探究慢综艺节目特征
——以《恰好是少年》为例
2022-09-16郑州大学余美辰
■郑州大学:余美辰
1.慢综艺出现原因
自2017年起,与以往时刻需要受众高度集中的“快综艺”相比,“慢”综艺的概念逐渐显露,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而其兴起的几个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社会因素
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于娱乐需求逐渐增多,巴赫金“狂欢理论”认为,狂欢是充满喧嚣的节日宴会,人们追求感官娱乐的满足。综艺节目的播出不断产生出话题,并且在互联网中流通,营造出一个排他性的氛围圈层,人们在这个圈层中得到释放,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对于综艺节目的需求量较大,紧接着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紧张刺激的竞技类综艺最先收获受众的关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个愈发“娱乐化”以及“内卷”的社会大环境下,年轻人也逐渐认识到了不良的精神状态与过大的生理压力所带来的弊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穆特·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理论认为,社会加速带来了社会时间和生命时间的疏离,主体难以跟上社会加速时间的节奏。即“内卷”带来的社会压力,使得我们压缩了“个人时间”,属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于是人们开始呼吁“躺平”生活。返璞归真,向往乡村生活,回归人类最原始的状态成为当下许多年轻人一种内心深处的向往。这样的“匮乏”产生的压力催生了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田园生活类短视频博主的爆红,慢节奏的长综艺也开辟出了新的市场,于是在2017年,慢综艺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2 节目因素
2017年是慢综艺打破竞技类综艺节目垄断局面的元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节目风格。与激烈,高潮迭起的竞技类节目不同,慢综艺更倾向于烘托氛围,引导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来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受众通过一系列的温情内容深入到节目嘉宾内心深处,通过诉诸感性的方式来获取共鸣。
其次慢综艺的节目设置连贯性相对较低,且节目内容设置变动小,使得其呈现质量相对于竞技类综艺更为稳定,受众能够在任何碎片时间观看慢综艺,契合了众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可选择性较强。
在社会压力以及节目设置的双重因素作用下,综艺节目的纵深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慢综艺为代表的新型模式。在近几年,以《向往的生活》《恰好是少年》为代表的慢综艺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受众,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这类治愈系综艺都有着共通的节目特点。
2.慢综艺节目特点
2.1 节目主题:投射心理作用下的情感寄托
《恰好是少年》以三位固定嘉宾旅行当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内容,不刻意规定旅途路线,旅途中各种各样的故事上演,“无拘束、自由”是该节目一大特点,而这样的节目立意恰巧迎合了快消时代下,众多年轻人“慢下来”的基本诉求。正如哈罗德·门德尔松在《大众娱乐》中所述“人们需要娱乐所提供的放松和无害的空间,以舒缓日常生活的紧张。”旅行类慢综艺恰好符合疫情下外出的心理诉求,由于各地防疫管控以及工作压力束缚而不能出门旅游的众多观众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场所。观众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三位嘉宾的经历当中,并通过观看节目来达到满足自身愿望的目的,这与心理学中的投射心理相对应,即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节目在主题中对于“慢生活、旅行”要素的选择使其成为受众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情感寄托,只有使节目与情感相连接,引起生活中的共鸣,才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时,这也是保证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能够拥有持续不断热度的关键要素。
《恰好是少年》的节目内容打破了国内慢综艺长期以来内容同质化的桎梏,脱离了固定的场所,开放式的拍摄环境以及自由的行程安排同样有效避免了与国际慢综艺节目“撞车”的可能性。在节目中,刘昊然、董子健一时兴起临时更改旅行计划,节目组同样高度配合,最大程度满足嘉宾的诉求,呈现出嘉宾最真实的一面,同时避免了慢综艺中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不断为受众带来新鲜的体验感。
2.2 制作手段:结合“粉圈文化”赋予新的意义符号
在节目固定嘉宾的选择上,同样贴合了节目的定位。该节目的首要接触群体为新一代的年轻人群,刘昊然自出道以来凭借其良好的外形条件与“少年感”的特性,有较大规模的粉丝群体,同时,其路人缘较好;王俊凯属于新时期的少年偶像,年少成名在镜头下成长起来,粉丝数量多且年龄跨度广;董子健凭借其电影作品收获的了良好的口碑,与此同时,三人均为90后,年龄与受众群体相仿,扩大了与受众群体的意义共同空间,拉近了粉丝与嘉宾之间的距离感避免代沟,而三位艺人所自带的“梗文化”也恰好迎合了当下受众的审美特点,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
根据社会符号学的研究,社会人可以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赋予符号不同的意义,也可以从不同的兴趣出发对符号意义作出不同的解读。在本档综艺节目中,为了加深观众对于节目嘉宾的印象,将三位艺人在“粉圈文化”中的形象表达代入节目当中。例如,当下刘昊然“柴犬”的拟动物化特点已经被微博上的广大网友熟知。而在《恰好是少年》的人物对话框里,董子健、王俊凯、刘昊然三人分别用狐狸、猫、狗来代表,根据不同的人物特点从小处入手,细节中加深观众对其的印象,制造出新的话题,通过社交媒体等一系列渠道进行传播,并通过“粉圈”迅速发酵。“拟动物化”的信息在不同的层级中流动,小动物的形象本身所拥有的符号意义得到重构,被赋予新的含义。
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侧面凸显了当下综艺节目“以受众为中心”的制作理念,将观众对于艺人的印象代入到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打通并扩大了与受众之间共通的语义空间,提升了传播的效果。
在后期的慢综艺节目制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学习此类做法,将嘉宾标签化以加强受众对于节目的印象点。以《向往的生活》中,张子枫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为“妹妹”。其作为妹妹的个人形象延伸至各个不同场域,侧面提高了节目知名度。
2.3 底层逻辑:贴合价值观与呼唤情感共鸣的节目内核
综艺节目当下已成为众多青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绪调节剂。受众通过综艺获得快感,综艺节目同样在潜移默化塑造着受众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的文艺工作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因此,节目内在的底层逻辑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弘扬青春正能量。该节目通过真实记录三位艺人实现心愿旅途的过程,展开了一场原色少年放飞计划。同时希望通过节目中对三位少年旅途中所见所感的描绘,唤起用户对旅行的向往,怀念重拾少年之心,底层逻辑符合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其次综艺节目必须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恰好是少年》通过24小时无间断记录,将艺人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镜头面前,拉近人民群众与艺人之间的关系,回归本真引起生活的共鸣,综艺节目只有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共鸣逻辑,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文艺作品。
在徐杨接受澎湃新闻的报道中她曾经表示“综艺节目的基础价值,首先在于要用内容去对外传达一些信号和导向。在这个基础上,综艺还是一种娱乐产品,它必须释放娱乐性质的那一部分功能,起到让观众轻松减压的作用。”
在这档节目中,节目的核心价值观念都是通过旅途的过程中发声的一系列故事以及真挚的谈心活动铺展开来,并没有生硬灌输“向上的态度”。一味地宣传活动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受众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受众观看完节目,真正发觉生活中美好的点滴,并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拥有向前出发的勇气,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不是通过片面展现明星光鲜亮丽的生活来激化明星与素人之间的矛盾。在节目播出后,有许多粉丝纷纷前往拍摄地点进行打卡,更有一些受众去后台私信官方,为节目推荐新的旅游景点,这种良性的互动会提升节目的好感度,为后续节目的拍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慢综艺存在的不足之处
国内的慢综艺通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节目架构。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文化内核欠缺
慢综艺节目的内容本质是对于现代“内卷”文化的解构,隐含着对于文化工业的抵抗情绪,呼吁恢复自由与本真,但同时,缺乏文化内核的慢综艺同样也会带来负面效果。过于放松的生活环境让受众沉湎于对类似生活的向往,模仿假说认为,受众可能会根据传播内容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获得行为符号表征。不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会模仿节目中嘉宾的生活节奏,忽视了现实社会的压迫以及丧失斗志。
所以,在慢综艺的制作过程当中,也要适当插入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激发受众的学习以及探索心理。
3.2 商业化痕迹过重
在慢综艺中,过多的品牌植入削弱了观众的体验感。节目全程插入广告的次数较多,商业化痕迹较重。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社会顺从理论认为,当商业体制占据重要的地位,媒介产品将会为了寻求利益而顺从于商业化的意识形态。当出现社会问题时,媒介往往会选择抛弃社会问题转而服从于商业化。过多的广告内容可能会影响到节目想要表达的核心概念。《恰好是少年》本身是一档放松的旅游类节目,当里面穿插嘉宾拍摄广告时,有网友戏称“表面是来旅游,实际还是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节目的初心。
但对于综艺节目而言,商业广告的存在无法避免,但是在植入广告的过程中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并且对于产品的选择要符合节目的受众定位以及对产品背景进行审核,保证后续不会因为产品问题影响到节目内容的正常放送。
3.3 节目素材繁杂,后期难度大
由于慢综艺是以“慢”为主要切入点,24小时无间断的记录使得前期素材量巨大,内容繁杂,给后期带了较大的压力。在《恰好是少年》节目播出的过程当中,多次由于后期制作问题停播、缓播,极大影响了受众的观看体验,节目也因此被多次吐槽。这可能会造成粉丝因未看完完整的节目,中途放弃,从而降低了节目的口碑,同时也流失了受众。
任何以“慢”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不仅要重视前期的节目内核确定、嘉宾选择、剧情安排等问题,更要把后期工作安排好。优秀的综艺节目不仅仅要胜在内容丰富,更应有质量保证。节目中反响较好,传播度较为广泛的视频或者截图片段均为三位嘉宾对于人生、社会看法的探讨,因此后期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要重点把握嘉宾的内心世界,需要较强的共情心理才能够将嘉宾的真实感受通过节目传达给受众,让节目更加完美。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慢综艺是快消时代下的产物,在时代的要求下,节目在主题要从受众的心理层面出发进行抉择,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实现“对话式”的选取模式,其次,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要保持与受众之间的密切互动,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最后,节目要想在大众文化市场中站稳脚跟,要始终保持正确的宣传理念,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流通。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有着固定观看群体的慢综艺都是多季口碑累积下来的结果,以《向往的生活》《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为例,前者自2017年1月15日开播至今,共五期,第六期正在筹备当中,后者从2016年2月16日至今也播出了四季。节目应当拉长时间线,保证稳定的内容输出才能够被受众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