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新闻采写与广播特性分析

2022-09-16亳州市广播电视台刘明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6期
关键词:听众广播人群

■亳州市广播电视台:刘明辉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凭借着传递便捷、时效性强、服务性强、接受便捷、伴随性强等诸多优势,成为中国老百姓获取信息的受众媒体渠道。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蓬勃发展,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强大渠道优势,迅速抢占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分流着传统媒体受众。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代表之一,其生存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其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下滑。在媒体如林,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广播媒体必须要顺势而为,不断创新,立足传统优势,结合当下信息传播新特点,改进新闻采写流程,使之更加符合当下受众的信息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总体来说,记者在广播新闻采写过程中,需要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利用声音元素有侧重地体现新闻事件的各个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何因、何果等,这是新闻采写对于记者的共性要求。由于广播媒体单纯依靠声音符号来传播,只能引起受众的听觉感官,因此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新闻记者必须要对广播特性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使用最精彩的语言,最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声音迅速调动听众的听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合理想象,用声音塑造画面,用声音传递感情,用声音表明态度,发挥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

1.1 以声音作为唯一的信息承载符号

广播节目利用电能将声音转化为电波符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将传播符号发射出去,完成在一定覆盖范围内的信号传播,听众使用收音机等接收装置,可以把电波符号再转化为声音,完成整个接收过程。利用声音作为唯一承载符号进行信息传播,对于广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广播对于设备的依赖程度小,传播速度更快,伴随性更强,接收较为便捷,只需要占用听众听觉感官,因此适合一些特殊场合特殊人群的收听。比如说车载移动人群,他们在驾车过程中,本身注意力需要集中在分析路况和驾驶操作上,不可能分出精力来看视频或刷手机,因此,伴随性强的广播声音陪伴,成为移动人群的最佳信息接收渠道。再比如说,一些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比如说地震,洪水灾害等,现场遭到巨大破坏,道路、电力和网络中断,人们对于信息有巨大的需求,但是看电视、上网、刷手机这些信息接收渠道无法实现,只有广播对设备依赖程度低,可以正常收听,因此很多省市把广播作为唯一的应急媒体,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就会中断日常直播,切换应急直播模式,利用声音来及时完成信息播报和新闻传递。另一方面,广播依靠声音作为唯一的信息承载符号,与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相比,确实形式较为单一,表现力不强,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声音魅力,对于广播记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调整。

1.2 声音稍纵即逝,线性传播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虽然广播也在媒体融合之路上越走越远,网络广播、音频APP已经较为普遍,也成为很多年轻人收听广播的新形式。但是,传统的广播媒体依然拥有大量的听众,比如说以大量私家车主为代表的移动收听人群,因此,依靠声音进行线性传播的传统广播依然是电台需要精心经营的主阵地。传统广播节目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节目中播出,听众必须要守点收听,而且节目声音也是稍纵即逝,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不多,且不能反复收听。因此,如何利用音响的合理运用,使得广播新闻的重点更为突出,逻辑更为清晰,语言更为凝练,能够将最有价值的一面,快速呈现在听众耳畔,对于记者是不小的挑战,对于记者来说,如何利用声音来立体化地展示新闻事件,这对声音符号的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

1.3 收听人群构成变化,对功能性和伴随性要求更高

来自各个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如今的广播收听人群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汽车保有量增加和驾车密闭环境特殊性的影响,现如今收听广播的移动人群越来越多,移动收听人群已经超过了居家收听人群的数量,特别是早晚高峰时间段(7:00-9:00和17:00-19:00),这两个时间段是广播电台的两个黄金时段,人们在驾车上下班途中收听广播已经成为习惯,因此这两个时间段也成为各家电台重点打造的黄金收听时段。

而分析移动收听人群,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人群已25-60岁这一年龄段为主,他们是广播听众的同时,在更多的场合还是网络用户,他们身上有着更加鲜明的互联网烙印,他们已经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养成了网络阅读习惯,对于信息的功能性和伴随性要求更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这部分人群的工作生活节奏较快,他们希望可以在有限的收听时间里,获得更多对自己实用的信息。调查显示,移动人群一般在收听时对于娱乐休闲和实用资讯的关注度更高,而且希望节目更为紧凑凝练,在单位时间内融入更多的实用信息。以新闻节目为例,第一就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内,融入更多的信息,对公众有更多的实用帮助;第二就要确保新闻的可听性,让新闻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让他们在伴随的收听状态下,依然可以有效地接收信息,很多新闻节目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因为移动人群的收听时间不固定,他们可能随时会上车打开收音机,也可能随时下车,关上收音机,因此很多大时段新闻节目为了照顾移动人群的收听需求,将节目切割成小版块,每个版块内设置多种新闻报道题材,既有简讯,又有深度报道,既有事件报道,又有新闻评论,进行轮盘式播报,这样更加便于移动人群收听。另一方面,车载人群,不管是司机还是乘车人,他们都处于伴随性的收听状态中,注意力是很分散的,对于信息的耐受程度也不高,再加上网络阅读已经养成了这部分人“碎片化”和“散点化”的阅读习惯,所以广播新闻报道必须要精炼精彩,而且在整档节目中要不断穿插能够激发听众收听兴趣的兴奋点,这样才能让其在伴随性收听过程中,保持持续关注的状态。

2.采写广播新闻遵循广播特性的策略

2.1 突出新闻“新”的元素

由于广播新闻线性传播的特点,声音转瞬即逝,因此留给听众思考的时间并不多,也不像报纸或者新媒体新闻一样,可以供受众反复阅读,因此,要确保新闻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将最精彩的内容直截了当地呈现,突出新闻“新”的元素。这里所说的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时效性强,要实现新闻传播的快采和快编,尽量压缩事件发生和传播之间的时间差,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使用现场直播,实现报道与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同步进行。第二就是新鲜性,新鲜的,新奇的事物,最能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如果广播媒体在“时间”这条赛道上难以与新媒体较量,那么还可以在新鲜性上做文章。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要加大策划和创意,避免报道的程式化和同质化,找到同样的新闻事件背后与众不同的报道角度作为采写支撑点,然后在新闻作品中着力展示新闻事件“新鲜”的一面,将其在报道中开篇见意地抛出,这样可以快速吸引听众的关注。

2.2 强调新闻重点,便于听众理解

由于广播听众大都处于伴随性收听的状态,无法分出更多的精力对新闻进行理解和思考,因此,这就需要广播新闻在采写的过程中注意对新闻重点的提炼,有侧重地摆出新闻重点,吸引听众注意力,便于他们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在采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素养,能够对新闻事件有正确的判断,找到其新闻价值分布最大的点儿在哪里,然后在采访过程中重点收集相关

素材,在写作过程中对这方面素材精心加工,确保将最有新闻价值的一面,直截了当地呈现在听众耳畔。

2.3 新闻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广播新闻中,由于声音转瞬即逝,难以保存的特性,为了便于听众的理解,让他们可以更有效地接收信息,在新闻语言上要特别重视口语化。因为广播新闻语言主要是靠记者和主持人的口述,听众靠耳朵来收听,由于缺乏新闻画面,听众只能凭借听到的声音来理解新闻内容,进而产生合理想象,在脑子联想相关的新闻画面,进而对新闻进行深入的思考。但是由于声音是稍纵即逝,难以保存,也不能反复收听,因此留给听众思考的时间不多,再加上听众始终处于伴随性的收听状态中,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确保收听效果,广播记者必须要确保新闻语言精练口语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听众能够一听就懂,便于他们理解。

其实要做到广播新闻语言遵循广播特性,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尽量把语言写实,少抽象概括;多讲述事实,少发表议论;多用一些动态事实,少用修饰的副词或形容词;尽量语言凝练,不搞言之无物的长篇大论。

2.4 尽量让新闻语言形象化,激发听众的合理想象

和电视及网络媒体不同,广播新闻完全依靠声音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缺乏必要的画面直观展示,不够生动信息,因此如何让有声语言产生画面感,通过形象化的新闻语言刺激受众的合理详细,让他们在聆听广播新闻内容的时候,能够自然而然地在脑子里产生相应的画面,弥补单一声音符号传播的先天不足。

怎么样才能让新闻语言活起来?变得更为形象直观,这就需要广播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善于抓细节,抓典型,对新闻现场和被采访对象的细节,特别是一些生活化场景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以此来引发听众的共情,激发他们的合理想象。比如说在报道城市共享单车遭遇到了一些不文明使用的情况,可以这样描写“共享单车被人推倒,掉进了湖里,洗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冷水澡;还有一些共享单车的车轱辘,脚踏板被人下了,依然坚强地孤零零地立在寒风中”。这种形象化的语言,让听众一听浮想联翩,想到共享单车被人推进湖里和被破坏的场面,让广播新闻的语言一下子就鲜活起来。

2.5 善于运用音响,有效增强传播效果

音响,特别是新闻现场的典型音响,是对新闻内容最好的补充和完善,能够使得声音的元素更为丰富和多元,营造出更强、更生动的画面感和现场感,能够拉近听众与新闻现场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新闻现场的环境氛围,如同亲自到达新闻现场,有效地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收集相关的新闻素材后,回到单位对音频资料进行整理和删选,最后剪辑制作相关稿件。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一定要注重收集现场音响,不管是受访者的同期声还是现场的自然音,都确保音响的真实自然:要把话筒交到采访者手中,让他们发挥真情实感来叙述,切忌插话或者引导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思路在叙述;对于新闻现场一些典型环境音的收录,也要确保自然真实,比如说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教室里孩子的欢声笑语等等,这些声音在稿件中的穿插使用,能够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塑造新闻语言的画面感,让新闻人物变得可感可知,有效地增强传播效果。

2.6 精心制作标题和导语,顺应“碎片化”收听习惯

导语是一则新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并不是十分重视标题和导语的制作,但是现如今,标题和导语对于吸引听众收听越来越重要,因为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时,状态都是非常随意的,要激发他们的收听兴趣,迅速引发他们的关注,就必须在标题和导语上下功夫。一方面,标题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轮盘式播报的导读环节,主持人会播报记者采写的重点新闻标题,如果标题很精彩,就能够迅速引发听众的收听兴趣。另一方面,整篇的广播新闻要让人听进去,开头最为关键,一定要把最精彩、最有画面感和现场感、最能凸显新闻价值的东西在开篇提出,比如说用一些典型的现场音响和同期声,生动的细节描述等等,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将一些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点,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不管是哪一种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都是要给听众一定的刺激点,充分调动他们的收听欲望。

2.7 学会新闻表达的故事化

现如今受众对于新闻的耐受性不断降低,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接收渠道,特别是接收便捷的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里,被塞满了各种短视频APP,视频网站和社交软件,海量化的信息将人们包围,广播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就要在新闻表达上出彩,学会讲新闻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广播新闻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故事化的手法来进行表达,可以给听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收听体验,让他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如何实现广播新闻采写故事化?需要围绕三方面展开,真实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就是将具备真实性和新闻性的新闻素材,特别是民生新闻素材,深入浅出地以有趣的方式加以叙述,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娓娓道来,让新闻中的人物和实践更为丰满立体,这样才能赋予新闻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收听需求和心理需求,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要取得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必须从新闻采写创新抓起,遵循广播特性,突出新闻“新”的元素,强调新闻重点,便于听众理解,让新闻语言更是形象化,富有画面感,深入浅出,重视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写作,精心地运用音响素材,必要的时候使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赋予广播新闻新的勃勃生机,吸引更多的听众关注,实现广播媒体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听众广播人群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听众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