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超声诊断在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2022-09-15黄英
黄英
重庆市永川区儿童医院(重庆市永川区集嫒医院)超声科,重庆 402160
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在临床中较为少见,是以细支气管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一种肺错构瘤,随着产前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应用,使得产前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病症诊断率逐渐提高[1]。产前超声技术实施下,可明确观察胎儿肺部位置及大小情况,且可有效观察到有无羊水过多、纵隔转移及其他器官组织畸形问题[2],同时可评估异常胎儿预后水平,因此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1年9月重庆市永川区儿童医院收治的30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采取产前MRI诊断及超声检查诊断,对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病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5例。其中产后MRI或CT确诊18例,产后手术确诊8例,引产后尸检证实4例。对照组中孕妇年龄(29.59±3.97)岁;孕周(25.67±2.50)周。研究组孕妇年龄(29.87±3.98)岁;孕周(25.20±2.37)周。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诊断标准[4];同意接受产前MRI诊断及超声检查;单胎妊娠。排除标准:耦合剂成分过敏者;多胎妊娠者[5];存在其他先天性发育畸形现象者;合并认知或精神性疾病者[6];检查不配合者;超声成像质量差者[7]。
1.3 方法
对照组:产前MRI检查,协助产妇侧卧位或仰卧位,检查前TE及TR分别调整为165 ms、963 ms,层厚及层距分别调整为5~10 mm、0.5~1.0 mm,矩阵调整为256×256,翻转角调整为90°,激励次数调整为1~2次,视野调整为350 mm×260 mm~400 mm×40 mm。调整好相关参数后以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检查胎儿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并对胸腹膜采取FIES-TA序列扫描及SSFSE序列扫描。完成以上扫描操作后进行快速平衡稳态采集,TE及TR分别调整为1.8 ms、210 ms,矩阵调整为224×272,翻转角调整为90°,扫描调整为10.0~20.0 s/次,扫描时间调整为0.5~2.0 s。
研究组:产前超声检查,将超声探头频率调整为3.5~4.5 MHz,扫描时需对胎儿头部、四肢、胸部、附属物及脊柱等进行全面检查,若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异常回声时,应全面化探查肺部,并明确肺部病变范围、位置、供血情况及回声特点等,期间观察其胸部有无羊水增多及胸腔积液现象,并注意观察其他部位有无结构异常情况。针对肺部检查异常的胎儿,需极大随访力度,了解胎儿其他发育情况。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结果,产前超声诊断结果若与产后MRI或CT确诊、产后手术确诊、引产后尸检证实结果相同,则视为诊断准确。依据Sanders分型标准判定分型为Ⅰ型(胎儿囊腔直径为20~100 mm,边界清晰,胸腔存在混合回声,主要为无回声区)、Ⅱ型(胎儿胸腔囊腔直径为20 mm以内,胸腔伴有混合回声,主要为较小的无回声区)、Ⅲ型(胎儿胸腔囊腔直径为5 mm以内,胸腔存在增强回声区,回声均匀);囊肿体积;研究组超声影像学检查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诊断结果比较
对照组中诊断中准确12例(80.00%)、误诊率2例(13.33%)、漏诊率1例(6.67%)。12例确诊患者中Ⅰ型5例(33.33%)、Ⅱ型4例(26.67%)、Ⅲ型3例(20%)。研究组诊断中准确14例(93.33%)、误诊率1例(6.67%)、漏诊率0例(0.00%)。14例确诊患者中Ⅰ型5例(33.33%)、Ⅱ型5例(33.33%)、Ⅲ型4例(26.67%)。两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囊肿体积比较
两组囊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囊肿体积比较[(±s),mm3]Table 1 Comparison of cyst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mm3]
表1 两组患儿囊肿体积比较[(±s),mm3]Table 1 Comparison of cyst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mm3]
组别对照组(n=15)研究组(n=15)t值P值囊肿体积均值6 736.89±801.80 6 895.68±784.55 0.548 0.587
2.3 研究组超声影像学检查情况分析
15例胎儿均发生纵隔移位现象,包括双侧病灶3例,单侧病灶12例,其中右侧病灶7例、左侧病灶5例;羊水过多及胸腔积液各1例、水肿2例。
3 讨论
妊娠期女性的生理功能及状态将发生较大的改变,导致其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胎儿发育异常现象,甚至出现畸形情况[8]。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属于胎儿罕见疾病,胎儿发生此病后,将在临床中表现出细支气管发育及肺泡发育停止的情况,以至于大量生成肺间质,产生与正常支气管相同的一团引流静脉及供血杂乱肺组织,同时该病症影响下,胎儿还表现出水肿及胸腔积液等不良现象[9-10]。尽早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病症可减轻此病对孕妇的损害,降低胎儿病死率[11],该病症多发生于妊娠15~16周,若在妊娠16周前采取常规产检,很难诊断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疾病[12]。现阶段,临床中主要以产前超声检查来诊断胎儿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疾病,此项检查可对胎儿各项发育指标进行详细了解及判断,以减少不良妊娠事件发生概率[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及研究组的诊断准确性、误诊率及漏诊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与MRI诊断结果相似,同时,对比MRI,超声还具有操作简便及价格较低的优势,因此临床使用价值较高。超声检查下可有效判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病症分型、位置及体积等情况,有利于采取合理干预措施,降低胎儿病死率。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病症在超声检查下会出现患侧或单侧胸腔内高回声、无回声及混合回声表现,且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肺动脉[14]。同时,超声检查下可详细地观察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病灶组织结构及生理结构,且依据病灶纵隔移位程度及大小情况等指标,评估此病转归、预后情况,以决定孕妇是否继续进行妊娠或停止妊娠,对判断引产具有决定性。鉴别诊断该病症时,如黏液性囊腺瘤、卵巢成熟作用,避免发生过度引产情况,尽可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保障妊娠质量[15]。需格外注意的是,也不能单凭超声分型来判断孕妇是否引产,还需综合考虑其随访检查及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此外,超声检囊性畸胎瘤容易与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发生混淆,具体检查过程中应提高警惕,避免造成误诊。
连细华等[16]在其文献中对46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实施产前超声诊断后发现,22例(47.8%)Ⅱ型、15例(32.6%)Ⅲ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较多,9例(19.6%)Ⅰ型最少,Ⅰ型、Ⅱ型、Ⅲ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的肿块体积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大,且其胸廓体积及肺体积会逐渐变小,因此,可依据这一产前超声诊断特点诊断不同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Ⅰ型、Ⅱ型、Ⅲ型病情类型。本研究中,对照组12例确诊患者中Ⅰ型5例(33.33%)、Ⅱ型4例(26.67%)、Ⅲ型3例(20.00%);研究组14例确诊患者中Ⅰ型5例(33.33%)、Ⅱ型5例(33.33%)、Ⅲ型4例(26.67%)。表明产前超声诊断与MRI诊断结果相似,可有效辨别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类型,进而为临床制订预防方案提供可靠依据。Ⅰ、Ⅱ、Ⅲ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的体积逐渐变大的原因在于:不同病情类型的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其囊肿大小存在一定差异,较大的囊肿容易被正常肺组织压迫及吸收,是造成不同类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体积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但该病症胎儿的胸廓体积比值在不同病情类型的表现下无明显差异,这导致胎儿肺体积与胸廓体积逐渐变小,因此在以产前超声诊断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病症时,在得到相关肺体积、肿块体积、肺体积与胸廓体积比、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体积比时,应重视后两者,其在鉴别诊断不同类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时有较高的准确性[17]。
本研究结果发现,15例胎儿均发生纵隔移位现象,包括双侧病灶3例,单侧病灶12例,其中右侧病灶7例、左侧病灶5例;羊水过多及胸腔积液各1例、水肿2例。说明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极易出现合并症,其中该病症胎儿出现羊水过多、胸腔积液、水肿情况的原因与肺囊腺瘤样畸形逐渐增大而对胎儿心脏、食管、静脉造成一定的压迫有密切关系,面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对孕妇的随访观察,及时发现风险进行宫内干预。由于肺囊腺瘤样畸形肿块多发生在胎儿肺中外带,因此不宜对纵隔器官及纵隔产生影响,这使得临床中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合并纵隔移位的概率相对较小。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合并羊水过多、胸腔积液、水肿症状后,将增加其发生呼吸窘迫的概率,面对此类胎儿,一般出生后需要进行重症监护,且若在超声检查时发现以上不良并发症且十分严重时,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若仍预后不良,必要时可建议孕妇终止妊娠[18]。
综上所述,对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胎儿实施产前MRI诊断及超声检查均可实现对此病的有效诊断,但超声检查操作更加简便且经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