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思政研究综述

2022-09-15王欢董影张静

关键词:图谱思政课程

王欢,董影,张静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

一、问题提出

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首次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其印发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2014—2020年) 》将德育纳入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始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该讲话指出,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为课程思政的正式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201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下简称“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提出,“在育人内容方面,要大力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该《实施纲要》的颁布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随后便掀起了课程思政的研究热潮。近两年,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而现有研究对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梳理。为探究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文以2000—2021年为时间节点,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CSSCI源期刊数据库中收集的相关论文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相关知识图谱,对文献资料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从而深入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的基本现状,把握课程思政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课程思政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知识图谱的思想与方法,以在CSSCI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搜集的关于课程思政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本文以“课程思政”为检索词,文献检索起点为2000年1月1日,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由于CSSCI 数据库只更新到2021年2月,最终数据分两部分获取:首先是CSSCI 数据库,关键词检索“课程思政”,时间为2000—2020年,检索结果465条;其次是CNKI中CSSCI源期刊数据库,关键词检索 “课程思政”,时间为2021年,检索结果298条。共检索出论文数据763条。通过筛选去除不完整的数据并剔除重复及与研究无关的数据,最后得到可用论文数据749条。使用citespace 5.8.R3软件通过科学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将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历程可视化,深入解读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结构关系、研究现状和趋势变化。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文献数据分析整理,对科学知识的结构、关系与演化过程进行可视化,从而对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1]。我国利用知识图谱进行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为了得到一个学科发展现状、研究主题之间结构关系与发展趋势的结果[2]。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众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国内知识图谱研究最常用的是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其他还包括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netdraw和pajek,引文历史分析工具histcite,文献计量学分析工具bibexcel,多元统计分析工具SPSS等。

本研究从 CSSCI 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收集课程思政领域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基本过程为:首先,将所收集的749篇文献导入citespace中,然后根据需要对知识图谱进行调整和保存;其次,定量梳理发文量走势、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主要被引期刊和主要被引论文等方面的内容,明确课程思政研究的基本现状;再次,通过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提炼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最后,结合突变词和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明确课程思政的研究历程和演化趋势,并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三、分析过程

(一)研究概况描述

1.发文量年度走势分析

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以年为单位进行汇总,得到课程思政研究发文数量的年度走势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2000—2017年发表在CSSCI期刊的数量较少,而关于思政课的研究也大多发表在普通期刊上。图1显示,2017年发表在CSSCI源期刊的“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为12篇,2018年便涌现出28篇,2019年攀升到116篇,2020年211篇,近两年一直保持快速甚至呈指数级增长的势头。究其原因,2017 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实施纲要》为“课程思政”明确了具体实施的路径。“课程思政”在国家层面的重视快速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并迅速催生出一批解决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成果。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不断强调将“立德树人”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研究的探索也逐步走向深化。

图1 课程思政研究发文数量的年度走势

2.核心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分析

课程思政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通过对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清楚地展示该领域的研究力量集中情况。图2是对所收集文献中发文量较多的第一作者及其发文量的统计,然后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大规模的合作关系几乎没有,两人以上较突出的合作关系有七个,属于比较明显的核心研究团队力量。结合图2作者发文量统计,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陕西师范大学李忠军、华东师范大学叶方兴、北京大学仝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储水江、清华大学艾四林、山东师范大学李寒梅、武汉体育学院赵富学等人是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之间没有连线,表示彼此之间没有展开合作。由图3可知课程思政研究整体较为分散,只少部分人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这表明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正处于蓬勃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网络关系。

图2 课程思政研究主要作者发文量统计

图3 课程思政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3.文献研究机构分析

课程思政研究主要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分析能够帮助了解课程思政领域核心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作者单位生成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发现发文量较多的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这表明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其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等院校。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不仅在课程思政研究领域产出众多研究成果,还与北京市其他重点高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合作网络关系。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为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两所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规划设计、教师培训、激励考核、条件保障、课程建设等方面着力,多次开展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的网络培训工作、讲座和团日活动等,将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教学不断融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的概念由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在北京和上海多所高等院校率先开展,在课程思政实践方面,这些高校已经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开展成效和教学模式在全国各所高校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由图4可知,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其他课程思政发文量较高的院校主要集中在江浙、山东、湖南、东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在高等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教育体系的构建也相对比较完善,因此这些地区能够成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的重要基地。

图4 课程思政研究主要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4.期刊共被引分析

课程思政研究主要被引期刊知识图谱分析则有助于挖掘核心期刊。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共被引期刊生成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课程思政研究引用的学术期刊达400多种,表1仅列出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前12种期刊。其中,《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思想理论教育》共被引次数最多,且中心性都大于0.1,与此同时这三本期刊的发文量也处于领先地位,说明这三本期刊在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具有绝对的中心作用。图6为课程思政研究被引期刊突变词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及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该引用结束于2018年和2019年,究其原因可能是2017 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实施纲要》以及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影响力度更为突出。

图5 课程思政研究主要被引期刊知识图谱

表1 课程思政发文期刊共被引情况统计(前12)

图6 课程思政研究被引期刊突变词分析

5.高被引论文分析

高被引论文能够反映该领域重要文献的影响力,被引频数比较高的论文对该领域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CSSCI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按照被引频次进行排序能够直接看到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通过整理列出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如表2所示。为了解这些高被引文献的被引时间分布情况,本文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课程思政文献共被引生成时间知识图谱,如图7所示。从总体来看,2017年和2018年文献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课程思政从2017年被正式提出之后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表明学科带头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界定对后来学者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献从不同角度界定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阐明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特别是发表于2017年1月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截至2021年11月份,被引用次数高达1 956次,体现了该文献在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该研究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阐明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另外,《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如何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揭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价值以及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图7为课程思政文献共被引文献的时间知识图谱,可以看出表2中课程思政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文献在2019年和2020年被高度引用,表明这些文献近两年的影响力逐渐攀升。

表2 CSSCI 课程思政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文献(前10)

图7 课程思政文献共被引时间知识图谱

(二)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能够直接表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分析能够有效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主题。本文运用citespace绘制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并对频次大于8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整理,如表3所示。

图8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3 课程思政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统计

结合图8和表3,将课程思政相关高频关键词分为5类主题,如思政课、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等关键词可归纳为“课程思政概念内涵”以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关系”主题;立德树人、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归纳为“课程思政价值意蕴”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关键词归纳为“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与优化”主题。将“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归入“课程思政内涵特征”主题,并且大多数文献在实践路径探索过程中都要分析课程思政现状和实现障碍,该研究主题并未在关键词中体现,但是课程思政实现障碍是现有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因此,课程思政研究的4大主题分别是:课程思政内涵特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实现障碍、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下面对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综述从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

1.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特征

我国学者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高德毅等[4]31指出,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的,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无声的一种隐性教育。这一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理论知识教授的基础上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旨在从供给侧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13]。课程思政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全面人才培养方法[14]。王莹等[15]认为,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发挥除思政课之外的其他所有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调共育作用。邱伟光[5]10指出,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专业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基本道德素养,转变为个人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引导个体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并使其具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法。“三观”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16],在各学科专业建设中,应该重视对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全面塑造,将对“三观”的正确教育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素养的培养中,使培养的人才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专业素质[17]。除了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以外,还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应该具有“育人”和“自育”两大功能,即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全方位培育学生的过程,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学中,各专业课教师也是对自我思想水平、思维方式和知识能力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过程[18]。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关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从课程属性出发,高德毅[3]44认为,高校思政课程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显性思政课程即“思政课程”,而隐性思政课程即“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方面是同向同行、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二者是显性与隐性的关系,旨在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陈艳[19]认为,“思政课程”是主渠道,属于显性教育,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则是以专业课程为中心,旨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达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属于隐性教育。其次,从教学内容出发,“思政课程”教育内容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呼应的科学理论体系[20],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形式与政策等。而“课程思政”强调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挖掘,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具有价值观意义的家国情怀教育、法律道德素养、身心健康教育等,不仅拓展了教学知识内涵,使知识教育更富情趣,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务实[11]52。最后,从课程功能出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二者是一个“共同体”,其方向和功能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同时,二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思政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而“课程思政”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的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2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领航作用[22]。

3.课程思政实现障碍

首先,从教师认知层面来看,目前部分高校老师对“课程思政”是什么、如何开展和实施课程思政的认知上存在一定偏差。一些高校老师不知道“课程思政”是什么,认为在课堂上必须要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课程思政。这些老师把课程思政范围理解得较为狭隘,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难以找到有效学术接口[23]。其次,从教师执行能力来看,一方面部分教师习惯已有教学模式,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愿,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力[24]。再次,从学科性质来看,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方面的教学,突出量化的理论、手段和技术,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和知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能够挖掘的思政元素有限,也就无法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5]。最后,从制度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仅停留在下达文件层面,并未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进行评估和监管[26]。目前,高校关于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成效考核无统一的标准,缺乏规范适当的评价体系和方法,甚至部分高校并不存在关于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考核标准和评价过程,高校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不完善将直接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目的不明确,从而使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难以有效落实[27]。

4.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第一,强化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和主体自觉。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学生等各级主体的协调和配合作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落实不仅是专业课程教师的事情,相同学科以及不同学科之间也需要有交流和合作。除此之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好相应的教学服务、绩效考核、评估工作和后勤服务等[28]。第二,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基本功。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协力同行,共同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当中,应以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在协同交流中共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各类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效[29]。第三,打造教师、教材、管理机制三管齐下。“课程思政”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应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具体专业知识及教学目的为切入点,着力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设置,结合思政元素修订专业课教材,完善教学体系设计,加强教学制度管理,打通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各环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统一[30]。第四,构建“全学科育人”的教学体系。高校需充分融合专业教学和具体实践,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为引领,实现第一专业课堂与第二实践课堂相融合[25]40。落实高校各部门以及各学科教师的全方位育人责任,实现课程思政全课程覆盖、全要素融入和全过程保障,推动课程从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到全方位培养的教育模式转变[31]。第五,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课程思政开展成效进行科学考评,把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评价、评优选拔、教学奖励的重要依据,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开展较好的教师进行宣传表彰,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开展不好的教师进行督促整改[32]。

(三)研究趋势分析

突现词是在某时间段内一些关键词出现频率的快速增长情况,可用来了解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热点,并预测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收集文献进行分析,生成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在2000—2021年之间的突现词图谱,如图9所示。突现词分析结果共产生7个突现词,图9中标识了关键词突变的起止年份,图中线条直观地展现了课程思政研究有关关键词频率增长持续的时间段,结合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清晰地看到课程思政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间和演化趋势,研究结果可探测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学术界对课程思政关注的热点及前沿问题。

图9 “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突变探测分析

1.课程思政研究更加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由图9可知,在2019年出现较高强度突变词教师,且到 2021年还未结束,表示课程思政的研究逐渐侧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如何发挥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协同作用、转变专业课教师教育理念、调动教师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升教师理论知识和能力素养是课程思政未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2.课程思政研究在具体专业课中的实践应用有待加强

根据图8课程思政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关于课程思政在体育、外语专业、理工科等具体专业课中的实践应用等相关研究较少。目前,校内外课程思政在实践育人环节的载体设计、育人方法和内容方面仍缺少互联互融,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挖掘哪些课程思政元素及如何系统、全面、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将成为未来课程思政研究的趋势之一。

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现有研究关于课程思政评价相关关键词较少,说明课程思政内涵和应用研究尚未成熟,导致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侧重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教学实施,而对于实施效果如何的评价研究还比较少。现有部分研究讨论了课程思政评价原则、标准及策略等,但是这些有关课程思政评价的研究都比较宏观,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四、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 CSSCI 数据库和 CNKI 中 CSSCI 源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2000—2021 年为时间段,共搜索到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749篇论文文献数据。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从不同角度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1)从研究的基本情况来看,思政课程的研究始于2000年,课程思政的研究则主要始于2014年,自2017年教育部在《实施纲要》中正式提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课程思政相关文献便开始大量涌现,成为近两年教学改革研究的热潮。通过对发文作者及作者单位的共现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在核心研究力量方面,虽有许多学者参与课程思政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合作,整体来说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另外,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高被引作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专业的领军人物,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缺乏其他学科的交互作用,导致难以结合实际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因此,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课程思政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2)课程思政研究主题可分为课程思政内涵特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实现障碍、课程思政实践路径4个方面。研究主题分析表明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现有理论成果及时回应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界和实践中的困惑,为高校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现有研究充分挖掘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障碍,但是具体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及深度探索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方面研究尚有不足。除此之外,目前关于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文献凤毛麟角,如何评价课程思政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3)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期阶段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界定,关于这一阶段的研究目前较为成熟,但现阶段对课程思政仍未有一个权威统一的界定;二是中期阶段课程思政在实际专业教学中的实践路径,该阶段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对于英语专业、法律、经济、管理类等相对较好挖掘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理工科、农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路径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实现思政课程和不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应加强思政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合作,从而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图谱思政课程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绘一张成长图谱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