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9-15王孝曼王海凤张波
王孝曼,王海凤,张波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肿瘤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近年来,随着胃肠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外科手术成为胃肠道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1]。由于侵入性的诊疗操作,感染成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在术后感染中更为常见。术后肺部感染不仅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还成为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2]。国内研究显示[3],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6.08%~18.10%,仅次于胃肠道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率(25%~40%)。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胃肠道手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明显不足[4]。一项腹腔镜胃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研究显示[5],高龄、吸烟史、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疗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另一项大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的研究显示[3],高龄、开腹手术、手术时间过长者均易发生术后肺部感染。本研究探讨胃肠道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识别高风险患者及实现有效的围术期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应用电子病历系统随机抽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接受胃肠道手术的出院患者240 例。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分为非感染组(194 例)和感染组(46 例)。非感染组男133 例,女61 例,年龄(64.12±10.32) 岁;感染组男33 例,女13 例,年龄(65.85±9.71)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住院期间行胃或大小肠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于手术后。排除标准:腹腔开-关术、剖腹探查术、内镜诊疗操作等未涉及胃肠道切除的手术;术前已存在感染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胃肠道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体质量、吸烟(吸烟史10年以上或1年以上且持续至住院前)、糖尿病、高血压、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肿瘤分期、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中出血量、术前化疗史、手术级别、麻醉分级(ASA分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中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肺部感染手术种类
纳入研究的240 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肺部感染46 例,发生率为19.17%。其中结直肠手术108 例,术后肺部感染率21.30%;胃部手术98 例,术后肺部感染率20.41%;胃肠造口术/还纳术26 例,未出现术后肺部感染;小肠手术8 例,术后肺部感染率为37.50%(在胃肠道手术中占比最高)。
2.2 术后肺部感染单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胃肠道手术患者5 种因素与术后肺部感染相关,包括罹患糖尿病、两种以上基础疾病、手术时间≥2 h、术前血红蛋白<90 g/L、吸烟(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胃肠道手术后肺部感染单因素分析 单位:例(%)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术后肺部感染为因变量,以罹患糖尿病(否=0,是=1)、两种以上基础疾病(否=0,是=1)、手术时间≥2 h(否=0,是=1)、术前血红蛋白<90 g/L(否=0,是=1)、吸烟(否=0,是=1)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血红蛋白<90 g/L、手术时间≥2 h是胃肠道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肺部感染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感染发生率为2%~19%,病死率为8%~71%[6]。由于人体胃肠道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导致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术后感染机会高于其他外科手术患者[7]。一项对384 例结直肠手术患者的研究显示[8],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肺部感染率仅为1.8%,而接受开放性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3.5%。另一项关于胃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调查显示[5],术后肺部感染率为13.20%。本文对240 例胃肠道手术患者的调查显示,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9.17%,高于相关研究报道,其中胃部手术与结直肠手术的肺部感染率基本一致,行开腹或腹腔镜的结直肠手术肺部感染率亦基本一致。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术前血红蛋白<90 g/L、手术时间≥2 h是胃肠道手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类似研究报道[5],吸烟是胸部或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大量吸烟患者肺密闭容量增加,呼吸道上皮纤毛受损,导致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分泌物清除功能受影响[9]。同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分泌物增加,免疫功能下降,进一步增加肺部感染风险[10]。因此,对于长期大量吸烟患者,手术前后的预防性护理尤为重要。术前足够时间的戒烟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建议患者术前戒烟不少于2周[11],然而英国的一项前瞻、观察性研究显示术前小于6 周的戒烟并不能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2]。同时应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呼吸功能锻炼及口腔护理,术后还应在机械及药物辅助下或医护人员帮助指导下排痰,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3]。
本研究表明,手术时间过长(手术时间≥2 h)亦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作为术后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已有报道[14]。手术时间的延长必然导致全身麻醉时间的延长,肌松药物使用量增加,术后由肌松药物残留引发的神经肌肉阻滞风险增加,麻醉机械通气时间进一步延长,上呼吸道防御屏障减弱,纤毛运动和清除分泌物功能下降;同时机械通气降低肺顺应性,破坏下呼吸道防御屏障,从而影响患者术后有效呼吸及排痰,增加患者术后肺部感染风险[15]。因此,对于预期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前应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术后加强护理,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本研究发现,术前贫血(血红蛋白<90 g/L)是影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术前贫血会增加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6]。红细胞作为机体防御屏障的作用与白细胞一样不可被低估,红细胞通过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将其清除。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C3b花环率明显下降,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减弱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17]。贫血不仅是诱发肺部感染的风险因素,亦是肺部感染预后不良的因素。手术前后应积极纠正患者贫血状况,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患者主要来自本省域,单中心回顾性收集数据可能存在偏倚;其次,从病历中收集的数据资料有限,比如研究中由于缺乏患者身高数据,未能获得患者体质量指数,仅将患者体质量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能存在偏差,同时也未能将第一秒用力呼气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等反应肺功能的指标纳入研究。此外,由于回顾性地从医疗记录中发现术后肺部感染,未能排除缺乏胸片等检查而诊断不足的病例。
综上所述,胃肠道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红蛋白<90 g/L、手术时间≥2 h。对于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护理,积极采取戒烟、输血、缩短手术时间等干预措施,有效降低胃肠道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