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相机和人工样线的小五台山褐马鸡调查研究
2022-09-15刘鑫宇赵芃迪
甄 伟,王 伟,刘鑫宇,杜 刚,赵芃迪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700)
1 引言
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属鸟纲(Aves)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马鸡属(Crossoptilon),是世界珍禽、我国特有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易危物种(IUCN 2021)[1],是典型的森林鸟类,被冠以“东方宝石”的美誉[2],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由于地理屏障(黄河)的存在和自然植被(太行山植被)的破坏,目前褐马鸡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河北省小五台山区和北京市百花山区(东部种群)、山西吕梁山区(中部种群)和陕西省北部黄龙山区(西部种群)[4~6],栖息地呈碎片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之间不存在基因交流,且至少在2.8万年前彼此之间就已经开始隔离,这可能与褐马鸡较弱的迁移能力有关[7]。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显示:褐马鸡在末次最大冰期经历了种群的萎缩,且有效种群数量一直持续下降[8]。古人类化石遗迹和近期的人类活动表明:人为活动可能是近1万年导致褐马鸡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9,10],为此我国学者对褐马鸡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工作,其中生态学方面的工作涉及种群密度、巢址选择、栖息地选择、行为生态、致危因素、人工种群的建立、再引入等诸多领域[11]。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就曾是褐马鸡分布区,通过对该区域内褐马鸡野外调查,可以了解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栖息地生境及种群分布状况,从而为提高物种环境适应能力和进化潜力提供奠定基础,为调整和提出更合理的保护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2,13]。
2 研究地点概况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东西长60 km,南北宽28 km,总面积26700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世界珍禽褐马鸡[14]。该区域气候垂直分异显著,植被、土壤、垂直带谱较完整,植被群落类型多,人为干扰少,为动物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动物资源异常丰富。据初步统计,保护区有陆生脊椎动物139种,隶属4纲19目55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分别为褐马鸡、金钱豹、金雕、大鸨、白肩雕和黑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雕鸮、斑羚等16种[15]。
3 研究对象及目的
3.1 研究对象
本次监测对象为野生褐马鸡。
3.2 监测目的
本次监测旨在充分掌握保护区内褐马鸡的种群数量、栖息地生境、种群分布状况,为制定和调整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接下来更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外事合作等提供方向指引和借鉴。
4 监测体系
4.1 监测队伍
监测队伍由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16人、野外向导3人组成。
4.2 监测方法
此次监测采用人工样线法和触发红外相机拍摄相结合的方法。监测人员在设定好的样线上监测的同时,在重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以弥补样线法监测的不足。
4.2.1 样线监测
监测人员分别在保护区内山涧口沟、湖上沟、南台道、石片沟、王喜洞、金河口沟、水沟、大湖沟、汤音寺、杨家坪等10个区域内的不同植被类型带,建立了多条监测样线开展定期监测,记录褐马鸡及其痕迹,主要包括取食痕迹、粪便、足迹、抓痕等,并记录所处位置的生境、海拔、坐标、发现时间、数量、活动情况等数据。
4.2.2 红外相机监测
红外相机型号为Ltl-5210M和Ltl-6210M型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时间为24h。布设区域为龙泉沟、十八盘、中台东山脊、南台道等12条监测样线重点区域,海拔跨度从1350~2700 m,基本涵盖了保护区所有植被类型。布设数量为61台。
4.3 监测工具
监测工具主要有数码相机、GPS、望远镜、触发红外相机等。
5 监测结果
5.1 褐马鸡野外种群数量及分布
监测结果显示:小五台山地区褐马鸡比较丰富,共监测到7个褐马鸡野外种群,其中人工样线监测到3个种群,触发红外相机监测到4个种群,监测发现褐马鸡活动的最低海拔为1544 m,最高海拔为2634 m。监测结果详见表1。
5.2 褐马鸡冬春海拔分布特点
从所得到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分析,褐马鸡冬春分布的海拔范围为1544~2634 m,分布规律有一个雪后向低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但是在积雪硬度足够的情况下,褐马鸡也有重新回到高海拔地区的可能。高海拔地区有较大的郁闭度,利于褐马鸡躲避敌害。在食物短缺时,褐马鸡也会迁移到农田地区,甚至可能进入人烟稀少的村庄及周边的林区觅食。
5.3 褐马鸡日活动规律
从影像资料中可知,褐马鸡出现最早的时间是7:19,最晚的时间为16:55,无夜行性行为。将褐马鸡活动时间人为分隔成段,并做成柱状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褐马鸡冬春主要活动时间为11:00~17:00,此时温度较高,适宜觅食。早晨7:00~9:00这个时间段褐马鸡活动较多,此时间应为褐马鸡刚刚下树,较为饥饿,故采食以补充能量。9:00~11:00活动量较少,疑为褐马鸡正在休息或进行日光浴。褐马鸡在整个觅食过程中都非常警觉,不时抬头向四周张望,有时甚至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惊逃。雪地上行走间歇时有单腿站立的习惯,而在草地上未观察到这种行为。褐马鸡秋季主要觅食草籽或草根;冬季积雪较厚会捡拾沙棘等掉落的果实,也会跳起啄食树枝上的果实。如果林区有地面露出时,会吸引褐马鸡前来觅食。
表1 褐马鸡野外监测结果
图1 褐马鸡日活动规律
5.4 褐马鸡冬季的主要天敌
在影像资料中,只要拍到褐马鸡的地方,无一例外均有赤狐的出现,且赤狐都是在褐马鸡出现后出现,疑为褐马鸡遭到赤狐的跟踪。调查人员发现褐马鸡被啃食的残骸附近有赤狐、豹猫的足迹,据此分析褐马鸡冬季的主要天敌是赤狐和豹猫。
6 结论与讨论
本次监测共监测到7个褐马鸡野外种群,拍摄到褐马鸡野外生存的图片和照片资料,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褐马鸡野外种群数量及分布、海拔分布特点、日活动规律和天敌情况有了详细认知,掌握了应用触发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野外监测的技术,成果显著。另外,除褐马鸡外,本次监测还拍摄17种野生动物,进一步摸清了该区域内野生动物资源分布情况。从监测结果可知,褐马鸡和雉鸡在保护区鸟类中具有明显的种群优势,而赤狐和野猪在保护区内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在兽类中种群优势明显。红外相机监测相较于传统的监测方法,更适合保护区的自然条件。
此次监测过程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完善。一是由于保护区基础数据匮乏、监测人员经验匮乏,以及该区域环境条件特殊,如风大、积雪厚等,红外相机的安装难度较大,存在覆盖不全等问题,致使此次监测没有涵盖保护区全部区域,数据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二是褐马鸡野外种群的适合度、繁殖成功率等因子在此次监测过程中没有完成。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形成长期系统的监测体系,以采集多维度完整数据,用以判断褐马鸡野外种群的遗传负荷,从而为制定合理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