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月夜
2022-09-15徐晶华
◎ 徐晶华
人们都知道,李白写月的诗篇很多,但苏轼也不遑多让,在他笔下,一轮明月不仅丰富多彩有生命,而且有情有义有哲思。月下的他,逍遥快乐,一片冰心。
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一下子就把人问住了,明月几时有?何人能知,尤其在当时。但他这大胆一问却先声夺人,让人不得不跟着他的思路走,实在非大手笔大才情不能如此。于是顺着这灵感,“高处不胜寒”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顺势而出,让人在短短一篇词中,享受艺术与哲理的美餐,文学与天地的盛宴。
这是大宋熙宁九年的中秋,40岁的苏轼在山东诸城想念弟弟时所作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宦海沉浮聚少离多,他感慨、沉思,他起舞、欢歌,他向普天下的人发出祝福……
然而三年后,他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虽遭受了仕途重挫,但时间上颇为自由,也更有闲暇体悟人生,思考世界,观照内心。黄州紧依长江,这亘古如斯的天堑,引发了多少人的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热爱自然、灵敏多思的苏轼自然不会放过玩赏与吟哦的机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对滔滔江水,苏轼想到了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他们曾经掀起过或大或小的浪花,曾经创建过或大或小的功业,但最后都归于平静,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想到这儿,诗人的块垒消解了,他豪爽地端起酒杯,向江中泼洒,既是祭奠这些过往的英雄,也是在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
黄州猪肉好,风景美,黄州的大江明月让苏轼陶醉不已、感喟良多。除了这首《念奴娇》,他还有“前后赤壁赋”,一个七月的黄昏,他与朋友放舟江面,夜游赤壁,诵的是明月之诗,看的是月上东山,谈的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想的是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最后得出的哲理是:盈亏之理,有如水月,“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作者还以严格的自律和天下为公的心态进一步告诉人们,“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所共适。”最好的风景和享受乃是清风明月,其他都是奢望。如此,非大我之情怀,超然之境界,难有此见识。
数月之后,已是深秋,苏轼从雪堂回临皋。古人容易悲秋,何况霜降叶落之时,但此时清风徐徐,明月在天,于是“顾而乐之”。一行三人,又拿着鲜鱼美酒,到赤壁下泛舟游乐,听江流有声,看山高月小。悠哉游哉,物我两忘。
黄州的山川风月收纳了苏轼,三年的如歌岁月也改变了苏轼,他对这里情有独钟,对这里的月夜更是青睐有加。
在到达黄州的第三年,也是最后一年,有一次他夜里饮酒,醒了又醉,回来时已近三更,家童睡着了,敲不开门,他只好扶着手杖听着江水滔滔东去。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万物都已沉睡,只有他还在思考:人生在世,常身不由己,什么时候才能忘记功名事业,做个自由快乐的人呢?于是一首《临江仙》记录了这个夜晚和他的想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正解衣欲睡,看到月光照在门上,顿时睡意全无,又起游兴。如此美景,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未睡,就一同在庭中散步。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映下的竹叶柏叶就像水草一般。这是何等美好的月色呀,有如水晶雕出的世界,它借苏轼的笔墨,越过了九百多年,仍魅力不减,令人神往。
苏轼的被贬人生是一路向南的,天上的明月也始终没有抛弃他,而是紧紧跟随。1099年的正月十五,苏轼在儋耳。海南的冬天不冷,几个老书生来约他散步,说:“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他欣然从之。去城西、进寺庙、到小巷、逛店铺,看多民族杂居,后半夜才回家。看到别人都已熟睡,自己忍不住大笑。笑什么呢?笑自己,笑前人。因为他又有了心得体会—钓鱼的人是未必能钓得到大鱼的。
此时的苏轼已经63岁了,他是年龄越大官越小,被贬得也越远,终于到了海角天涯。可他也越来越放达,根本不在乎这些。你把他贬到黄州,他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把他贬到惠州,他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你把他贬到海南,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从儋耳北还后,他有一段时间住在阳羡,即现在的宜兴,有个叫邵民瞻的读书人师从于他,苏轼也很喜欢这个人,两人常常一起访山问水。邵民瞻帮他寻了一座宅院,价钱五百缗,苏轼掏光口袋才买下。住下后,有一天他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至一村落,听到有老妇人在哭,两人就前去询问,原来是她的儿子把祖传之居卖掉,她为无处安身而悲伤,卖掉的房子,正是苏轼所买的。于是苏轼把房屋归还,并当面烧掉房契,知道老妇人贫困,钱也不讨还。明月见证了他的善良和慷慨。
苏轼的一生随时都笼罩在明月的光辉中,他诗中有月,词中有月,文中有月,心中有月。他的月中有情,是盖世才情,手足之情,览物之情,悲悯之情。一轮明月,既盛载了他的绝世才华,也见证了他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