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威市林业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2-09-15邵登坤李燕芬

新农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草业林地林业

邵登坤,李燕芬,高 丹

(云南省宣威市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宣威 655400)

林业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加快推进宣威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总体功能,2021年6月至今,笔者就如何推动宣威市林业建设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状况及对策分析总结如下。

1 林业建设现状

1.1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2019年林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宣威市土地总面积605262公顷。其中,林地面积329605.95公顷,占54.46%;非林地面积275655.91公顷,占45.54%。森林覆盖率49.97%,林木绿化率55%。在全市的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为256463.6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7.81%;疏林地面积为178.6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5%;灌木林地面积为47328.56公顷(国特灌31831.2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4.36%;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15899.8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82%;苗圃地面积为务德、西泽、西宁、龙潭、得禄等6个乡(镇、街道)57个村委77.0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2%;无立木林地面积为333.2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01%;宜林地面积为6314.8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1.92%。境内有蕨类和种子植物共168科,1270多种(其中自然分布的168科1259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国家Ⅰ级保护的动物有1种——黑鹳,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10种——猕猴、黑翅鸢南方亚种、松雀鹰、穿山甲、林麝、斑羚、红隼、黑鸢、灰鹤、白腹锦鸡。

1.2 林业生态建设总体现状

历史上,宣威曾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6%的木材生产区域。历经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期的肆意砍伐,六七十年代的毁林垦荒和两山到户后的乱砍滥伐,森林资源屡遭破坏,水土流失一度不断加剧,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森林覆盖率降至27.1%,森林多以云南松残次林为主,森林林分质量较差,森林生态效益低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1989年以来,宣威加大了林业建设力度,相继实施了中德合作造林项目、防护林工程、国家长治工程、国家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项目生物治理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经过长期不懈的生态修复,森林植被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加强。累计人工造林278.6万亩,封山育林337.5万亩,义务植树1.68亿株。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种苗、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运用率不断提高,林业执法不断加强,支撑和保障了林业健康稳步发展,森林活立木蓄积持续剧增,覆盖率大幅提升,实现了资源增长、林业增值增效的基本目标。林业改革发展稳步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形势看好。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分布不均(东北部少,西部、南部、中部丰富),发展不平衡

林草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之间发展不协调,生态和社会效益较好,经济效益偏差,存在“大资源、小产业、低经济效益”的现象。加之天然次生林比重大,占森林面积的78.74%,森林单位蓄积量低,每仅达亩3.78立方米;低质低效林比重大,占森林面积的47.6%。

2.2 林草业“四害”(森林资源的人为破坏、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干旱等)形势不容乐观

人为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的行为在局部时有发生,因气候异常、林内可燃物增多、防火设施相对落后、群众防火认识偏低等原因,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压力大。局部地方松叶蜂、松针介、栗瘿蜂、小蠹虫等病虫基数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局部区域干旱、冰雹、雨雪冰冻、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的形势依然严峻。

2.3 森林草地湿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功能还不够强

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对较差,多数森林林分与生物群落总体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相对脆弱,林草建设与人民群众对绿化产品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4 林业干部队伍结构老化,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局部地方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支持保护发展林草业力度较弱,共建共享的格局还不太稳定。加之林草业行没有固定的行政执法队伍。2020年7月实施新《森林法》以来,新的《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新的地方性法规未及时出台,加之森林公安转隶后,林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林业行政执法困难重重。

2.5 政策制约因素多,森林生态建设加速难

一是新一轮退耕还林、省级陡坡地治理、公益林补偿等涉林项目政策补助标准低,影响森林资源保护和不利于调动群众参与森林资源培育的积极性。二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受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限制大,不利于推动生态建设。三是2021年林地使用政策限制大,上级下达给宣威的定额偏少,且受天然林限制,殡葬改革公益性公墓建设,养殖、森林旅游、砂石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巩固等项目建设难于落地开工。

2.6 产业结构不合理,后续产业发展缓慢,产业体系培育不健全

公益林、商品林比重不合理,森林林分树种结构层次单一,不合理。干果产业、林下种养、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药种植等林草产业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缓慢,示范效果不够突出。

2.7 林草业基础建设薄弱

森林资源管理管护站、林业站点建设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交通设备老化,通信网络、视频监控建设薄弱,瞭望台哨监测覆盖面窄,防火通道、应急通道建设落后。

3 对策措施

3.1 强化组织强领导,进一步落实保护发展职责

林草行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是碳汇产业、循环产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建设“森林宣威,绿色乡村”的战略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纳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一要充实领导机构,加强领导。二要细化明确职责和责任。市发改、林业、环保、住建、农业、税务、财政、交通、工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形成齐抓共建共管的林业生态发展格局,竭力抓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3.2 科学规划,优化林草业结构、树种结构

要合理布局林草业重点工程项目,以重点工程带动林草业发展。扎实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城镇面山、乡村面山、山区生态林业、低质低效林改造、景观林业、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特色经济林、封山育林等建设工作。要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开展绿化美化工作,有序推进,确保乡村振兴林业建设任务落在实处。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生态建设投入

要采取社会投资、群众投劳折资,上级投资,当地政府配套投资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一要积极争取国家森林抚育、退耕还林、沼气建设、天保工程建设、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等项目,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二要加大地方生态建设投入,将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争取预算1000万元以上用于生态林业建设。三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社会、企业、业主和群众投资发展绿色产业,四要搭建招商平台,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资发展生态林业。

3.4 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强化林草业执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草原、湿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有效增长,维护乡村社会治安和生态安全。一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健全资源管理平台。二要加强防火指挥通信与信息传输系统、林火阻隔与宣传教育系统、森林火灾扑救系统、瞭望监测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火源管理系统建设、扑火专业队伍和森林草原防火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三要进一步加强涉林案件查处工作,继续开展多形式的专项严打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草原、湿地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维护林区治安稳定。四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快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市级监测预警中心,完成重点级别县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重点乡(镇)监测网点建设。突出抓好松针蚧、松针赤枯病、松叶蜂、小蠹虫等辖区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病虫监测、预报和防治,加大调查与灭疫除治工作力度,注重抓好林木、种苗及林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严防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五要加强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启动市级野生动物拯救中心建设。六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加强虹湿地、分水岭森林公园建设。七要进一步加强石漠化监测工作,对重点石漠化区域实施动态监测管理。

3.5 积极争取政策支撑,启动实施林长制

一要要科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相关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森林防火等长效制度,推动林业建设规范化和资源管理法治化进程,保障和培育森林草原资源。二要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同时,加大出台地方优惠政策,搭建更有利于地方林草业发展的政策平台,为林草业发展注入社会活力。

3.6 加大科技推广,实施科技兴林

要始终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成功经验和“稳步推进”的原则,设立林科推广示范基地,加大林科研究、试验、示范力度,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正确引导、积极扶持林农、林企走科技创新之路,努力提高林草业科技含量,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值的稳步增长。

3.7 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务林队伍综合实力

一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强化干部、职工的再教育,注重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充分调动起干部职工和护林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群策群力抓好宣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共建生态文明。二要调整增加执法队伍编制,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整合森林警察、林业综合执法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林草业执法工作,保障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3.8 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状况

一要加快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中低产林改造、能源建设、法贷项目、公益林补偿等重点工程建,争取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完善管理机制,稳步推进造林绿化。二要大力推动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加大对城镇面山乡村面山,尤其是市区东山和西山面山、森林公园、库区周边、采矿区、村寨周边等生态重点区域和脆弱区的治理,力争取得新突破。三要着力推行身边增绿,加大森林城市建设。在抓好边远山区造林绿化的同时,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不仅让林上山,而且让林进城、上路、入村。四要加大种苗管理力度,按照“种苗生产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种苗管理,确保造林苗木质量。五要全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创绿色家园”活动,在继续抓好铁路、公路等通道绿化的基础上,与教育部门联合抓好中小学的校园绿化,强力推进森林宣威、森林乡村建设,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3.9 注重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加速林业生态文化建设

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观。二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抓实抓好。三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根本方针,发展节约型经济。四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要制定科学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要积极研发和推广生态科学技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六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要充分发挥宣威市生态自然资源和生态人文资源的作用,既要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花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发展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鼓励各种投资者投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提高林业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打造宣威林业生态文化品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草业林地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青海草业
land produces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2017 年第1 期《草业科学》审稿专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2015年3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2015年6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