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优化要点

2022-09-15邵丽娟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作物农产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概念应运而生。生态农业是结合传统农业优势,借助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经济、自然生态、农村社会同步发展的生产技术。生态农业能够促进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农业概念和特征

1.1 生态农业概念

1942年,生态农业概念被首次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了人类生存,生态农业引起各国重点关注。在中国,生态农业推动了农业经济模式的变革。生态农业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基础上,按照生态化经济发展理念及要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升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生态农业内涵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传统农业有效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提高广大农户专业素质及农业技术利用率,确保粮食安全,为农户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缓解农村农业生态污染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生态农业的特点

1.2.1 生态性

生态农业宗旨是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支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主要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

1.2.2 发展性

生态农业强调在不改变周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经济,使生态农业发挥出最大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3 循环性

生态农业要求最大限度减少能源、化肥、农药及其他物质的使用,实现生产过程有机化,利用农村家禽牲畜产生粪便作为肥料,为农作物提供养分;也可以将其投入沼气池中,用于生活燃料的生产和发电,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1.2.4 经济性

生态农业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民对农产品高质量追求,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系统的发展。

1.2.5 规模性

与传统农业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相比,生态农业更具规模性,生态农业一般规模较大,投入更高,涵盖范围更广泛,除了大规模承包土地种植农产品外,还包括家禽养殖、渔业、垂钓、农业观光旅游等多个项目,具有高投入、大规模、高产出的特点。

2 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优化要点

2.1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力度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必须依靠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农业种植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优秀人才,提升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性和适用性,推动生态农业快速发展。近几年,生态农业采用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新成果,例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小麦高产攻关技术、吨粮田栽培技术等,很多生态农业种植者在政府和科技人员的扶持帮助下,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将其应用在农业实践中,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

2.2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人民消费需求的提高,传统的农业结构弊端凸显,首先,农产品结构与人民消费需求不适应,消费者需要更多优质农产品,但是市场上高品质农产品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加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比重,满足市场供应需求。其次,农产品附加价值低,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必须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精加工和精包装,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和经济利润。

2.3 采用多种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

单一的种植结构对生态和社会危害较大,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土地长期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降低土壤肥力,影响生物多样性,加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必须采用多种种植模式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农作物轮作播种模式,指的是根据农作物种植时间、收获时间,按照相应顺序对农作物实施播种。采用轮作播种模式,有助于实现对土地资源养分、水分的最大化利用,优化土壤结构,在提高土地使用率的同时,减少土地闲置时间,避免田间杂草对土地的危害。例如水稻和蔬菜进行轮作时,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此外,当一种农作物收获后,对其秸秆无需进行焚烧处理,将其秸秆和茎叶填埋在土壤中,秸秆充分分解后会转化成为植株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无机盐及二氧化碳,减少有机化肥使用量,降低施肥成本,并且避免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采用间作套种的方式,能够增加种植空间和资源利用率,使农作物健康生长。例如玉米和青椒(辣椒)间作套种模式下,玉米生长对光照需求大,但过度光照会使青椒发生日灼病和病毒病。将两者进行间作套种,能够利用玉米高大的茎叶为辣椒遮阴,有效减少日灼病和病毒病发病概率。大蒜在生长中散发出一种特有气味能够驱避害虫,将桑树和其他农作物如玉米、棉花、油菜等搭配种植,从而增强对其他农作物的保护作用,对预防病虫害有重要作用。通过套种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既节省了种植成本,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为市场提供高质环保的农产品。因此,采用多种种植模式,有助于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优化农作物种植模式,达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4 加快育种技术研发,推广优良品种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作物育种技术得到了极大创新,产生了更多的农作物优良品种。为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育种工作开展科研攻关,加大农业试验田试验推广工作,建立建设展示基地,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评价,并将农作物种植数据和评价结果公布于众,便于种植户进行选种。提升农作物成活率,达到更高产量,带动农民增收。

2.5 推动农、林、牧、副、渔综合性产业发展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原理,将农业和林业、牧业、渔业等其他产业相结合,吸收传统农业的经验,利用好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利用资源,维持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和工程,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现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物质循环,对于降低农业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农产品和副产品用于制造畜牧业和渔业的饲料,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用于改善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渔业产生的废水进行农田灌溉等,实现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增强资源利用率,实现能量转化,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作物农产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趣味象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