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简明悟理”教育思想下的一堂悟理课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2022-09-15杨凌霄

物理教学探讨 2022年8期
关键词:牛顿定律惯性

杨凌霄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一中,贵州 黔西南 562400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包含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笔者提出了“简明悟理”(简称“简悟”)教育思想,用认知过程的“简”带来学生认知结果的“悟”。在“简明悟理”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明悟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四悟”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悟出物体的道理,所谓收获知识,即掌握物理概念、原理、规律等,体现了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之“物理观念”;悟出思维的道理,所谓提炼思想,即提炼学科思想、思维方法等,体现了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之“科学思维”;悟出研究的道理,即掌握研究、探究方法等,体现了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之“科学探究”;悟出人生的道理,所谓感悟大道,即领悟道德、道义、品质、精神等,体现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你用了什么方法,经历什么过程,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悟理”,即悟出物体的道理、悟出思维的道理、悟出研究的道理、悟出人生的道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演绎出“四悟”,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现以高一物理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进行论述。

1 教学设计中“悟理”

【课 题】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改正了亚里士多德长达两千多年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和自然观,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等这些物理学典型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

伽利略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蕴含重要的科学方法,教材中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叙述清楚明了,学生能自学得懂,所以不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让学生课前学习,要求知道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推理过程和对推断结果的分析。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如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的,通过实验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提升思维层次,注意知识的深究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责任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应该发现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化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如教学时注重围绕定律的产生过程,挖掘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将物理学史中关于定律产生过程的几个关键方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作为相应历史时期的“探究者”参与讨论。

【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体验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建构物体不受力时的物理图景,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对定律有较为深入地理解,掌握惯性概念和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科学思维

体会由易到难、理想化、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学科思想、思维方法,形成结论,使课堂插上思想的翅膀。

(三)科学探究

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炼研究方法。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物理学家自身的创造思维品质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及献身精神。

2.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由易到难的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了解到物理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简洁之美。

【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感悟出由易到难、理想化、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学科思想、思维方法、研究方法。

难点:力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速度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育云平台,两个乒乓球(一个空,一个注满水),气垫导轨和两个滑块,卫生纸盒,卷筒卫生纸,两个纸杯,桔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铁架台上挂两个乒乓球,一个注满水,一个空的。让一个学生同时吹乒乓球,鼓励他将乒乓球吹的幅度越大越好。

教师:为什么同样施加了力,但两个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却不同呢?力和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习。

2.思维体操。

做“单手撕纸”的小游戏:将卫生纸装入卫生纸盒,要求学生单手撕下一部分纸来,比较谁的办法最快、最容易。

师:什么原因?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3.回顾知识。

师:回忆高一必修1的前三章内容。

生:……

师:前两章学习的都是“运动”,第三章学习的是“相互作用”,接下来将学习“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即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师:前两章我们是在“判天地之美”,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析万物之理”,这就叫“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二)新课教学

1.讨论:思考几个问题。

(1)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简单,还是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简单?

(2)确定研究对象之后,研究对象是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简单,还是不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简单?

(3)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力运动;一个物体不受力运动。

请一个学生利用气垫导轨及两个滑块做演示实验,同时通过教育云平台将实验过程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出结果:

按照从易到难排列:一个物体不受力—一个物体受力—两个物体相互作用。

师:一个物体不受力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内容,一个物体受力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研究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的内容。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从易到难,所以这章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学习。

2.牛顿第一定律推理。

师:将自己当作研究对象并简化成一个质点,想象如果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学生互动总结出:物体不受力的时候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当物体受力以后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通过神州7号航天员出舱的视频和气垫导轨实验进一步巩固这八个字。

3.历史的回顾。

师:科学家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

亚里士多德由经验得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由理想斜面实验外推得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外界作用物体会以某一速度一直运动下去。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是物体受到摩擦阻力之缘故。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笛卡儿补充和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有关运动的三条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牛顿第一定律。

师: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①一切物体——无一例外,普适;

②总——反映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③或——指出了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等同性,它们都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

④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直到有外力改变它(具有惯性);

⑤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速度的原因。

4.惯性。

师:什么是“惯性”?

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师: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让学生用纸杯和桔子做游戏总结出:物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让学生解释惯性现象(解释单手撕纸及吹乒乓球现象),总结解释惯性现象的逻辑关系:原来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现在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由于惯性又怎样了。

拓展: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这两个结论,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如《墨经》中给力下的定义:“力,形之所以奋也”,形——物体,奋——由静到动、动而愈快、由动到静等,即运动状态的改变。整文的意思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提出:“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三)课堂小结

师生:归根到底就八个字“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科学漫步”,思考:以加速或减速运动的车厢为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

2.“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什么要规定“在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将“开车请系好安全带”严肃告知家长。完成对应的练习。

3.同学们试着自己学做蛋炒饭时,你两手分别拿着一只鸡蛋,用右手的鸡蛋去碰静止在你左手中的鸡蛋,结果将会如何?如果只破了一只鸡蛋,你认为先破的蛋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回去试试,给家人炒一个蛋炒饭表达你对家人的关爱。

2 案例评析中“悟理”

本节课的目标是演绎“简明悟理”教学法中培育和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物理学科中落地生根,使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抽象的概念变得简明扼要,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重点目标是演绎出“简明悟理”教育思想的核心“四悟”:悟出物体的道理,悟出思维的道理,悟出研究的道理,悟出人生的道理。下面就针对这“四悟”谈谈在这节课是怎样“悟理”的。

2.1 悟出物体的道理

本节课紧紧围绕核心知识,让学生“体验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对定律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能够建构起“不受力”的物理图景,教师能适时抓住学生的生成性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使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在学生头脑中得到提炼与升华。

2.2 悟出思维的道理

本节课设置的重点是“上一堂有思想的物理课,使课堂插上思想的翅膀”,所以设计时强调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过程,贯穿了由易到难思想、理想化思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学科思想、思维方法。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习惯、领悟学科思想、体会思维过程,让学生从现实到理想,插上想象的翅膀,经历了从感性—理性—总结—理解的过程。

2.3 悟出研究的道理

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经历了“事实—推论—推论—推论”的探索过程。“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过程中就贯穿了由易到难、理想化的研究方法。所做的吹乒乓球、单手撕纸、气垫导轨、纸杯装桔子等一系列实验探究,悬疑后解惑,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由易到难的长时间的认识过程,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

2.4 悟出人生的道理

牛顿第一定律推理过程中的悟:在牛顿第一定律推理过程中假想了一个情境,将自己当作研究对象并简化成一个质点,想象如果不受力会怎样?通过学生互动总结出“物体不受力的时候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当物体受力以后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通过视频和实验进一步巩固这八个字。此处的悟,让学生从现实到理想,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理想到现实,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

历史回顾中的悟:历史的回顾中,每位科学家的PPT上,除了有相关内容外,还有这位科学家的名言。此处的悟,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自身的创造思维品质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及献身精神,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拓展延伸中的悟:通过中国古代对力的定义和惯性的理解(《墨经》中给力下的定义:“力,形之所以奋也”;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提出:“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通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学生进行中国梦的教育,此处的悟,即感悟大道,这就是教学生成,这是一节课的升华。

作业中的悟:第二题(“开车请系好安全带”),可以让学生感受珍爱生命、遵守法律、尊重科学、人人有责;此处的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透过物理看人生:人生悟理。

本节课经历了从感性—理性—总结—理解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悟出物体的道理,悟出思维的道理,悟出研究的道理,悟出人生的道理。

3 结语中“悟理”

“悟”者,明白也,觉醒也。“领悟”“觉悟”“醒悟”“悟出”“悟性”等词语,皆由此衍生而来。事实证明,一旦用“悟理”来引领教师备课、上课和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其悟性的养成和灵性的引发,对于教师备课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牛顿定律惯性
牛顿忘食
倒霉定律
风中的牛顿
普遍存在的惯性
耐人寻味的定律
食堂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