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后注射得宝松治疗难治性突聋的效果

2022-09-15邹嘉平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9期
关键词:乙状突聋内耳

周 健,张 磊,邹嘉平

(1.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苏 无锡 214000;2.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苏 无锡 214000)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疾病,表现为单耳或双耳听力下降,通常呈急性发作,病因不明,多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内耳缺血等因素相关。临床治疗方法多为糖皮质激素治疗配合活血、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但疗效不一。通过综合治疗,虽能提高治疗成功率,但仍有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恢复效果并不良好,甚至耳聋现象严重、恶化,治疗难度较大。耳后注射得宝松作为一种全新的给药方式,具有给药简便、副作用小、见效快等优点。对于难治性突聋患者,耳后注射得宝松可将糖皮质激素药物直接注射至接近病变位置的耳蜗,增加内耳药物浓度,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基于此,本研究结合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突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耳后注射得宝松在难治性突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58例突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7.51±11.32)岁;病程8~35 d,平均病程(22.37±10.23)d;听力曲线:上升型3例,平坦型13例,下降型5例,全聋型8例;合并症状:伴耳鸣27例,伴眩晕15例,伴糖尿病3例。观察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6.24±12.15)岁;病程7~34 d,平均病程(20.84±11.31)d;听力曲线:上升型2例,平坦型12例,下降型9例,全聋型6例;合并症状:伴耳鸣26例,伴眩晕16例,伴糖尿病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听力曲线及合并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已在本院或其他医院经过至少1个疗程(7 d)的常规综合治疗,听力功能测试(PTA)均值改善不足10 dB;②所有患者均通过电测听及声导抗、耳镜及显微镜检查、ABR、CT/MR确诊为突发性耳聋;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外耳、中耳、内耳炎症或畸形;②梅尼尔综合症、蜗后病变或其他明确因素导致的耳聋。

1.3 方法 观察组:给予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先林葆雅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4,1 ml/支),共1次。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沈阳光大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87,规格:5mg)10 mg静滴,1次/d,第4天起地塞米松剂量减为5 mg,1周后停用。两组患者均同时辅以长春西汀20 mg、VitC 2.0 g、VitB 60.2 g、ATP 40 mg、CoA 100 U静滴,1次/d;甲钴胺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15,规格:0.5 mg)0.5 mg口服,3次/d;高压氧及耳部微波治疗,1次/d。伴有眩晕者予以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5 mg)5 mg口服,1次/d,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6 mg口服,3次/d;合并糖尿病者每日检查晨起空腹血糖,如有异常波动则适量增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控制空腹血糖<8 mmol/L。两组患者总疗程10 d,治疗结束后均随访1年。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听力功能测试(PTA,单声道语音测试)结果、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1 听力PTA 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听力计电测听仪(丹麦Madsen公司,型号:ORBITER922)对患者听力PTA水平行电测听检测,计算500 Hz、1000 Hz、2000 Hz及4000 Hz 4个频率气导平均听阈值。听力PTA水平越高表明患者听力损失越严重。

1.4.2 临床疗效 评价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2005)突发性聋的疗效分级标准,其中痊愈:患耳听力提高至正常水平,无耳鸣、眩晕等其他症状;显效:PTA改善30 dB以上;有效:PTA改善15~30 dB;无效:PTA改善不足15 dB。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血糖升高、耳后皮肤色暗、耳后皮下硬结。

2 结果

2.1 两组听力PTA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听力PT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听力PTA水平比较(,dB)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不清,主要考虑为各种因素导致耳蜗功能受损而引起相关症状。引起突聋的原因很多,其中以微血管痉挛导致内耳微循环受阻,血管阻塞致神经缺少血供、发生变性坏死是较为公认的原因之一。突聋的治疗方案众多,目前临床采用多方案协同治疗,其中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给药和耳部局部给药是其主要给药方式。得宝松作为一种长效激素类制剂,其成分主要由倍他米松磷酸钠及二丙酸倍他米松组成。其中前者因其更好的亲水性而能被组织更快的吸收,起效时间短;而后者因水溶性较差,能在组织内停留时间较长,因此缓慢吸收,作用较缓和但持续时间更长。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中常用于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的治疗以及减少皮肤疤痕形成等,治疗突发性耳聋只需局部注射一次即可持久发挥作用,使用较简便。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方法主要有静脉给药和耳部局部给药。全身给药包括口服给药及静脉给药,局部给药又可分为鼓室内给药及耳后注射给药两种方式。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治疗突聋的常规方法之一,但其易引发消化道溃疡、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使用受到限制,故目前普遍更推崇耳部局部注射激素来达到治疗效果。近年来临床上报道较多的是应用鼓室内注射激素治疗突聋,而耳后局部注射激素治疗突聋的相关研究较少,后者作为一种全新的局部给药方式,其重要性日益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关注。目前对耳后给药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通过对实验动物的耳后和肌内注射激素,然后测量内耳组织内激素浓度,最终得出结论:耳后注射给药组与肌内注射组相比较,其在内耳组织的药物浓度较高,而且出现高峰早,持续时间长。耳后注射激素后在实验动物同侧内耳乙状窦内的药物浓度较体循环血更高,而代谢时间更长。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听力PT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耳后注射得宝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分析认为,耳后注射得宝松能在内耳形成更高的药物浓度,并使作用时间持续更长,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8.28%,高于对照组的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89%,低于对照组的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耳后局部给药疗效优于经静脉全身用药,且能避免全身用药所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杨晓琦等研究中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低频型神经性聋患者进行耳后注射得宝松,发现耳后给药好转率达82.6%,其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分析认为,耳后注射药物被注射区皮下静脉吸收后,经耳后静脉、乳突导静脉回流入乙状窦。因乙状窦中静脉血流速度慢,药物在其中积聚,从而在乙状窦中维持了更高的药物浓度,并能持续更长的作用时间。乙状窦又通过结缔组织及微血管与内淋巴囊远端紧密相连,药物可通过乙状窦扩散至内淋巴囊,使内淋巴囊中药物浓度较高,从而有效发挥治疗作用。观察组治疗后发生1例耳后皮肤色暗和1例耳后皮下硬结,考虑原因可能为倍他米松能降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速度,减少细胞间质及纤维素的合成,从而导致毛细血管收缩、局部组织萎缩、硬结形成、肤色加深。因此建议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此外,由于耳后注射给药后在内耳及乙状窦药物浓度较高,而全身其他组织中的血药浓度无明显提高,故能减少全身性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耳后注射得宝松治疗难治性突聋操作简单、效果确切,且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乙状突聋内耳
恐龙内耳的秘密
乙状窦骨壁缺失/憩室致他觉性搏动性耳鸣两例△
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治疗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中不同探查方向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支架孔率对模拟乙状窦憩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突发性耳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17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