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坐标下家训文化展览研究
—以临沂市博物馆“家道馆”基本陈列为例

2022-09-15赵文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临沂家训家风

赵文彬

(临沂市博物馆,山东 临沂 276000)

家训在中国起源较早,大致“产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并由盛转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文化、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相关,在某些地域会形成家训文化富集区,影响当地民风。由著名历史人物制定、推崇的优秀家训箴言,不仅影响当时及后世的风尚,有的至今仍有教育和借鉴意义。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具有特色的家风、家训文化展览,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工作。

“家道馆”是临沂市博物馆为宣传展示临沂家训文化而打造的基本陈列,重点展示以琅邪王氏、兰陵萧氏为代表的临沂淳朴而厚重的家训文化(图1)。该展览在选题策划、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方面,尤其是在提炼家族家训文化特征和空间设计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尝试,为博物馆策划此类展览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图1 “家道馆”展览展厅内景

1 展览选题策划

临沂市家训文化资源丰富。临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在春秋战国时期,域内部分地区属于鲁国,孔子弟子如曾参、曾点、仲由、澹台灭明等人在此出生和生活。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内分属琅邪、东海、兰陵、泰山等郡,诞生了琅邪王氏、兰陵萧氏、琅邪颜氏、琅邪阳都诸葛氏、东海郯徐氏、泰山南城羊氏等名门望族,形成郡望,这些家族涌现出诸葛亮、诸葛瑾、羊续、羊祜、王祥、王羲之、萧道成、萧衍、颜真卿、颜杲卿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曾子杀猪”“芦衣顺母”“卧冰求鲤”等家风故事就诞生在这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家庭教育来说,这些望族和人才的涌现源于他们注重文化传承,制定和传承家训、家规,形成了好学向上的家风、门风。这些家规、家训不仅巩固了这些家族的发展,对后世临沂的历史文化和民风同样影响深远,“表面上看只事关一家一族,但其中往往还深深融入国家民族大义,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对沂蒙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和宣传展示临沂家训文化,深入挖掘临沂历史文化资源,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沂蒙精神结合起来,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展览策划选题的重要目的所在。

2 展览内容设计

2.1 展览框架及内容

展览框架与内容按由点到面、由古及今的顺序设计,共分为三部分。

从甲骨文“家”开始,由原始意义上的“家”,不断演变引申出家族、家规、家训、家风和家道等。该部分重点展示家道,分为“老人道”“父母道”“丈夫道”“妻子道”“婆媳道”“子女道”等,展览选取东汉以前临沂区域内诞生的家风故事,阐述每种“道”的内涵,例如:“老人道”选用西汉疏广、疏受“散金台”故事,“父母道”选用春秋“曾子杀猪”故事,“婆媳道”选用西汉“东海孝妇”故事,“子女道”选用春秋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等。因后续展出的10个家族均出现或显名在东汉以后,这样的叙事安排既做历史文化上的铺垫,又成为展览内涵阐述的总起(图2)。

图2 廊道两侧为家道及家风故事展示

这一部分是展览的重点内容,选取魏晋至明清时期临沂域内的10个名门望族,包括琅邪王氏、兰陵萧氏、琅邪颜氏、琅邪阳都诸葛氏、东海郯徐氏、泰山南城羊氏、蒙阴公氏、莒州庄氏、沂州宋氏、沂州庄坞杨氏,按照“家族兴起与发展”“家族家训”“家风故事”“家学成就”4个单元,分别介绍相关内容(图3)。

图3 著名家族家风、家训展示

“家族的兴起与发展”重点介绍家族迁徙发展、郡望和重要代表人物。例如,琅邪王氏为战国时期秦将王翦后裔,秦末王元(王翦曾孙)为避乱迁居琅邪皋虞(今山东即墨)。西汉时期,王元四世孙王吉迁居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举孝廉致仕,以琅邪为郡望。后世子孙中王祥在西晋位列三公,王览(王祥之弟)之孙王导、王敦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览曾孙王羲之书法造诣精深,后世誉为“书圣”,琅邪王氏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簪缨世族。该部分是家族情况介绍,在内容与逻辑上起铺垫和综述作用。

“家族家训”是展示家族制定的家训、家规内容。有的家族家训完备,例如琅邪颜氏,除有《靖侯成规》(颜含)、《庭诰》(颜延之)外,颜之推还写出了古代最著名的家训专著《颜氏家训》。与同时期其他家族家训不同,《颜氏家训》内容细致丰富,涉及家庭伦理、待人接物、文章学问、教育子女、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该部分是展览的关键部分,家训内容文字经过筛选,将重要的家训放在显要位置,并通过调整字体大小、颜色等方式突出展示。

“家风故事”主要是展示表现家族品行风范的故事。有的家族世代恪守相同的道德风范,形成家世门风。例如,泰山南城羊氏家风清正廉洁,连续九世“以清德闻”,最典型是“羊氏四廉”的故事,包括“悬鱼太守”羊续、“清苦太守”羊陟、“留犊刺史”羊篇、“食藕太守”羊敦。该部分内容是展览最精彩的部分,每个家族至少选取3个家风故事,文字精简、生动,配上创作的图画、艺术品展项及视频,让展览生动活泼。

“家学成就”主要展示家族成员取得的重要成就。家学成就内容广泛,包括政治、文学、史学、书法艺术、医学等。例如,政治方面,兰陵萧氏在唐代涌现出“八叶宰相”;书法艺术方面,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琅邪王氏王羲之的代表作,“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琅邪颜氏颜真卿的代表作;文学方面,兰陵萧氏萧统组织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等等。该部分展览是家训内容和家风故事的延伸,展览逻辑上呈现因与果的关系。

这部分主要展示了临沂历史上的廉政家风和革命战争时期沂蒙红色家风。除名门望族以外,临沂历史上还涌现出很多清官廉吏,留下不少家训和家风故事,例如:授孙以“清、慎、勤”座右铭的明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璟;写下了“愿后世子孙永怀旧德,勿坠家声”的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勇敢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家风,是对沂蒙精神的诠释。这部分是第二部分展览的延续,也是对展览的丰富与升华。

2.2 提炼家训文化特征

在传统儒家文化的沁润下,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家族在家训中会具有相同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而就单个家族来说,又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在某些方面可能更突显。为避免千篇一律、讲好展览故事,需要对每个家族提炼核心家训文化特征,在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时重点展现。

这种特征在琅邪颜氏、琅邪王氏家训中的体现尤为明显。琅邪颜氏世奉儒学,忠君报国是琅邪颜氏对子孙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颜氏家训》推崇“治家者欲一家之庆,治国者欲一国之良”“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所以,唐代颜真卿、颜杲卿面对叛逆贰臣的威逼利诱,以死报国,满门忠烈,与琅邪颜氏恪守忠孝家风息息相关。临沂是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王祥所作《训子孙遗令》是琅邪王氏最重要家训。家训教育子孙以“信”“德”“孝”“悌”“让”立身,“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推崇家庭和宗族和睦。而“卧冰求鲤”“风雨守奈”都是琅邪王氏的孝悌故事,孝悌是琅邪王氏家训、家风中最明显的特征。

仁义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根本原则,兰陵萧氏和沂州庄坞杨氏的家训中更多体现了这点。兰陵萧氏是历史上的宗室皇族,南北朝时期建立齐、梁二朝,待民宽仁。梁武帝萧衍体察民间疾苦,选任官吏不求出身,务必清廉爱民,设立谤木函、肺石函,广泛听取官员和百姓的意见。宋代欧阳修评价“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沂州庄坞杨氏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形成“善形继世,诚信传家”的良好家风。家族成员捐资修河筑桥,他们善行乡里的义举很多,杨德懿常言:“人生及时行乐,不如及时行善。”在当地传为美谈。

清正是为人的本分,廉洁是为官的本真,清正廉洁是中国人推崇的信仰。泰山南城羊氏家风清廉,羊祜作《诫子书》,家族世代恪守清正廉洁的家风,“羊氏四廉”名垂千古。东海郯徐氏“清白传家”,廉洁从政,徐勉官居显位,为官清廉,不治产业,作《戒子崧》传家,留下“人遗子孙以钱财,我遗之以清白”的千古佳话。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修身立德的重要内容。琅邪诸葛氏家风推崇勤俭,诸葛亮无论“躬耕陇亩”,还是身居高位,都生活勤俭朴素,他的《诫子书》是古代家训名篇,其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千百年来世人修身的至理名言。沂州宋氏友善乡邻,勤俭持家,宋鸣梧言:“惟清可以殖德,惟俭可以蕴德。”“世人一切横贪皆从奢生。”勤俭也是沂州宋氏家族的家训特点。

勤奋好学、明礼修身是家族教育的重点,只有子孙后代勤勉善学,家族才能长久兴旺,蒙阴公氏、莒州庄氏家训中对此多有体现。公鼐作《训子》,记述家族先世修身立德、诗书济世,教育子弟要继承祖志,切勿玩物丧志。莒州庄氏重视科举读书,家风崇文重教。庄瑶作《式古篇》:“诗书即生命,保身保家,承先带后,胥在于是。”庄氏家族建学堂、聘名师,教育子弟不遗余力,耕读传家四百余年。

3 展览形式设计

3.1 进门为“家”、出门为“国”的家国情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与国是一体的,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训文化展就要体现家国情怀。该理念在展览中如何完美呈现是展览空间设计、形式设计成功的关键,为此选取传统文化中大宅门和槐树两个典型元素设计场景造型:一是进“门”为“家”—大宅门场景造型(图4)。说到家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家的建筑,而回家必定经过宅门,所以在序厅制作了“传统大宅门”的场景造型,进入“家门”,展览由此开始。二是出“门”为“国”—槐树场景造型(图5)。在传统文化意象中,槐树“被赋予‘大槐安国’的政治寄寓,为统治者所推崇。同时槐树具有社树功能,为百姓所尊奉”。而“三槐九棘”又喻指三公九卿,古代赴京赶考被称为“踏槐”,槐树是体现家国情怀的物象。在传统村落里,村口会栽种槐树,离开村子必然经过树下。在展厅结尾门口处制作槐树场景造型,体现了展览进门为“家”、出门为“国”的家国情怀设计理念。

图4 展厅入口大宅门场景造型

图5 展厅出口槐树场景造型

3.2 家谱征集与展示

为丰富展品,更好展示家族和家训文化,在展览策划之初,向社会征集了一批家谱实物资料。郯城徐氏、蒙阴公氏、莒州庄氏、沂州庄坞杨氏、沂州李氏等家族分别捐赠家谱。为展示这批家族文化资料,在展厅结尾处设计了临沂家谱文化库,将征集到的家谱摆放在展橱中,并预留出充足的空间,用于后续家谱征集和展示工作。在丰富和完善展陈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地方家族文化。

3.3 艺术品使用与多媒体展示

为展示临沂家训文化制作姓氏铜浮雕,将展览中10个望族姓氏和根据人口普查当今临沂市排名前10位姓氏,以不同字体书写并聚合在一起制作铜浮雕,浮雕周围用带有姬、姜、嬴、妫等上古八姓纹饰的壁纸装饰(图6),寓意中华姓氏、家族与家训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为使展览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还创作人物画像20幅、家风故事图25幅,增强展览可读性和趣味性。展览中多处使用多媒体,拍摄家族文化视频,采用视频与展板结合的方式,在相应位置上用多媒体循环播放。此外,在展厅末尾设计多功能影视放映厅(图7)放映,拍摄时长为5分钟的临沂家训文化视频,以视频形式将展览主题概括和升华。

图6 姓氏铜浮雕

图7 多功能影视放映厅

4 结语

“家道馆”展览在策划选题上紧扣时代要求,充分挖掘了地域家训文化资源,提炼家训文化合理内涵和特征,并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内容设计上由点到面,突出重点,展示以地方名门望族为代表的家训文化。形式设计上选用传统文化典型物象元素设计场景造型,展现家国一体的情怀,并将家训文化展示与地方家谱征集保护结合起来。当然,家训文化展览没有标准模式,展览策划、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需要在占有相当数量家训文化资源基础上深入开展,而本展览在这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尝试具有相关参考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②刘勋建,李登春.沂蒙古代名人家训[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

③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④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⑤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⑥杨晓斌,杨沐晓.“槐”意象的生成观照与隐喻认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21.

猜你喜欢

临沂家训家风
山东(临沂)糖酒商品交易会定档7月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家风伴我成长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