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找到自己的节奏
2022-09-15李珍玉
◎文/李珍玉
古人云:“四十不惑。”意思是说,人到40岁以后,处事相对通达,没有什么困惑了。可是人到中年,很多人自感精力、体力均不如从前,事业发展常出现瓶颈,自己肩负照顾父母、妻儿的重任,别人能随意选择生活,自己却不再自由,越来越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于是感叹有“中年危机”了。
幸福感最低落的时候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汪冰博士介绍说,“中年危机”不是一个病症,更像我们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或者人生阶段。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劳赫在《你的幸福曲线》一书中,提及人到中年有重大变化,这段时间是人生中幸福感最低落的时候。
这个时期有几个特点:无力感,感觉没有心力,也没有体力,能量储备不足;无趣感,生活找不到乐趣;无望感,未来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期待,再往后就是衰老;无意义,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以前认为有个好工作、好伴侣、有了孩子,就是幸福,当拥有了这一切,发现“自己”没有了。
不要盲目给自己加压力
“中年危机”的产生有一定社会因素,比如对年龄的偏见。如今的职场和社会中,似乎年轻才是值钱的,青春才可以变现,衰老是不值钱的,经验也是没有价值的,超过一定年龄就不受雇主的欢迎……“中年”的负面标签让年龄成为一种“负资产”。此外,社会对“能量”也有偏见。网络上常有“精力神话”:一个女高管,满世界飞,还照顾三个娃,好像我们都要羡慕这种人,要追求这样的“境界”。但从压力管理的角度看,每个人的活力天生是不同的,有精力特别充沛的人,也有散步型的人,如果让一个散步型的人去跑马拉松,身心都会超负荷。再加上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健康受损、经济压力、养育负担等,都让“中年”看起来危机重重。
中年是生命的蜕变期
中年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如果遇到“危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又有什么好的应对方法?人到中年后,需要在既有的生活框架下,想方设法活出新的精彩,体验你想体验的幸福感。
换个角度,破除偏见。
人变老真的就只有丧失没有收获吗?肯定不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加,人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智慧,有更多应对人和事以及生命中各种挑战的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无论进入哪一个领域,对基本规律的认知都较为清晰。另外,当中年人感觉能量不足的时候,这是在提醒大家,认清自己是哪一种活力水准的人,这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活力水平低不是缺陷,拥有智慧仍可以四两拨千斤。这个阶段要设定生命的优先级,学会删繁就简,调整生活来适应能量减退,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再跟着别人奔跑,不要脱离实际不停给自己打鸡血。
感悟人生,重建意义。
每次人生意义的破产,都是意义重建的契机,中年就要经历一个蜕变期,可否把中年危机当作第二个青春期呢?人到中年,再次迷茫,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甘心,所以仍有渴望。把人到中年所经历的幸福感低落当作一个生命阶段,把它当作正常的发展规律接受下来,不跟自己为敌,就不会总是内心抗拒或聚焦在负面部分,也更容易全面看待这种变化。
减少批判,持续成长。
“中年危机”其实有一部分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危机,那就是自我否定。总是容易拿自己跟同学、发小、邻居、同事比较,比不过就觉得自己失败、一事无成。如果抱着这种固化、封闭的思维,会觉得别人的成功都是威胁,加深自我批判、否定。不管在什么年龄段,都可以怀有成长型思维,知道自己有些事情还能做得再好一些,也愿意通过行动来改变、向优秀的人学习,这样人生视野就会更开阔。
懂得倾诉,自我照顾。
到了中年,似乎不像年少时那样愿意把所有真心话、脆弱感都暴露出来。但再强的人都需要宣泄的出口、依靠的对象。一定要建立起和谐友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疑惑、难过时可以诉诉苦。同时听听别人的故事,可能还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没那么难。若你此时此刻确实无人可依,就要学会自我陪伴、自我关爱,给自己喘息的时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发展出健康的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不论是身体锻炼、收拾屋子,任何一件小事,都非常重要。寻找一件能让你心安或心悦的事情,照顾好自己,心情才会改变,状态也会不同。
我们总在40岁怀念30岁,在50岁怀念40岁,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特点,要学会接受,接受你已到中年,接受你有做不到的事。总之,人到中年能用累积的智慧、资源、能力,专心地在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情,就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