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对策研究
2022-09-14王苏娅
*王苏娅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450064)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重点强调了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在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出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省辖市生活垃圾分类,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2]。在郑州市“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出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大治废力度,统筹推进生活固废、建筑固废、污泥固废、有害固废、再生固废治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3]。由此可见,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十分重视。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全市下辖6个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756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60.06万人,城镇人口987.9万人,城镇化率78.4%。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2691.02亿元。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地处中原,是国家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的全面落实,不仅影响一座城市的进步,还将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的进程。
1.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的概念及特征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不同类别的垃圾所采用的处理技术也不尽相同,如何能够有效正确的垃圾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就是垃圾分类处理机制。
(1)具有社会效益。生活中有些垃圾是不易降解的,直接处理会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通过垃圾分类可有效减少垃圾数量达50%~65%。
(2)具有经济效益。通过垃圾分类有效提高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将大量回收废品变废为宝,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3)具有生态效益。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减少了对水、土壤、大气污染的风险。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
(4)具有人文效益。提升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度,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对环卫工作尊重、关心的社会氛围。
2.郑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及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对郑州市建设发展十分重视,多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召开会议,相继出台了《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文中在责任划分、环节要求、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课题组为了进一步加强郑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的研究,以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抽取郑州市域居民2250人进行抽样调查,并分组深入到生活小区、机关单位、大中小学校等场所进行实地调研,为确保抽调对象的普遍性,课题组在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区域等方面实行了错层制,以便提取调研结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机制措施问题
在调查中,很多市民对管理办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要素等方面提出异议。不少市民反映“户内垃圾分类,出户垃圾融合”,不仅干湿不分,有害与常规亦不分。51.27%的市民表示宣传机制不全面,42.23%的市民表示激励机制不到位,37.15%的市民表示培训机制不健全,28.81%的市民表示监督反馈机制不完善,12.57%的市民表示市场机制引用不规范(详见图1)。
垃圾分类分为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运行都需要配套的机制支撑。在调查中,48.25%的市民认为分类投放设施不齐全,33.15%的市民认为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设备不完善,25.27%的市民认为缺少对低值可回收物品的激励政策,11.25%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处理资金不足(详见图2)。
(2)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问题
在调查中,很多市民表示垃圾分类过于繁琐,60岁以上的市民中有72.67%就表示垃圾分类过于复杂,现在没有必要(详见图3)。
图3 关于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态度的调查表
垃圾分类在试点阶段,得到市民广泛关注,讨论度排到前三的问题依次是:垃圾可回收但垃圾袋不可回收怎么办?成千上百中物品投放错误会不会被处罚啊?前期做好分类投放,后期混装混运怎么办?然而,意识关注与行为主动不成正比。很多市民虽然意识清楚,但由于懒惰等因素造成行为从众。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物品繁多,复杂的分类给市民造成心理困扰。在调查中,72.45%的市民偶尔或很少有垃圾分类的习惯。43.15%的市民对垃圾分类概念模糊甚至毫无概念。
然而,在针对是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义工活动的调查中显示67.75%的市民表示“是,非常乐意”,在针对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居民负责一部分资金的调查中显示82.43%的市民表示同意,更有49.1%的市民表示会全力支持。然而,高热情度的市民仅能通过家庭和社区获得参与机会,缺乏宣传动员机制,未获取良好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详见图4)。
图4 关于针对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居民负担一部分资金的调查表
3.郑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的机制措施
垃圾分类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全面推行,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措施,以确保有序有效持久推行,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其自然化、常态化(详见图5)。
图5 郑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模拟图
(1)运用司法手段,构建垃圾分类法律约束机制
垃圾分类处理如果想执行到位,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后盾,必要时应将现有管理办法上升至地方法律位阶。法律法规的制定应详实明确、标准具体,公众按标准分类投放垃圾是责任和义务,具有可操作性。除此之外,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监管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督管理平台,将违规者定期曝光,以达到以法促德、以法促行、德行兼备的目的。
(2)运用道德手段,构建垃圾分类宣传联动机制
在针对郑州市垃圾分类还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66.94%的市民提出宣传力度不够。在针对最有效的宣传途径的调查中,35.09%的市民选择政府号召和规定,32.25%的市民选择电视广告,26.85%的市民选择网络媒体,更有一些市民提出“垃圾分类进课本”“在王者荣耀等游戏里投放环保广告”等妙招。在宣传中,要突出层次、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可通过有效途径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执行。如可将垃圾分类游戏化、童谣化进入幼儿园、小学,也可编入教材,使孩子成为家庭内部的直接传播者;可在大中小学开启垃圾分类第二课堂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单位进行知识宣讲;可启用明星效应,通过标语、歌曲、顺口溜、公益广告等形式,让垃圾分类知识众所周知。通过宣传教育来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4]。
(3)运用行政手段,构建垃圾分类制度长效机制
垃圾分类工作是否落地落实,需要制度的引导。通过逐级完善,使制度呈360°立体式环绕,这样市民既清楚如何开展,又明白具体细则,还得到有效保障。如可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在过去的两年里,郑州市部分社区推行“资源回收日”活动,重点针对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这就相当于针对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的定点定时投放。另外可在技术上革新,如在投放中设置感应设备,防止垃圾的混放,尤其是有害垃圾。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将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习惯化。
(4)运用经济手段,构建垃圾分类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激励机制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市民的分类意识和文明素质。在针对社区物业、辖区单位等的管理上,应以考核为主,鼓励人员参与,投入设施设备,明确考核要求,可写进《合同》或《目标责任书》内,考核优秀者可在年审、评优、评先等工作中给予奖励。在针对市民家庭的管理上,应以激励为主,鼓励有精力的市民参与日常引导工作,采取家庭积分制,为每个家庭开立绿色账户,分值可兑换垃圾袋等日用品,以此激励市民的主动执行力[5]。
(5)运用信用手段,构建垃圾分类失信惩戒机制
目前,郑州市推行通过罚款制度来进行行为约束,但效果一般,在调查中,约束力影响明显比经济损失更为有效,应引入信用手段,构建垃圾分类失信惩戒机制,制约对象不能仅是单位和企业,应通过大数据平台将公众个体纳入主体信用体系范围内。如果公众未能按规定履行垃圾分类投放义务,初次警告,二次实名通报,对拒不改正、态度或行为恶劣的,直接启动失信惩戒机制,进入信用黑名单。待通过培训、完成义工相应工时后,可进行信用解冻[6]。
(6)运用信息手段,构建垃圾分类动态监管机制
传统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是指由市民自行分类投放,由保洁人员收集,环卫人员清运。这样的弊端是混装率高、监督性差、二次回收利用率低,从而挫伤了市民的积极性,分类效果也大打折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已不再陌生。市民可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录入可回收物品信息,进行预约制上门服务,从而在垃圾源头处做好把控。市民可通过手机进行跟踪监控,从垃圾产生、出户、清运、处置或再利用进行全过程数据监督,这样既有利于从根处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又能提升在线监管和数据统计,从而推动垃圾分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结论
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配套设施的完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的推进关系着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关乎着每位市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品质。我们要从思维和模式入手,多源头治理,多手段落实,辩证地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地构建出一套符合郑州市发展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措施。以便更好地服务郑州市城市管理,为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