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绿码”助力有效投资的思考与建议
2022-09-14曹雅王颖张吉
曹雅,王颖,张吉
(1.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天津300191;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36;3.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2)
有效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十四五”以来,各地都在积极优化投资结构,制定面向“3060”目标的绿色低碳项目投资计划。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往往存在盲目投资、动力不足、风险较大等问题。而政府、金融机构面临“找对象”难的局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认知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健康码”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因其便捷好用,经地方首创后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动生产生活有序进行的“特别通行证”[1]。借鉴其经验,探索推行工业“绿码”,将工业“绿码”作为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凝聚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工业“绿码”的内涵与功能
新阶段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投资是企业“老树发新芽”的有效途径,具有投入少、产出多、周期短、效益高等特征。推行工业“绿码”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助推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工业“绿码”是从“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低碳”5 个维度衡量企业“绿色”进度,并通过“深绿、浅绿、黄色、橙色、红色”5 个层级反映“绿色”程度。工业企业的产值、产量等生产经营数据,煤、电、油、气等能耗数据,取用水量、工业用地等资源消耗数据,以及清洁生产、污染物和碳排放等相关数据共同构成了“绿码”的基础数据。对上述数据进行加工、转换、计算、比较、赋码等处理后便可形成某一企业的“绿码”。
本质上,“绿码”只是反映工业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的一种标识,但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信息的汇聚、整合与综合应用来实现业务协同,提高投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投资精准度和实效性的提高。“绿码”可视为企业的“健康码”。一方面,它可以反映工业企业单位时间、单位产值或单位产品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使企业能够进行自查对标,开展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提高效益;另一方面,它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信息流转共享,使政府部门、投融资机构等形成合力,精准施策,扩大有效投资。
2 工业“绿码”在引导投资方面发挥的作用
2.1 立体刻画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实现“投什么”精准定位
对于企业而言,投资难点在于不清楚自身在能耗、水耗、清洁、循环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不了解同类企业的绿色化程度,不掌握自身在行业中的绿色竞争力水平。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而言,投资难在:项目要求高,需要统筹考虑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惠民生、防风险等因素;项目筛选难度大,通常程序繁琐、耗时耗力;投资拉动作用有限,容易“点上出彩、面上无果”。工业“绿码”能够动态展现企业的综合绩效,包括经济效益、能源、资源、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优、中、差一目了然,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有助于趋同认知,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对标升级改造。
2.2 助推形成和更好发挥政策合力作用,解决“谁来投”的问题
工业“绿码”的开发应用需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支撑来实现数据流、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并记录出处且不可篡改,能够为投资提供明确的依据和可追踪性[2]。基础数据准确、评价结果可信是推行“绿码”的前提,投入产出高效则是宗旨。据此可以推进政府监管服务模式创新,优化审批核准程序,强化企业分类分级管理,推动项目落地实施,产生效益;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统筹中央和地方财税金融支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
2.3 能够反映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的轻重缓急程度,实现“怎么投”有序推进
基于“绿码”大数据,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可以较为容易地洞察某一区域内各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产排和生产经营情况,洞悉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短板。进而可以全盘考虑、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分年分批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实施。例如,对开展绿色低碳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的企业,可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并给予财政贴息,对于推广普及类的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可予以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形成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投资良性循环。
2.4 地方层面已开展工业“绿码”的零星探索,可借鉴有益经验
浙江湖州围绕工业企业碳排放绩效推出了“碳效码”,并取得一定成效。通过汇集区域企业的产值数据,用电、用气、用煤、用油等能耗数据,并加工换算成单位时间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再与行业均值进行比较、评价,最后赋码。企业可通过APP 应用查询自身碳效等级,结合实际开展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同时,该码作为差别化融资授信、利率优惠,以及限期治理的重要依据,见图1[3],有力激发了企业节能降碳的积极性。目前,湖州市3 800 家规模以上企业、5 000 余家规模以下企业均已完成评价赋码。通过“碳效码”的推广应用,湖州2021年上半年完成替代电量5.1 亿kW·h,同比增长30.8%,减少煤炭使用量约5.25 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6 万t;截至2021年9月中旬,累计争取绿色金融贷款授信额度13.6 亿元。2021年可推动全市单位产值碳排放量下降3%,减排二氧化碳30 万t 以上。粗略估算,“碳效码”在浙江全省推广后,预计每年可实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500 万t 以上,相当于1.33 万hm2森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3]。
图1 湖州“碳效码”应用场景
3 推行工业“绿码”的难点
3.1 现阶段全面推行难
首先,各地工业基础各异、数字化进程不一,积累的历史数据差别很大,而且信息碎片化、准确度不高是普遍问题。导致短期内很难实现全国范围的跨平台数据对接。其次,缺乏信息共享流转的制度机制,目前多元主体间数据信息共享与使用的权利尚不完善,数据协同治理的权责尚不明晰,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绿码”的快速推行。再次,数据协同治理的实践经验较少,可供借鉴的案例不多,尚缺少成熟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来迅速满足工业“绿码”各项功能的实现。
3.2 评价指标设置选取难
“绿色”内涵丰富、途径多元,需要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降低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技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相协调[4]。因此,“绿码”要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能源消费、资源利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经济效益等各方面情况,并给出量化结果。而每一方面都有诸多评价指标,且不同方面的指标之间或存在内在关联,进一步增加了指标选取的难度。若指标设置单一,评价结果不够精准,不能反映全貌;若指标设置众多,逻辑、边界不好把握,容易交叉重复。因此需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来进行指标论证和改进。
3.3 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协调难
我国条块分割的政府组织体系造成的数据、信息孤岛导致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在合作时长期面临信息过滤变形、数据共享困难、整合不足和互动不畅等诸多难题[5]。推行工业“绿码”需要解决数据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权”协同[6]的问题。而浙江“碳效码”的推出得益于浙江省经信厅、统计局、国网电力公司的联合推动。而碳效评价只是“绿码”的组成部分之一,除能耗数据之外,需要资源利用、环保方面的数据支撑,离不开土地管理、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此外,各级政府间数据信息的协同共享存在一定困难,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数据协同一致仍有提升空间。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湖州“碳效码”经验表明,一方面需要发挥各级政府部门联动作用,成立工作专班,实现多部门全力协同开发应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政企联动,将“碳效码”纳入工业领域“亩均论英雄”“绿色工厂星级管理”评价体系[3],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行工业“绿码”应加强统筹谋划与联动配合,打出系统性组合拳。行业主管部门需要研究制定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导向目录,指导企业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并与能耗指标、用地、用水等行业准入管理,错峰生产等产业政策充分衔接。金融机构提高响应效率,开发特色信贷,满足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担保增信机构健全融资担保机制,为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融资提供增信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企业科学选择升级改造技术路线。
4.2 加强技术支撑,不断丰富功能模块
“健康码”的快速推出和全面普及除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之外,还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响应[7]。对于工业“绿码”,需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可视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关键数据的采集、核验、换算、比对等,然后生成每个企业专属的“绿码”。此外,扩展丰富“绿码”应用场景,如实现“碳诊断”“碳技改”“碳金融”“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等业务的线上、线下融合,绿色金融智能精准匹配,提高投融资效率等,均离不开上述技术。同时,还需要开发统一平台使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可实时查看不同行业企业的多维度多层级立体画像结果,做好数据信息安全保护、存储备份与可追溯。
4.3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特征,资源、能源、生态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在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区先行先试。可借鉴湖州“碳效码”经验,挖掘现有平台数据价值。湖州打通了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平台和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省首个工业碳平台,实现了政府对电力、绿色金融服务、规上企业等数据的互通共享[3];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核心指标,通过大数据运算进行碳排放分析和场景模拟,以数字驱动的方式贯通能源管理和服务全流程。试点地方可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绿码”评价指标,并针对评价结果出台差异化产业政策,分类分级对接财税金融支持,推进有效投资。及时总结经验,优化完善推进机制,在试点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面向全国推广应用。
4.4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对工业“绿码”推行试点的各类典型做法和成效进行宣传,带动更多地方主动参与前期的实践探索,加快“绿码”推广进程。同时,指引更多工业企业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开展自查与对标,针对碳排放量大、产排污突出的主要生产工序设备及原辅材料等,加大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投入,提升经济环境效益。加强相关政策文件的宣贯解读,指导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准确把握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发挥各自优势,推进项目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