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潭幅调查区矿体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分析
2022-09-14易其森
易其森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一队)
广东省高潭幅地质矿产调查区地处武夷成矿带南段、莲花山锡铜多金属成矿带南西侧,金、银、铜、铅、锌、锡等化探异常较好,并发现有钨、锡、铅、锌、铍、铜、稀土等大批矿床(点),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表明该区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虽矿点较多,但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成矿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在开展综合性的矿产地质调查基础上,厘定矿体矿化特征,分析成矿条件,总结成矿规律,为下一步找矿取得突破提供思路和地质依据[1-5]。
1 调查区工作概况
广东省高潭幅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批准的工作量进行部署,项目遵循由点至面、循序渐进的技术路线,按照基础调查、矿产概略检查、矿产重点检查的工作程序,在1∶50 000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1∶50 000 地质测量工作基础上,针对化探和新发现的找矿线索,选取具有找矿远景的矿致异常、新发现的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和其它重要找矿线索开展概略检查。通过概略检查,优选靶区开展重点检查,最终达到新发现矿产地的目的。
项目实施过程归纳为4 个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收集资料、野外踏勘、预研究、进行招投标、签订合同、编写设计与设计审批修改;野外扫面阶段主要开展1∶50 000地质矿产专项填图、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扫面,面积为478 km2;矿产综合检查阶段对调查区内已有矿产地、矿(化)点及化探异常全面收集资料,补充开展必要的野外观察和样品采集,主要工作手段为1∶10 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1∶10 000土壤测量及槽探工程揭露;室内工作阶段整理野外实际资料,编制野外综合图件,编写专项小结及野外工作总结,进行野外验收及报告编写。积层。
区域构造横斜展布,错综复杂,经历了多次形变活动后所生成,具明显的复活性与继承性,主要发育北东、东西以及北西构造。北东向构造走向为50°~60°,以压性为主的断裂和褶皱构造以及动力变质带遍及全区;东西向构造主要为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断裂带和挤压带;北西构造为约300°走向、以张扭性为主的断裂。
区域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侵入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受莲花山断裂构造制约,具多期活动的特性,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等,其中早白垩世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
2 区域地质概况
3 调查区地质特征
高潭幅调查区位于广东省惠东县、海丰县与紫金县三县交界一带,面积为478 km2。区域地层以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为主,第四系小面积分布。三叠系主要为碎屑沉积岩建造;侏罗系为沉积岩、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及变质岩;白垩系地层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与河漫滩冲
3.1 地 层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发育有三叠系上统、侏罗系、白垩系下统以及第四系,呈北北东或北东向展布,其中三叠系上统—侏罗系下统为区内主要赋矿地层(图1)。
底部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银瓶山组,岩性以浅灰白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为主,层理发育,为浅海潮坪相砂岩建造。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原岩多形成变质砂岩、云母石英片岩等,是区内主要赋矿地层。中部为侏罗系上龙水组、长埔组、吉水门组、青坑组、热水洞组、南山村组,下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含炭质泥岩及少量砂砾岩、变质岩,上层岩性由流纹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夹火山碎屑沉积岩;顶部为下白垩统合水组,岩性为粉砂岩夹砂砾岩;第四系分布于山坡或河沟之间,主要为砾石、砂及黏土层。
3.2 构 造
调查区处于粤东莲花山构造活动带中段,区内构造受莲花山断裂带控制。北东向构造发育,其中褶皱构造为高潭背斜,断裂构造有南岭断裂组、金坑断裂组、中洞断裂组及丁家田断裂组,其间发育大量糜棱岩化带、片理化带和层间构造;北西向构造主要为中心村断裂与米塘坪断裂,以硅化带和碎裂岩带为主要特征。
3.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调查区中东部。岩性主要为中生代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其次为二长花岗岩,呈岩株或岩基产出,伴有少量脉状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及辉绿岩。
4 典型矿点
4.1 分水凹钨钼矿点
分水凹钨钼多金属矿位于高潭幅北侧,矿体产于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破碎裂隙中,断续出现,长约500 m,脉幅变化较大,厚0.3~10 cm,倾向北东,倾角为70°~87°,呈脉状与似层状产出,具膨胀收缩、分枝复合、尖灭侧现等特征。老民窿矿体品位:钨为4.14%~11.34%,钼为1.26%~3.42%;金属矿物有黑钨矿、辉钼矿、黄铁矿;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石英、绢云母及黑云母等;围岩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与褐铁矿化。北西西向张扭性断裂为本区的控矿构造,含矿的石英脉充填于其中,成因类型为气成—热液充填型。
4.2 石罗嶂铜矿点
矿体赋存于下侏罗统上龙水组与长埔组互层(J1sl-c)片岩地层中,北东向断裂中的硅化石英脉为主要控矿构造,矿体长110 m,宽4.7 m,倾向北东,倾角为65°,地表矿体品位:Cu为3.95%,Zn为0.09%,Ag为61.81×10-6;经少量钻孔揭露,深部矿化体呈致密块状、小团块状、细脉状分布,Cu 品位为0.11%~0.17%。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锡石、斑铜矿、闪锌矿、黄铁矿、胆矾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石榴子石、绿泥石等,围岩蚀变为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
4.3 尖吉山锡矿点
尖吉山锡多金属矿位于高潭幅南东角。矿体赋存于银瓶山组(TJy)长石石英砂岩裂隙中,呈透镜状、细脉状,倾向南东,倾角为60°~64°,平均厚度为0.3~0.5 m。Sn 品位为 0.15%~2.14%,Cu 品位为 0.10%~0.14%,Pb 品位为 0.19%~0.64%,Zn 品位为 0.14%~0.18%,Ag 最高品位为188.38×10-6。金属矿物有锡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石榴子石、绿泥石等;主要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成因类型为高—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
4.4 凹下锡矿点
矿体赋存于上龙水组与长埔组互层(J1sl-c)石榴石云母石英片岩地层,矿体长340 m,厚0.50~1.0 m,产状为156°∠61°,呈小团块状、脉状产出,老民窿矿体品位:Sn 为2.91%~5.68%,Cu 为0.10%。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状粒状结构;金属矿物为锡石、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石榴子石、绢云母等。
4.5 东岭锡矿点
矿体赋存于下侏罗统上龙水组(J1sl)变质砂岩地层中,已发现矿化带、蚀变带、矿脉共13 条,其中V1,V2,V3号矿脉具工业价值。V1长300 m,平均厚0.24 m,Sn 平均品位为0.53%;V2长80 m,平均厚0.23 m,Sn 平均品位为0.32%;V3长60 m,平均厚0.2~0.4 m;矿脉总体倾向南东,倾角为60°~80°。金属矿物有锡石、闪锌矿、黄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石榴子石、绢云母、绿泥石等。
4.6 葫芦铺锡矿点
矿点目前发现 4 条矿体(V1、V2、V31、V41),赋存于下侏罗统上龙水组(J1sl)地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为60°~80°。其中,V1矿体长340 m,厚0.24 m,Sn平均品位为1.74%;V2矿体长100 m,平均厚0.23 m,Sn 平均品位为0.32%;V31矿体长30 m,厚0.30~1.65 m,平均厚0.88 m,Sn 品位为0.10%~0.42%,平均为0.24%;V41矿体长30 m,平均厚0.45 m,Sn 平均品位为0.29%。围岩片理化现象强烈,使岩层层间滑动构造非常发育,并成为矿液活动的有利空间,层间滑动构造带和片理化构造带是矿体主要赋存部位。
5 成矿条件分析
(1)区内已知的矿点,除少量分布于侵入岩接触带,其它均产在岩体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地层外接触带中,与锡多金属矿的关系十分密切。三叠—侏罗系地层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云母石英片岩等硅铝质岩石组成,该类岩石的矿物粒度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孔隙大,较脆,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产生裂隙,具较强的渗透性,为矿液的移动和沉淀提供了容矿空间,为区内重要的赋矿地层。
(2)莲花山断裂带控制着塌山—尖吉山—银瓶山锡多金属成矿带,其中分布有多处锡多金属矿床及矿点,大量发育十字石—石子榴石—红柱石云母片岩以及各种片理化带与糜棱岩带等变质岩带。这些变质岩面理及片理等结构构造,受后期构造作用而活化张开,为后期的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区内北东向含矿断裂破碎带发育,破碎带以锐角切割层理,其内石英脉透镜体尖灭再现,流劈理发育,断面上发育略扭动的擦痕,显示出压扭性特征,为导矿构造旁侧的低次序构造,控制各矿体的分布,区内的锡矿床、矿体均主要赋存在北东向的主干断裂的低序次构造。
(3)区内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侵入岩浆活动极为发育,锡、钨、铜、铅、锌等矿产与侵入岩浆岩在空间上或成因上都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与含矿岩体的性质有关。通过对整装勘查区内成矿岩体的研究发现,成矿岩体主要为花岗斑岩或者大岩基的边缘相部分,这些岩体均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特点,并且成矿地质体全部具有高分异岩浆类型的特点,这种特点极有利于Sn 矿的富集成矿。因此,本区的锡多金属成矿是与侵入岩直接相关的。侵入岩白垩纪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或晚期分异花岗斑岩或石英斑岩为区内锡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岩体或斑岩脉内外接触带是矿体赋存部位。
(4)区内共圈定13 处综合异常,其中,尖吉山—塘尾锡异常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异常宽3.8~4.9 km,延伸约8 km,面积为35.62 km2,主要为Sn-Cd-Cu-Bi-As 异常组合,Sn 异常规模大,元素含量最高值 1 000 μg/g,平均为97.8 μg/g,Bi元素含量最高值为16.0 μg/g,平均为 3.28 μg/g,As 元素含量最高值为177.0 μg/g,平均为47.4 μg/g;分水凹钨钼异常带呈北东向椭圆状展布,异常宽1~2 km,延伸约4.2 m,面积约 6.25 km2,主要为 W-Mo-Bi-Cd 异常组合,W 元素含量最高值为 99.0 μg/g,平均为 20.88 μg/g,Mo 元素含量最高值为14.0 μg/g,平均为25.29 μg/g,Bi元素含量最高值为 18.0 μg/g,平均为 4.7 μg/g。其它各异常以矿致异常为主,且区内各矿点多为地表及民硐调查所发现,地球化学异常等规模远超过现有矿化面积,其外围均有较大延伸,具较大的找寻锡多金属矿床的空间。
6 找矿标志
(1)化探异常标志。区内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Sn、W、Cu、Pb、Zn、Ag、Au 等异常,具备明显的浓集中心,异常强度大,多级元素浓度分带明显,呈不规则的条带状与带状的分布,是有效的化探找矿标志。
(2)构造标志。北东向中洞断裂组、金坑断裂组、南岭断裂组、丁家田断裂等及其次级断裂破碎带为主要的容矿部位;北东向断裂形成的一系列片理化、劈理化带控制着矿体的分布与形态等,为重要的构造标志。
(3)岩浆岩标志。晚侏罗世的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其晚期分异出的一些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为成矿提供重要的热液与物源,为重要的矿源层标志。
(4)地层标志。银瓶山组与上龙水组地层的各类变质砂岩、片岩,为众多矿床与矿点的赋存地层,为重要的找矿地层标志。
(5)氧化(矿)蚀变标志。灰黑色的铅锌矿氧化带与黄褐色的褐铁矿化带具有找矿指示意见。
(6)老硐及民采标志。老硐和民采遗迹可作本区的直接找矿标志。
7 结 语
综合野外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调查区地质特征与典型矿点的成矿关系,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该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找寻锡多金属矿床的潜力较大,区域内各断裂构造带、岩浆岩侵入带、蚀变带等是成矿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