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茂创十三势
2022-09-14魏美智
◎魏美智
李春茂是明末的一位武术大家,早年跟随父亲读四书五经,儒学造诣颇深,在科考中已经考为贡生。明朝末年,也是人才缺乏的年代,按照李春茂的学识,考举选贡、进入仕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没有按照父辈设计的仕途走下去,而是回到了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擅观星象,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
一、李春茂创十三势源泉
李春茂为什么能够创十三势?首先在于他对千载寺三教合一文化,对“易经”文化的学习,观星象,推八卦,读兵法。通过学习,他从理论上创造了十三势的法理。其次是他对同门武功的学习与创新,特别是对金伞山主持张国藩《金伞山刘自然先生传》与他自己所学习的武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再者是他的丰富的学养与实践相结合,拜师博公武道,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在他写作《无极养生拳论》24年之后,才创作了《十三势行功歌》,即十三势功法。
二、李春茂创十三势的时间
李春茂创十三势的历史记载在《十三势行功歌》落款处:“大明万历甲寅年岁次春月太室祠创十三势传拳训论”。这个落款记载分两个层次,非常分明。第一,创十三势;第二,传拳训论。
三、李春茂创十三势内容
李春茂创十三势的主要内容,包含在他历时42年著作的三篇拳论里,分别是《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这三篇拳论从三个不同侧面,记载了李春茂所创十三势的功理、功法、练法的理论。
《无极养生拳论》著作于大明万历庚寅年(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1年;《十三势行功歌》著作于“大明万历甲寅年岁次春月”,即万历四十二年春月,公元1615年。《十三势论》著作于明崇祯壬申年二月,壬申年为明崇祯五年,即公元1633年。这三篇拳论前后历经了42年,可见,李春茂创十三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42年的对千载寺武术的参详、总结、凝练而成。
1.理法创新:《无极养生拳论》
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只有短短400字,文字简洁,语言通俗,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理法清晰。一是告诉人们什么是无极。“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二是“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三是“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四是“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
2.功法创新:《十三势行功歌》
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后丹田。指出腰隙是气机的源头。传统中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之源在于两肾之间,即我们常说的后丹田。
二、虚实。“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其释义为:变换虚实的时候应该注意丹田,让内气流遍周身没有一点阻滞、不流畅的感觉。
三、“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示神奇”。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动静变化,都是非常神奇的。因为这是 “行功”中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动与静微妙的转换,动中寓静,静中寓动,虽动犹静,虽静犹动,是练拳的一种美的感受,也就是“行功”中的一种意境美。
四、意念。“势势存心揆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揆”音kui,阳平,意为揣测,揣摩,估量。其释义为:每一招每一式都要用心揣摩它的道理、作用,以期达到气与意合,奥妙无穷。
五、动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释义为:时时刻刻注意腰间内气的运行,腹部松柔虚静,内气才能运行流畅,达到丹田内转,引导内气的运行。
六、呼吸。“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俗称尾骨、尾巴骨,即长强穴所在的位置。尾闾中正是习练十三势功法的行气要求。即在行功时要深细呼吸,将气行至尾闾穴,然后再换气,使气循经向上,直贯百会,实现 “顶头悬”,周而复始,内气流畅不滞。
七、屈伸与开合。“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释义为:练拳时,要仔细推求其中的道理,屈伸开合要自然。
八、“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释义为:入门需要有老师的引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日积月累练习功夫才会练到身上。
九、意气。“若言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要注意先练意气,因为意气是君,练意气是主要的,骨肉是臣,是次要的。
要旨。“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练习十三势功法的“行功”最终目的,是为了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十三势功是一部失传的功法。它包括十三式桩功与十三势行功方法。它既是导引的养生功法,也是提高习练十三势水平的重要的方法。时人对《十三势行功歌》的解释归结为技击应敌,很明显与十三势功法的宗旨背道而驰。许多太极拳家所传的功法,名目多样,其内涵皆与十三势功法功理不相符合,致使有的习练者站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桩,都没有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恢复和发扬十三势功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全面学习和理解《十三势行功歌》,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怎样站桩。十三势功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桩法。站好十三势桩必须注意处理好虚实、动静、呼吸问题。特别是呼吸问题,这是站好桩的关键。不要死站桩,站死桩。有的人认为站桩就是一个站字,不讲虚实,不讲动静,不讲科学呼吸,结果站来站去收效甚微。我有个武术界朋友告诉我,他站桩十几年了一无所获,一事无成。当我告诉他站桩的诀窍时,他恍然大悟,说白耽误了十几年工夫。
二是气沉丹田与气贯丹田问题。很明显,十三势功法的核心是通过练习十三势功,从小周天开始, 随着功法练习的深入,达到实现大周天,“气遍身躯不少滞”。十三势功法要求的是气贯丹田,而非意守丹田。很多太极拳的习练者将气贯丹田改为意守丹田,认为站桩的时候将气吸到小肚就是意守丹田了,这样吸来吸去,气机越来越不畅,越吸肚越大,腰越来越粗,误入歧途。
三是张膝与敛膝的问题。站十三势桩切记不要张膝过度,这样就会将尾闾夹死,使气机不能通畅,站桩就成了纯耗费体力的体育活动,丧失了站桩的意义。
四是切实做好尾闾中正气机转换体验。学不会气机转换,就学不会十三势功法。
其实,如果按照十三势功法的要领站桩,达到走通小周天、大周天并非难事。每个习练者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先天的禀赋不一样,大周天的运行顺序会有变化。无论从哪个经络开始运行,不要人为地去追求。如果一意去追求那个经络,反而会事倍功半,而会出现偏差。
3.练法创新:《十三势论》
《十三势论》全篇不到200字,言简意赅,解决了练习十三势的方法。概括起来,一是周身轻灵,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二是解决好根节与稍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三是解决好上下前后左右的问题。“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四是分清虚实,节节贯串。“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四、李仲对李春茂十三势的完善与补充
李仲对李春茂十三势的完善与补充有两篇拳论,从两个方面对李春茂的十三势进行了完善与补充。
1.拳法创新
《十三势释名》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无极长拳,什么是十三势的问题。说到底,无极拳、太极拳都是按照五行八卦来行拳的。无极长拳指的是108势无极长拳。李春茂将无极长拳进行科学总结,找出了108势无极长拳的核心动作,概括为“掤、捋、挤、按、采、掠、肘、靠”的练法,每个动作之间要气息贯串,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海一样滔滔不绝。练习十三势,要处理好八卦与五行的关系。
2.心法创新
《十三势行功心解》实质是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二是静如山岳,动似江河;三是先在心,后在身。这其中的道理,读者须详细领会。
通过李仲的完善补充,在李春茂十三势理法、十三势功法、十三势练法、十三势心法基础上,加上对十三势的科学解释,李春茂的十三势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武术科学。
3.李仲创《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时间
诸本李仲创《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释名》两篇拳论,都只有李仲的落款,没有创作时间。根据李春茂三篇拳论的创作时间,我们可以推定李仲创两篇拳论的大致时间。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著作于大明万历庚寅年(明万历十八年),即公元1591年;《十三势行功歌》著作于“大明万历甲寅年岁次春月”,即万历四十二年春月,即公元1615年;《十三势论》著作于明崇祯壬申年二月(明崇祯五年),即公元1633年。故李仲创作这两篇拳论的时间应该迟于李春茂《十三势论》的创作时间,在明崇祯五年之后。又根据李仲的人生经历——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1年)参加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部队,跟随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他不可能在戎马倥偬中写作拳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5年)败出京师,起义队伍逐渐星散。李自成起义失败后,李仲脱离了起义军,逃到浙江其三弟李俊的府上教书传拳。可见,《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的写作时间最早也不会早于明崇祯十七年(1645年)。李仲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90年)去世,可见,李仲创《十三势行功心解》清康熙二十八年之前,最有可能的是在明崇祯,清顺治、康熙之间。如果在明崇祯十三年之前,或为李仲在浙江传拳期间所作。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仲曾经从浙江回到唐村,发生了李自奇卖地、李仲买地的事情。李仲此次家乡行之后,再没有时间回到唐村。《十三势行功心法》《十三势释名》很可能是那一次李仲从浙江带回来的。由此大致判定李仲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释名》创作于康熙元年之前。李仲回来唐村的时候,将拳论带了回来。
五、李友详说十三势:《太极动静》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极复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乾为首,坎为耳,艮为手,震为足,巽为股,离为目,坤为腹,兑为口。一捶为太极混元捶。盖万化本于太极,无形而为有形,有形而无形也,贵而神其至矣乎。太极生两仪,两仪即两捶也,盖纹手者分阴分阳,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两气分明而化,理斯得矣。两仪生四象,四象者,老阴老阳、少阴少阳耳。老阴者,阴气之用老也;老阳者,阳气之用老也。少阴者,阴气之稍微也;少阳者,阳气之稍微也。能大而化之,圣而神之,斯不可测矣。四象生八卦,八卦者,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八方耳。何为乾?盖乾三连即老阳耳,盖为纯阳之物,以位言之,西北方也,以性言之,其性刚也,以气言之,其气腾也,象为天,为首,于金肺。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可知矣。何为坎?盖坎中满即少阳耳,为阴夹阳之物,以位言之,北方也,以性言之,其润下也,以气言之,其气柔也,象为水,属于肾。易曰:水流湿坎可知矣。何为艮?盖艮覆碗即少阳耳,为阳带阴之物,以位言之,东北方也,以性言之,其性止也,以气言之其气微柔也,象为山、为土,属于手。易曰:为门□,艮可知矣。何为震?盖震仰盂即少阳耳,为阴裹阳之物,以位言之,东方也,以性言之,其性直也,以气言之,其气冽也,象为雷、为木,属于足。易曰:震为龙,震可知矣。何为巽?盖巽下断,即少阴耳,为阳裹阴之物,以位言之,东南方也,以性言之,其性入也,以气言之,其气回旋也,象为木,属于股。易曰:巽为风,巽可知矣。何为离?盖离中虚,即少阴耳,为阳夹阴之物,以位言之,南方也,以性言之,炎上也,以气言之,其气燥也,象为目,属于心。易曰:离为火,离可知也。何为坤?盖坤六断,即老阴耳,为纯阴之物,以位言之,西南方也,以性言之,其性柔也,以气言之,其气降也,象为腹,属于土。易曰:坤为地,坤可知矣。何为兑?盖兑上缺,即少阴耳,为半阴之物,以位言之,西方也,以性言之,其性柔也,以气言之,其气刚莽也,象为口,属于金、膀胱。易曰:兑为泽,兑可知也。
离宫之拳势如龙,
头尾相顾往前行。
咽云末爪又末牙,
点破中心有雷声。
摇头摆尾中不动,
上下四方任爪登。
起望落落望起□,
忽大忽小无定型。
云背日月遮五行,
追风念月上天冲。
震宫之拳势如雷,
乌云罩顶往前催。
潜龙未形阳在下,
里外内结见阴气。
阴阳交合相磨荡,
三进五出用心机。
五官百骸来聚会,
中心一击云雾起。
呼号一声魂魄散,
霹雳闪电莫须疑。
阴阳相击方为雷,
坎宫之拳理非轻。
侧步移身气甚浮,
任他虎扑雷公势。
我只伏身气一呼,
秀如草蛇灰如线。
动似江海老龙怒,
艺星识得神身法。
打的神惊鬼亦愁,
看软却向硬处打。
看硬急向软处收,
离宫之拳势非易。
重如磐石稳如山,
位居中央体上下。
□□□□软似棉,
离火起入飞腾相。
震木霹雳惊山川,
四着之用虽未同。
尽在艮里发起源。
变身顾介相为兑。
何惧八方起冻烟,
总一阴气容谓事。
方能神情志不乱。
六、李春茂软十三的传承
李春茂、李仲所创作的这些不朽的太极拳著作,在全国的太极拳界流传非常广泛。
1.软十三在唐村的传承
李自奇传拳李牟、李允、李参、李栋、李友、李罄、李馨、李怀贡、李怀寅、李怀祯、李怀福、李怀兴、怀德恩、李怀启、李怀模、李怀义、李怀仁、李怀功、李伦、李仲、李俊、李信、李仲、李友、李笈。李仲传拳于李元钦、李元臣、李占鳌、李元善、李元明、李元清、李世鳌、李元祯、李元祥、李怀理、李怀典、李怀琛、李如松(字标)、李如椿、李如圆、李如相(奋武校尉)。
李如椿、李如松传拳于李鹤林、李福禄、李福贵、李国宝、李国隆、李国金、李琪昌、李国兴、李守贵、李守义、李守业、李森林、李在林、李柏林、李杨林、李顺林。李鹤林传王安民,苌乃周、王宗岳。王安民传王国桢,王霖苍、王景苍,王万庆、王万选,王学纯、王学复、王(佚名)、王琚、王珃、王璋、王琬、王树桐、王树桢、王树勤、王树标、王树霖、王树良、王树珍,十四代王长佑、王长粹、王长六、王长胜、王长明,十五代王景略、王景德。李鹤林传拳李永达、李永适、李如祝、李国相(武举) 李大林、李国林、李万全、李万潮、李万生、李万海、李万池、李超全、李超顺、李超福、李纯清、李仕清、李聚清、李长春、李长德、李全清、李春清、李秋清、李 冬 、李协清、李林清、李万清、李载清、李和清、李奉清、李德清、李明清、李蓬清、李芳清、李臣清、李河清、李同清、李有德、李素清、李广清、李君清、李有同、李有库、李有六、李有敬、李有乾、李有道、李永浩、李永清、李永兴、李永成、李永常、李永世、李永平、李永合、李永和、李永龄、李永奎、李永聪、李永发、李永昌、李永忠、李永义。
李永达传拳李维贤、李维现、李维功、李德茂、李恒茂、李大来、李敬来、李恭来、李温来、李朝来、李遂来、李进来、李合来、李知来、李同来、李凤来、李太来、李杰来、李德元、李应元、李嘉广、李嘉云、李嘉香、李嘉连、李嘉智、李嘉义、李嘉鼎、李嘉全、李嘉德、李嘉言、李嘉名、李嘉阴、李嘉瑛、李嘉瑞、李嘉番、李嘉臻、李嘉际、
李永适传拳李嘉兰、李嘉芳、李嘉壁、李嘉琦、李嘉福、李嘉谷、李嘉坤、李嘉绩、李嘉宽、李嘉祥、李嘉会、李嘉琦、李嘉福、李嘉谷、李嘉坤、李嘉绩、李嘉宽、李嘉祥、李嘉会、李嘉功、李嘉忠、李嘉年、李嘉金、李嘉武、李嘉龙、李嘉怀、李嘉文、李嘉臻、李嘉际传拳闫翠峰、李全来、李凤岐、李全顺、李花元、李全兴、李全勤、李年李俊富、李俊建、李俊彦、李景彦、王法炳、李俊德、李振兴、李广恒、李金水、李金升、李金光、李金玉、李金兰、李金光、李金典、李立堂、李立升、李梅溪、李兰溪、李连溪、李晴溪、李同溪、李澄溪、李沂溪、李云溪、李广福、李广椿、李广文、李广和、李广荣、李广畜、李广成、李广党、李广智、李广华、李广道、李广美、李广彩、李广元、李广禄、李广居、李广誉、李广舟、李广存、李广云、李广温、李广先、李广信、李广善、李广龙、李广兴、李广湖、李广源、李广翰、李广龙、李振兴、李广恒—传六合枪于李振芝、李应和、李应关、李应瑞、李应松、李应桐、李应榆、李应椿、李应松、李应福 、李应林、李郁生、李福生、李玉佩、李海云、李继云、李福云、李霆云、李景云、李太成、李太和、李太荣、李太恒、李太兴、李太合、李太义、李太山、李太长、李太礼、李云峰、李月峰、李群峰、李太福、李太典、李太郁、李太勋、李太然、李太栓、李太升、李太荣、李太有、李太万、李太成盛、李太海、李太林、李太忠、李太雁、李太有、李太万、李太盛、李成明、李成祥、李成功、李俊祥。
2.软十三在全国各地传播
一是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的传承。主要传承人有李栋、李牟、李仲、李岩、李友、李怀仁、李怀祯、李怀琛、李怀典、李怀理。这些主要传承人又传至各自所领导的起义军官兵。
二是传承软十三的著名拳师21人:李怀仁、李怀义、李怀模、李怀功、李怀寅、李怀祯、李怀贡、李怀翴、李怀理、李世直、李元清、李世忠、李世璋、李世拔、李世银、李世奉、李如楠、李如桧、李森林、李如江、李如清。
三是在山东传拳的武术家6人:李国金、李如清、李倬、李春茂、李自旭。
四是在山西传拳的武术家14人:李如清、李如桂、李如楠、李元祥、李元善、李怀兴、李倬、李磬、李牟、李春茂、李自奇、李自旭。
五是在陕西传拳的武术家3人:李牟、李春茂、李自奇。
六是在北京传拳的武术家3人:李倬、李佩、李馨。
七是在浙江、杭州、江苏传拳的武术家8人:李如海、李怀文、李元祥、李元祯、李元明、李元钦、李仲、李俊、李元善、李如檀。
八是在开封(东京)传拳的武术家6人:李如江、李如杞、李如圆、李世忠、李元善、李信。
九是在南阳传拳的武术家1人:李如杰。
十是在济源传拳4人:李春茂、李如椿、李元善、李友。
十一是在安徽传拳的武术家2人:李怀文、李元臣。
十二是在湖广传拳的武术家3人:李怀文、李元臣、李春茂。
十三是在福州传拳的武术家1人:李怀功。
十四是在湖北传拳的武术家3人:李怀熙、李怀启、李怀元。
十五是在舞阳传拳的武术家5人:李元臣、李鹤林、李嘉臻、李嘉录、李广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