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与历史演绎:中国共产党使命观探究
2022-09-14姚星
●姚 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使命观的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使命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观之中,其指导并激发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实现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起就被赋予了解放全人类的使命,他用一种全新的使命观在工人与工人运动中架构起一道桥梁。此时,工人不再作为个体或者一般的社会团体,他们建立起一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仰,将自己定位为“政党”角色,尝试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一、真理的统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观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同于蒲鲁东、巴枯宁、布朗基等人所创立的工人政党,它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工人运动的人民性和使命目标的历史性三方面特点,既包含了一种空间信仰维度的思想境界,又具备时间信仰维度的行动逻辑。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使命观融入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多本著作、多个场合作出过具体的论述,涵盖了政治引领、思想教育、组织整合、作风塑造、纪律规范、利益分配六个方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践行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纲领。
坚持人民中心的政治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使命观的实践统领,《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使命观关于“代表谁”的关键问题作出了回答:“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使命观对人民群众的代表起初并非基于人民群众的选举认同,而是源于对历史发展动向和规律的自觉把握,对自我使命和能力的自我认定。这一认定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因而,这种“代表谁”的单一政治模式逐渐转化为“为了谁”的双向互动模式。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也会导向人民群众最终能够“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最终从主观上和客观上实现被代表方的授予和认可,实现规律把握与群众相信二者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共产党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也要求其对党员起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引导党员将个人使命与政党使命紧密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具备着政党使命或国家理想。青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作文中提出要做“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他谋求“人类幸福”的个人初心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这以一共产党人纲领性文件中得以发展和完善,贯通个人职业追求与政党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使命。对此,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毕生的使命作出了概述:“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教育方面实现着个人使命与政党使命,以及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统一。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内在于马克思主义使命观的组织建设原则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观是一种整体动员的使命意志,他在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然认识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具有坚定的权威,通过全体党员对权威的维护,实现政党的团结统一。为维护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内部团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同一切分裂党的行为作斗争,通过与蒲鲁东主义者、巴枯宁主义者等宗派主义的斗争,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团结统一。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联合全世界无产者,在统一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动员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强化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使命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马克思认为,政党要通过教育等手段,改造卷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流氓无产阶级”,使他们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等作风达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一项使命的完成不仅需要执政党的领导和规划,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吸纳党外力量,动员和组织其他一切可以加入革命、建设、改革过程的社会力量。在动员社会力量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一个首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真正革命的阶级”,要在无产阶级运动中处于领导地位。
明确纪律规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革命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为改组正义者同盟而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突显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纪律规范方面的内容。《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同盟内部的下级组织可以在章程范围内独立活动,但有义务向中央上级汇报工作。1971年,恩格斯专门写了《论权威》一文,批判无政府主义者,指出纪律和权威对革命政党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纪律规范方面的著作虽不多,但他们指出“纪律性”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胜利的重要性。之后,列宁对纪律规范作出了系统论述,明确提出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强调布尔什维克是一个“集中的、组织严密的、纪律严格的党”。列宁认为,严密的组织和一致的行动是纪律执行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纪律严明的关键。
相较于西方选举型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也存在目标或选举承诺只服务于部分选民的眼前利益,马克思政党在利益分配过程中表现出“使命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运动作出过本质性的要求:“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从多数人的角度进行利益分配,不存在个人特殊利益,让绝大多数人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因此,共产党人自诞生起便无形中与人民签订了一份不为自己谋私利且只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生死契约,这份生死契约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崇高的理想信仰、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不畏生死的价值取向。
二、渐进式的使命:党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认知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并非一蹴而就,其使命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一种使命意识与忧患意识共存的发展态势。忧患意识是一种观念逻辑,基于现实状态呈现出对现在和未来环境的考量,使命是一种行动逻辑,它基于中国共产党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现实状态的改变,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共同服务于如何实现长期执政这一主要任务。在长期执政和实现各阶段使命的过程中,历任党的主要领导人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一命题的认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明确提出“使命”及相关话语,而用目的、纲领、任务、责任、民族解放等相关术语阐述共产党人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主要是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赶走外来侵略者和消灭国内反动派,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首先,毛泽东从三个方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作出了解释,分别是:“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实现人民的统治”“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解释后,在党的一大和二大为这场革命制定了政治纲领,并指出“我们纲领的重要部分应当保护工农基本群众的利益”。[毛泽东从“任务”、“责任”两方面分别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使命,他指出党的唯一任务是“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毛泽东通过分解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时期的时代使命,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产生更清晰的认识,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汲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经验,保障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团结稳定。中国共产党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奠定了制度保障。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的利益、追求人民的幸福、实现人民的自由,成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构新中国的价值追求旨归。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观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首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开始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振兴中华民族”“小康社会”等概念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系统。在邓小平时代,面临着经济发展落后和苏东剧变等多重困境,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但这种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他指出:“发展生产力,不解放思想是不行的。”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泰国客人又进一步提出要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民族”构成了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使命的重要内涵,而进行“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则作为该时期具体的使命行动,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首先要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将来再由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聚焦在“人民幸福”的主体维度、“民族复兴的”历史维度和“世界大同”的全球维度,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使命观层次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冠疫情、逆全球化等重大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而达成的共识,共识是观念层面的东西,观念要转化为行动则需要一套规范的组织原则、实现机制、具体方案、评判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突显出中国共产党使命的战略秩序,具有历史性、全面性和整体性。
新时代所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行动结构和行动方略上构成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使命观的实践理路。“五位一体”的战略秩序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秩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重塑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建构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优化内部经济结构、创新内外发展动力,着力建设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在政治建设方面,一方面在制度上,确立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将全过程民主分解为各个环节、落实到各个程序;另一方面,激发群众的民主意识,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政治生活,将法治保障和主体意识觉醒二者有机融合,共同打造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文明国家的现代性一方面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另一方面还彰显在文化建设程度,包括国民文化自信、国家文化产业、社会道德水平等方面。在社会建设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细化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建立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五位一体的建设保障了中国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而且还把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纳入布局之中,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提供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使命任务的面貌出现,解决这一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因势而导,因时而变,不断攻坚克难,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布局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了党心民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强大勇气和决心。自我革命的党建方略在最大程度上清除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的阻力,从而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体制,以改革来提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
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政党类型刍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百年大党,对其所归属的政党类型进行探索为学界广泛讨论。在世界政党的发展史上,学人从多重维度对政党类型进行细致的划分,如何从世界政党谱系中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类型作出定位,阐释其本质属性,是在古今中西之辨的当代,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共产党学术话语的重点之一。
从《中国共产党章程》开篇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界定来看,学界所普遍接受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类型定位至少有“代表型政党”“先锋队政党”“使命型政党”三种类型。从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李海青追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这一典型特质的理论渊源,从“领导、执政和代表”三重维度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合法性并对“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作出了精准表述。使命型政党相较于西方政党,具备一般政党所具有的“代表”“表达”等常规功能,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形成了“整合和分配、服务和引领”等特殊功能,集“性质、作用、角色、地位、使命、责任”于一体。使命型政党善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实践中突显出“自主性”和“历史主体性”,坚持人民导向的“价值内核”,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主体理性”的理性综合体。
“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典型特质,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一种高度的思想境界出发,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所践行的理论塑造、思想引领、组织动员、法制规范。使命的承续与再造是诠释中国共产党成长叙事的政治范式,打开了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全新语境。“使命型政党”以“使命”的出发点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合法性的实现过程则要求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组织在不同时代承担和完成相应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