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在线教育的转型思考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探析
2022-09-14王哲宇
●王哲宇
绪论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深远意义的同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其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从无产阶级的立场,以唯物史观为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及其私有制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异化劳动是使人的类本质消亡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在共产主义实现的过程中会唤醒其类本质,最终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复归的观点。在其当时所处的私有制资本家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概念并从无产阶级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揭示,形成了经济学层面的批判。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探寻人的本质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在《手稿》中,人的自然类本质和社会类本质构成了人的本质问题,人的类本质的复归离不开异化劳动的消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认为消灭私有制及私有财产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也只有人的本质的复归,共产主义才能得以实现。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释人的异化,并以此唤醒人的本质的复归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核心观点。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探析《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对我们在思考K12教育的继续发展或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实践出发,不断总结、完善、反思,对推动其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点的来源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对黑格尔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唯物史观观点的批判吸收。《手稿》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人的本质”成为马克思今后论述的重要观点之一。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意识性体现自由性。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用劳动的概念区分人与动物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马克思在理解“人的本质”时,强调以实践为基点,而不是以自我意识和绝对的精神观念为切入点。
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本质是哲学上最高的东西。”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思想深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吸收的过程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思想。与黑格尔不同的是,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依赖于自然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并非是天然产物,而是人发现了人的类本质,有意识是人的一种能力,思维也是一种人的能力。费尔巴哈从自然的角度去论述人的意识的来源,并将从自然意义上所认识道德人的本质称为“现实的人”。这与当时的“神创论”相背,神不能创造人类,神是人类后天所赋予的某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外的虚构。正如阿尔都塞说:“费尔巴哈发现了人的真实世界,破除了迷信、盲从及谎言,发现了人的真实,并将它重新交回给了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意识完全来源于自然,并最终受到自然支配的观点是不完善的,人的意识来源于自然,同时也来源于人类所处的社会以及大时代背景,并且人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对自然产生影响。这就超越了费尔巴哈认为的人类只能受自然的支配,意识是对自然的反应的观点。费尔巴哈仅仅将人类意识活动与动物的维持生命的天性活动之间做了区别,而马克思认为人类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并且通过主观能动性可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从人类在自然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去探索人的本质,在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同时,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复归,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认识自然,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
(二)《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提出“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的观点,认为要实现人的意识与实践的统一,解决存在与意识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必须通过劳动。“劳动实践”的概念贯穿于《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念的论述,这一概念的阐发标志着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历史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后来著作中论述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人的本质”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为实现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解放的命脉及落脚点。
从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念无疑是哲学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将哲学中抽象的人的研究转变为对现实的人的研究。马克思通过对自然中人的研究,社会中人的研究得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诸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号召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促进生态平衡的举措无不体现着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人类在追求物质经济基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造福子孙后代,每个国家都应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线上教育,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背后的问题暴露了出来,针对这些弊端,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回归教育的本质,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对校外K12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运营模式的思考
(一)对K12在线教育的概述
K12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多以线下教育为主,线上远程授课为辅,这里的“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简写,”即包括幼儿园、小学、初高中这12年的教育阶段。
(二)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经营模式及影响
教育机构销售人员通常抓住家长迫切需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孩子成绩的心理,将课程视为推销的产品。而教育课程并不是产品。接受教育的学生不应该被视为产品的使用者,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具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课后辅导,只要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总体”来看待,而不是片面看到人的知识、习性、禀赋、身体以及经济条件等等。如果不将学生视为受教育者,而将其视为课程产品的使用者,这不仅背离了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观点,也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有意识的独立的个体。
教育机构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及时的线上的服务。使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同样的线上教育资源,大部分机构为了刺激家长购买课程产品,都会对家长购买的课程提供终生回看的服务,而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应该通过课程无限回放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对课程的依赖性以及减少对新知的探索。从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说,如果将课程回放类比为平时生活中我们所购买的生活用品一样,通过终生服务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实质上仍然是将课程当作产品。
机构主要推行线上教育“双师”服务,即一名主讲老师和一名辅导老师共同为现行课程班级服务。主讲老师负责新课程的开发传授,知识点讲解,辅导老师主要负责课后的巩固,对本节课程的查漏补缺,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复盘,课后作业的批改讲解,与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帮助学生对校内所学知识的反思。可以看到,课后辅导老师的工作已经是冗杂琐碎的了,但是机构在窗口期的时候,一般还会赋予辅导老师隐形的任务,通过销售等手段,留住现存的学生资源。而这其实与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不相关联的。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教育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为了生存完成机构交代的其它工作任务,这种情况会大大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安排。正如马克思在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能动作用中所指出的那样,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一切都是人类通过劳动,运动所得来的结果。“现实的人既作为运动的结果,又作为运动的出发点,生产着他自己和别人,生产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在线上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影响学生,虽然与传统线下教学方式不同,教师不会给予学生现实的感官上的感受,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带着非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情感的表露中也会无意识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归根结底影响的还是学生本身。
(三)线上教育中家长和学生的做法及态度
在课外的教育活动中,家长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起到了重要的参与作用。学生是有意识的独立的个体,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将成绩的提高,书本知识的学习巩固作为评判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每个学生的接受水平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知识点的消化时间,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果一昧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只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家长自身也要有独立的思考意识,对于教育机构所说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贪玩等因素造成的要理性分析。不可直接认为自己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也是如此,从而盲目地为孩子选择与其本身需求并不相符的课外辅导。因此,家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孩子的生活状态、学习情况,了解其在校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并鼓励孩子发现发展自己的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生作为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履行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遇到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时,敢于维护自己合理的权益。学生成绩的进步与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老师的教授,家长的督促,课外的辅导归根结底仍是客观因素。当客观因素比较完备时,学生成绩没有达到进步的预期,其主观因素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学生应主动接受学习,通过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借鉴身边同学的有效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敢于在教学过程中,正面向教师表述自己的疑问,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向家长提出自己的诉求。而不是简单地听信和服从。此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在从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如果完全与教师和家长的管束脱离,学生本身也不会得到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认识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制约,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给予其认知的反馈是有限的,因此,要在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合理地表述自己的诉求。教师和家长针对学生的诉求应在认真思考后,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给出适合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建议。
针对课外线上教育机构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辩证地思考,既不能忽视其背后对教育做出的贡献,也不能让教育成为创业者打着为教育服务而将其当作盈利产品的旗帜。
三、K12在线教育机构的转型
随着国家有关教育整改相关政策的实施,家长和学生面对课外辅导机构具有了更加理性的态度。K12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开始转型,谋求新的发展。比如向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型,向公职类、成人考试、考研等非K12教育考试的培训。但是,如果只是通过对培训内容的转变来谋求企业的发展,而不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以及理念,仍然将教育课程作为产品的做法是需要所有机构经营着在转型中思考的问题。
课外辅导机构在提供教育的过程中应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应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不应忽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具有的本质,盲目地推销课程,忽视“人的机能”而机械地授课。应从实际出发,真正为解决学生提高成绩,全面发展提供服务,因地制宜地推进OMO模式,即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运用科技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
结语
K12教育机构的转型应定为清晰,转型不是不提供K12阶段学生的辅导,不是因为自身面对营销困难而放弃这部分课程的研发,转而面向K12教育以外的领域去获取市场。教育机构应本着教育的初心转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充分履行课后辅导的职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校内知识,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为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培育有信仰、有智慧、有能力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