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09-14刘彦超

经济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协同育人

●刘彦超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对思政教育持高度重视态度,在党的十八大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今,“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历经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全面进步,但与此同时,社会思潮变得错综复杂,其中不良思潮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发挥思政课堂主流教育作用的同时,将思政内容融入到高校各门课程中,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传统的思政课程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抽象、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还存在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分离问题,让思政教育沦为了孤军奋战,实效性非常有限,而部分专业课教师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价值观引导。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这对于专业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起来,形成协同合作关系,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从本质来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即思政教育渗透至所有教学和育人活动的一项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素质、德行和能力。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显性化,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在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深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开展育人任务的有力抓手。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中一项基本教育元素,也是重要的育人载体,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课堂活动孤立存在,高职院校需要梳理各类专业课程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开展,形成职能部门、院系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搭建思政育人教育格局。课程思政有着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重视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并以专业课作为基础,突出专业课的人文韵味。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上具有重要辅助价值,丰富了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拓展了思政教育渠道、创新了教育形式,破解了传统思政课程的尴尬境地,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弥补了以往单一传输的不足。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又具有显著差异,思政课程是从系统上开展的思政教育,体现在立德、树人两个层面;课程思政则是通过技术、技能、专业知识来引导学生成长和成才,其关注重点在于思想价值引领,实现了“育才”和“树人”之间的深度结合。只有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立德”和“树人”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现状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上,都是一致的。从目标来看,两者均是为了思政教育而服务,培育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其中,思政理论课程是主渠道,重在通过理论讲解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课程思政则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思想、专业的共同发展,让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两者在目标上是一个共同体。在育人方向上,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方向是一致的,都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理论课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家国观念、政治认同,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引导其具备四个自信;课程思政同样让学生除具备上述意识外,还要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通过两者的协同,能够将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深度结合起来。

目前,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环节中出现了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顶层设计雷同。要发挥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除了要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之外,还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照搬本科院校的实践体系,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上大致相同,缺乏自身特点,主要的教育责任在一线教师身上,而专业课教师本身工作繁忙,需要肩负科研、教学的双重压力,在课程思政的落实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教师能力还有待提升。当前的高职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学生专业能力、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养成,在专业课教育中,思政教育内容一直处于淡化状态,即便专业课教师有参与课程思政的意愿,但是,由于自身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存在困难,导致融入方式不够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协同推进还存在欠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间的结合目的是为了实现协同育人,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课程思政发展时间还不长,尚处于运行的初期,不少教师缺乏经验,还需要思政教师的典型引领。目前,专业课内容和思政课内容之间缺乏融会贯通,不少专业课教师在自己的课程中孤军奋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协同作用,导致两者的融合大打折扣。

第四,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有着突出的办学特征,更加侧重于人才技能的培养,现有的课程评价也大多是从知识和技能方面来开展,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忽视了两者的结合,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还缺乏明确、系统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为了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真正的实现协同育人,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对此,要做好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之间可以成为育人共同体,发挥出育人合力。

首先,提高其认识和理论水平。认识指导与实践,只有让专业课教师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实践提供指导。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属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两者割裂开来,如果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不深刻,在实践中,就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因此,要让专业课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并不是单一为他们传递知识,而是要放眼长远,让学生具备优秀的品质、高尚的人格,这并不会影响专业教育的成效,反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发挥出专业教育的作用。

其次,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要提高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那么,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要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则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对此,要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各类途径来开展培训,并引导专业课教师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方向搞错了,那么就会离目标渐行渐远。专业课教师要摆正方向,才能做到协同育人。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让学生自觉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专业课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责任意识,身体力行地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

(二)挖掘专业课内容的思政元素

要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面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挖掘出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结合点,采用相契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调整,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道德素质、思想观念存在差异,专业课教师要主动了解、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结合思路。当代大学生,他们自由独立、追求个性,对于简单的说教式内容,存在反感心理,在思政内容的讲授上,要避免假大空,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在具体的工作上,要关注学生兴趣,站在学生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科学设置议题,满足学生需求,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良性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同时,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结合并不是空喊口号,如今,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课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将专业知识、社会热点融合起来,以知识来导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信服。

(三)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协作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强调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之间的互助协作,思政课教师为两者的协同提供理论指导,专业课教师又能够通过专业技能和知识升华加深思政理论内容教育,让两者共同实现合作共赢。在具体的协同育人中,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在内容上达成一致性,将理想信念作为教育核心,让大学生主动承担重任,满足国家期许,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核心主义价值观作为基础,将其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面对取舍时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并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对党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进行深入解读,做到层层递进、有的放矢。

在教学方法上,要科学、有效,遵循思政教育规律。不同专业课教师面对的教育内容具有很大差异,面对的学生群体也各有不同。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找到适合的结合方法,通过视频播放、案例解析、图片分析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并发挥好网络教学手段的作用,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提升协同效果,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弊端和不足,为学生留出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分析、多讨论,以切实提高协同育人效果。

专业课教师能够为两者的协同提供更多的知识支持,专业课教师要结合自身所教专业,将思政内容贯穿到其中,以客观情况作为依据,对学生开展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的培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通过知识的力量,也能够实现情感升华。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的专业较多,相比于思政课内容,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用心,在课堂上,愿意与教师互动和交流,而学习思政课内容时,他们普遍缺乏兴趣,上课时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思政课教师也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思政课堂中用真实的案例来说明抽象空洞的理论,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政教育。

(四)促进课程思政的平衡发展

为了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学院、课程、教师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应对方式。

第一,发挥制度作用。借助制度杠杆作用让院系、教师与课程能够实现平衡,完善健全的制度可以规范成员行为,激发出组织成员的潜力,引导其聚焦目标。同时,健全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出制度的导向作用,让全员均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实现各方的平衡发展。

第二,政策方面要朝着课程思政倾斜。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重视程度、教学观念、建设基础,两者的协同是长期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对于基础薄弱的院系、课程、学科,要提供政策上的倾斜,在经费支持、项目申报上,要一视同仁,避免影响弱势群体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教育部明确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优秀思政教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项目示范可以为多种形式。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可以构建相应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形成联动效应,组织示范项目竞赛、示范项目展示等活动,实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要发挥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通过各类渠道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度结合,构建立体化的育人格局,发挥出整个教师团队的功能和作用。

猜你喜欢

专业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协同进化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