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困境与路径*

2022-09-13甘梦蝶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信息化信息技术

陈 婷 甘梦蝶

(1.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2021年,我国正式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社会各层面的发展提出了不同要求。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工程,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发展新阶段。而在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始终面临传统与现代问题相交织、后现代与转型共涌现等现实困境,深受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的禁锢,迫切需要在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高质量发展作为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两难困境的重要抓手,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应对社会挑战的重要措施。“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即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亟待解决的问题”[1]19。而如何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过程,是我国在信息时代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还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更是高质量发展教育的抓手。它着重要求形成先进的育人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器具层面实现数字化信息的流通,拓展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最后建成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知识的学习型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应对措施,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双向耦合性,即高质量赋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价值属性,教育信息化成为高质量得以最终落实的重要途径,两者的融合共生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等关键问题,最终促成教育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析当前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以期为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支撑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创新性变革。一方面,基于智能时代国家教育战略的背景,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起点、过程与结果支撑;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赋予教育的新范式、新环境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而顺应我国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符合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果需求。

(一)起点逻辑:智能时代形成育人新理念

(二)过程逻辑:信息技术发展育人新方式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不断革新的教育要素正在以“技术植入”的方式清除传统教育中的“蛀虫”,在优化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的过程中,实现以教育的精细化发展替代教育粗放式发展、个性化发展取代教育规模化发展、技术推动下的教育教学定制化发展取代教育教学“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新形态[6]。其中,教学环境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室发展到现如今的网络学习空间、智慧教室等新型场域,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定时、定点、定空间的局限,为学习者提供了具有无限延展性的虚拟学习空间和智能终端设备。同时,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使传播内容由丰富替代单一。“相对于纸质教材而言,数字教材、云教材具有出版周期短、资源更新及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的个性化需求等特点”[7]11。基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传播形式由系统多样替代线性单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著名论断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实践的开展,而由于现实原因,真正做到在生活情景中实现经验的改造是困难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文本特征,传播主体利用如AR、VR、XR等虚拟现实技术,充分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为教育的开展带来多种形式的呈现方式。其中,教学结构的转型,如翻转课堂模式、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基于真实情景的想中学、做中学,突破了传统教育死板的空间局限,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现实平台。未来,多样化的教育媒介将持续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工具,在持续优化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高质量需求,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过程性支撑。

(三)结果逻辑:智慧环境建成育人新格局

“格局”是指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认知范围,“格”是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重在精、细,“局”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重在大,是确立教育系统整体进化革新的方向[2]。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背景下,为学生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奠基[8]。智慧环境建成的新育人格局中的“局”重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即积极构建“人人皆教育之人、事事皆教育之事、处处皆教育之地、时时皆教育之时”的“大”育人格局;而“格”重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对学习要素的优化。基于学习型社会涉及的学习者规模大、覆盖面广等特点,教育信息化将从学习者、学习组织和学习制度三大要素出发,建成新育人格局。一是学习者。不同于传统教育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断,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学习型社会所要求的全民学习、学习覆盖全民,认为学习不只是“读书人”的专利品。二是学习组织。区别于传统教育以单一的学校系统为主流,受传统制度化学习组织限制,教育信息化强调学习型组织成为社会型“公益”化组织,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灵活学习的机会。三是学习制度。即形成适应社会化、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机制。传统教育评价机制遵循“唯文凭、唯升学”的要求,确立人才的标准即学历。而学习型社会的建成要求“超越自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发展转变,更强调个体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收集、分析选择、创新使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定位不明: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育人机制不健全

建设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是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前提与基础[10]。2019年,日本颁布《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法》,明确提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念,确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系统[11];美国联邦政府从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重点提升中小学网络带宽[12]。与他们相比,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与时效性并存的顶层设计。例如,教育信息化相关课程体系缺失导致信息化教学不明、智能化教师队伍建设不强导致信息化实施不明、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相关方案不全导致效果不明、信息化教育评价制度不全导致督导不明等。正如《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中显示,“全国14.76%的中小学还未制定措施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33.64%的学校还未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13]52。特别是随着新的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出台,如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实施以及课程标准的修订,将信息技术纳入更低学段的学习要求,很多学校因为实施机制的缺失致使信息技术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利用技术开展教学,忽视教学法对教学的驱动作用,出现了信息技术运用偏离学习目标甚至有损学生身心发展的“离心效益”。

同时,义务教育阶段,我国未有效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高质量评估工作,未重新确立区域、学校、课程、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新机制,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未达到预想状态。以上问题表明,相关机构及部门人员未清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质量的“双面”效益;而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部分教育信息化政策仅提出了总体规划,却没有明确的可测量和可量化的标准。政策发布之后,管理部门也未及时出台配套方案或采取督导措施,最终造成了部分地区和学校政策未能落地落实等问题。

(二)配置不均: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鸿沟”大

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日益强烈,择校热、学区房、乡村学校空心化、城市大班额教学等问题不断涌现。究其原因,同我国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遗留下的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有关,更大程度上来源于教育资源内部的配置不均衡。当前,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失衡、信息资源失衡、基础设施有待优化。人力资源失衡主要集中在师资力量开发不均衡,其中数量分配不均、质量层次不齐、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培育而忽视智能素养等问题,造成了目前拥有的师资储备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前景所带来的缺口相对大等问题;同时,“大规模的线上教学真实完整地暴露出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14]20。在农村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主场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有部分教育主体接受信息化教育机会有限。城乡网民数量差距明显。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城镇网民规模为6.54亿,占网民整体的69.6%①。大规模的城乡线上教育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开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城乡学生在基本硬件条件、网络条件和场地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从在线学习基本条件来看,城乡学生在教育资源上并未真正实现均衡配置[15]。

(三)研究薄弱: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不足

教育信息化时代,提升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息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是加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模式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在加快信息技术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2012年,我国高中、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率就已分别达到100%、95%和50%[13]。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16]。然而,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显示,全国中小学校22.18%的教师虽然已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但是未使用其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仍以使用PPT课件(88.87%)为主,网络学习空间和其他类型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都不充分[13]。甚至很多中小学教师仍存在“极端”思想现象,如部分教师或教育研究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持消极态度,不相信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学习,甚至认为信息技术会导致学生网络成瘾、虚拟空间道德缺失等问题;而部分教师却深陷“技术万能论”的误区,一味追崇技术效率至上、推崇技术思维以及技术控制秩序等理念[17]。“虽然技术可以操作知识、传递知识,但是技术不能操作价值观、不能通达人性——相反,技术只能被人的价值观所操作和控制”[18]33-34。不少研究者也未深究技术促进学习的内在机理,未充分挖掘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建立跨学科链,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融合模式;缺少示范研究,且研究内容与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隐含研究结果被“束之高阁”的危险。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教育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环境支撑、能力提升以及教研引领,主要表现在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和管理机制、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师资力量以及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示范研究。

(一)顶层设计:完善教育信息化的育人机制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须提升战略协同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协同机制,加快建立教育信息化使用与管理制度,明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定位,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重点做到横向连通与纵向衔接的战略机制。横向上,政府应加快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应用与管理政策,如组织制定完善的教育信息化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规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培育等方面的内容,完善教学基本条件;加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教育信息化标准同教育法规、教育战略规划等相关指导政策之间的战略协同。纵向上,需把握我国不同阶段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之间的战略协同,梳理教育信息化自实施以来的历史脉络,从而更加明晰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立足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完善评估指标,采用更高质量的多元评价模式,增强学习评价方式立体化[19],完善信息化时代下的督导机制,更好地引领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环境支撑:建设高速流通的网络基础设施

(三)能力提升:稳步推进“提智增素”的师资培育常态化

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教育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还包括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国家“以点带面”项目的辐射带动等方面[21]。总体上,需坚持共享流转、精准匹配、效能落实的教师培育机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共享流转”的关键还在于采用网络渠道,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充分挖掘、建设教师成长平台,通过线下线上相融合的形式共建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促进优质资源的循环利用。“精准匹配”要求立足教师岗位需求、职业要求以及学校实际工作的教学实践,开发教师个人研修网络空间,精准落实到每个教育主体身上,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开展专题培训,坚持全面发展与精准匹配相结合的理念,重点转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接受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新,树立正确的智能教学观;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扩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养规模,培养更多优质的“双师型”教师。“效能落实”重在严抓效能考核机制,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直接挂钩,与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考核直接挂钩,促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实践和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避免新一轮“数字鸿沟”的出现。

(四)教研引领: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示范研究

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互通,还需要遵循研究、试点、示范和推广的迭代历程。首先,多学科交叉融合作为教育学发展的显著特征,涵盖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研究内容上需综合运用大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跨学科链”,建立大智慧库,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补充。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主体不仅包含中小学,还涉及政府管理者、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故在研究主体上,需加强建设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所要开展的基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以及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研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深入教学实践的优势开展教研活动。其次,针对目前一线教师存在的如何有效开展智能课堂教学、信息化使用技能未深入掌握等问题,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观,消除极端论思想;二要不断加强示范研究,先带动一批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学校推行教育信息化,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五大基本要素,在课程构建、教学模式、师生素养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工程,不断探索两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在反思不足之处的同时加快“实验区”“标杆校”“师范课”等示范研究,开发模范课程,为一线中小学教师落实新理念、新策略输送可参照的模式,加强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响应新时代号召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如何以教育信息化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需把握理念革新,立足社会需求,透视教育本质。本文梳理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路径,发现最大程度实现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质量并非由技术本身单维决定,而是由政府、学校、机构等教育主体多维合作决定的。同时,如何解决现有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中存在的“重技术的应用,轻人的发展;重技术功能,轻教育规律;重已有条件,轻未来想象;重‘大数据’,轻‘小数据’”[22]8的“冷智能”问题是重要焦点。因此,如何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绘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蓝图,顺利实现教育现代化转型,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www.sc2p.com/guonei/20201019/13888.html.

猜你喜欢

高质量信息化信息技术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