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2-09-13刘瑾彦

体育科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群体精准体育

刘瑾彦,马 玲

(1.东华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620;2.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贫困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议程首要目标定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1]2016年9月,中国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在社会各领域出台相关政策。[2]2016年11月,《“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将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和中国扶贫攻坚事业有机结合,全力推进精准扶贫。[3]健康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维护人民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4]2018年7月,《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将体育扶贫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体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5]

在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健康中国战略双重背景下,体育精准扶贫研究成为我国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突出体现在2015年以来科研基金课题立项上。海研全球科研项目数据库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11月,以体育精准扶贫为项目名称的立项共41个,其中8个国家级、32个省部级、1个横向项目。课题涉及多个项目类型、多个学科领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体育精准扶贫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我国急需富有价值的体育精准扶贫理论研究来指导体育精准扶贫工作。当下,认真梳理体育精准扶贫研究,对提高体育精准扶贫研究水平,满足贫困人口的美好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1 体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辨析和文献信息

1.1 体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辨析

体育精准扶贫与体育扶贫、精准扶贫密切相关。为清晰界定体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需要明确体育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体育扶贫的关系。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详细阐释“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指标,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6]。学界围绕总书记的讲话,形成一些观点。左停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解析精准扶贫深意,认为精准人群识别和精准实务帮扶属于微观层面精准扶贫,精准帮扶措施和精准组织管理属于中观层面精准扶贫,精准思想认识和精准工作重心属于宏观层面精准扶贫。[7]胡志平认为这种基于词语的基本特征的内涵解构,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指标的设计提供了指导。[8]精准扶贫是一种针对不同区域贫困人口现状和不同环境因素,采用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对贫困人口进行扶助的治贫策略。基于精准扶贫的概念,我们认为体育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018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体育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体育扶贫是一种通过实施专项体育政策,增强贫困人口体质,保障贫困地区人口现实体育权利达到或接近全国相同等级水平的扶贫策略。[9]体育精准扶贫是精准实施专项体育政策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体育精准扶贫是体育扶贫的细化。

综上可知,体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和体育扶贫的重要组合,其内涵应与精准扶贫和体育扶贫相呼应。可概述为,体育精准扶贫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突出“体育扶贫”特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发展理念,因地因人制宜和注重实效性为基本原则,对贫困地区进行体育设施精准供给、体育教育精准扶贫、体育文化精准扶贫、体育健康精准扶贫、体育产业精准扶贫,从而保障贫困人口平等参与社会发展过程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10]。

1.2 体育精准扶贫文献的基本信息

本文以“体育扶贫”“精准扶贫”“体育精准扶贫”等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等主要中文数据库收集截至2019年11月30日的中文文献,以“poverty alleviation”“sports poverty alleviation”“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等为关键词在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WileyOnlineLibrary等主要外文数据库收集截至2019年11月30日的英文文献。以此为基础,删除其他类精准扶贫文献和边缘文献。共筛选出体育精准扶贫主题核心文献50篇,并对这些文献的发表年份进行归纳分析(见图1)。

图1 体育精准扶贫文献年份分布柱状图

由图1可知,体育精准扶贫文献的发表年份集中在2016年以后,2009—2015年以前文献仅有5篇,说明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跟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自2016年,体育精准扶贫相关文献高速增长,意味着体育精准扶贫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体育精准扶贫文献资料的梳理具备一定的文献基础和理论意义。

2 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脉络演进

根据研究主题可以将体育精准扶贫文献划分为体育精准扶贫必要性、模式、群体、区域、困境治理、农村体育精准扶贫、体育小镇精准扶贫七个方面研究。其中必要性研究文献占比10 %,困境治理研究文献占比10 %,农村体育精准扶贫文献占比10 %,模式研究文献占比14 %,体育小镇精准扶贫文献占比16 %,区域研究文献占比18 %,群体研究文献占比22 %。依照7个研究主题在不同年份上的分布,可以清晰辨别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脉络,具体如图2所示。根据体育精准扶贫研究脉络在时间上的演进规律,下文将分别对七个体育精准扶贫研究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系统梳理。

图2 体育精准扶贫研究的脉络演进折线图

2.1 体育精准扶贫必要性研究

在体育精准扶贫必要性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逻辑关系、法律法规、现实诉求三个视角对其进行论述。

从逻辑关系视角看,发展体育属于民生建设的第二阶段,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1]学者郭庆认为体育精准扶贫在健康扶贫、文化扶贫、经济扶贫层面都发挥着独特的补位功能。[12]体育精准扶贫是健康扶贫的有效补充,将体育精准扶贫纳入健康扶贫工作中,能填补单一医疗保障制度的空缺,形成“体医融合”健康扶贫新格局。体育精准扶贫是文化扶贫的内在表征,两者具有约定性与内涵一致性。体育精准扶贫是经济扶贫的重要举措,通过体育旅游将贫困地区体育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贫困人口提供创收机会,助力贫困地区经济脱贫。

从法律法规视角看,宪法法律规定体育权是一项独立权项,《发展权利宣言》规定发展权是一项法律无权取消的权项[13]。体育精准扶贫是“通过实施专项扶贫政策,提高特定群体现实体育权水平,实现体育事业公平发展的国家行动”[9],是保障贫困人口发展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从现实诉求视角看,体育精准扶贫与社会多元治理模式、多元扶贫主体、多维扶贫领域、多样化扶贫内容高度契合。[14]其一,体育领域内扶贫,以体育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等扶贫主体为扶持的核心和支柱力量,在体育扶贫过程中起着中坚作用。其二,当前社会实行多元治理,需要集全社会之力来扶贫,这为体育服务大扶贫格局扫除了理念和实践上的障碍。其三,体育的跨界融合性特征决定体育与扶贫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融通性,具体表现为“+体育”和“体育+”两种扶贫模式的互动。体育与扶贫相互融通是我国当前扶贫战略实施的现实诉求,是实现精准减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选择。

学者们关于体育精准扶贫必要性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出体育精准扶贫在建设健康中国、进行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不可或缺性。必要性方面的研究,为体育精准扶贫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2 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体育精准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是新时代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在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方面,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出发,对体育精准扶贫模式进行概括和分析。

2.2.1 体育精准扶贫理论模式

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和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ID)对制定有效减贫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模式是主体行为的总体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在理论模式研究方面,张汪洋、赵子建、慎承允等结合国家政策文本[5,10],从多维融合角度对“体育+”精准扶贫模式进行总体概括分析如下:

“体育+设施”精准扶贫是政府、社会企业和组织根据贫困区域体育设施建档立卡情况,筹划贫困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满足贫困人口运动需求,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的体育精准扶贫模式。“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是通过对贫困人口实施体育教育精准供给,提高贫困区域体育教育质量,阻断体育贫困代际传递的体育精准扶贫模式。“体育+文化”精准扶贫是通过对贫困人口提供体育文化基础事业精准供给,发展贫困区域体育文化产业,实现贫困人口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体育精准扶贫模式。“体育+健康”精准扶贫是通过体医融合的方式对贫困人口进行体育健康服务精准供给,提高贫困人口体育素养和健康素养,降低人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概率,促进贫困人口健康的体育精准扶贫模式。“体育+旅游”精准扶贫是通过开发贫困区域体育旅游资源,促进贫困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拓宽贫困人民收入口径,实现贫困人口持续性脱贫的体育精准扶贫模式。“体育+赛事”精准扶贫是通过精准引入适合贫困地区举办的体育赛事,发挥体育赛事的综合带动作用,提高贫困人民经济收入的体育精准扶贫模式。

2.2.2 体育精准扶贫实践模式

从地区特色角度出发,学者研究概述具有地区优势的长效体育扶贫实践模式。湖南省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模式”,利用贫困村自身各方面已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体育旅游。[15]福建省的“宁德模式”,形成具有宁德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为宁德市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创造一系列经济脱贫机遇。[16]四川省的“南部县模式”,通过举办中国升钟湖钓鱼节,打造独具地区特色的休闲体育大赛品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17]徽州村落体育创意产业扶贫模式,在促进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改善公共服务条件、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8]ApanieLWood等通过研究太平洋沿岸“运动钓鱼”(针对特定种类的掠食性野味鱼的娱乐性捕捞和放渔)这种策略的可行性,认为这种体育与渔业相结合的模式既能提供创收解决贫困问题,又能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19]王学军等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体育精准扶贫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五个由政府主导、企业和俱乐部参与、媒体支持推广的新体育精准扶贫实践模式:一是建立体育小镇,二是举办户外体育旅游赛事,三是为群众开“运动处方”,四是打造步道经济,五是融入体育公益扶贫。[20]

学者们关于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论述了体育精准扶贫的总体模式,又分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局域模式,为贫困地区体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范式指导。但现有关于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着重于可取得经济利益的模式,对健康维度的模式探索甚少,不利于脱贫攻坚的推进和脱贫成果的巩固。

2.3 体育精准扶贫群体研究

群体是根据一定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的人群共同体。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年龄、性别三个特征来划分现有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群体,具体综述如下:

2.3.1 以职业划分群体

关于学生群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学生群体,二是中小学生群体。宋忠良等认为构建大学生群体的体育精准扶贫体系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时代要求,但面临着高校体育受重视程度较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师资建设不乐观等发展问题。[21]贺新家等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精准扶贫内容框架体系进行研究,指出内容框架体系包括精准扶贫的总体组成类别(涵盖精准对象、精准方案、精准措施)和层次结构关系。[22]徐荥等对中小学生群体进行研究,调查研究了广东省11个贫困县66所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发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浪费与紧缺现象并存,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23]

关于农民工群体体育贫困的研究,学者郭庆以城市融入为切入点,客观解析农民工群体在经济整合、环境适应、价值认同、社会接纳四个维度上的体育贫困问题,提出要结合不同区域异代农民工的特性进行体育精准扶贫。[24]王志文等从制度、动机、经济、资源等多维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体育贫困进行探讨,提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精准扶贫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配置体育资源、完善基层体育组织。[25]

2.3.2 以年龄划分群体

关于老年人群体的研究,李洋花等指出老年人体育存在相关政策法规操作性不强、管理机制不完善、集中政府供给、缺乏市场意识、供给内容错位等问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联动政府与社会力量,利用新兴技术,改善供给方式等建议。[26]梁法泽等对福建省农村老人体育参与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体育观念淡薄,体育设施缺乏且利用率不高,相关政府和社会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27]

关于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李真真等通过个案研究和结构性要素梳理,着重阐述青少年体育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行政权力越界、商业与公益失衡、体育救济通道闭塞、供给需求断裂、竞技导向异化等问题。[28]

2.3.3 以性别划分群体

关于女性群体的研究,学者刘瑛通过实地访问,发现目前农村地区妇女体育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低下,锻炼强度未达到预期效果、锻炼意识缺乏等问题。[29]杨露等分析了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农村妇女,发现收入水平、教育程度、体育意识、政府政策是影响农村妇女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有效因素。[30]赵亮等对西北地区妇女体育贫困进行问卷调查,提出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开展针对农村回族妇女的体育专项扶贫项目,在政策编制、资金使用、工作落实中给予倾斜等建议。[31]MeganStronach等对澳大利亚土著妇女体育贫困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在获得卫生机构和体育组织支持和授权的情况下,土著妇女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改善其身心健康。[32]

学者们关于体育精准扶贫群体的研究,有利于根据贫困群体需要进行精准帮扶,有效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但目前关于体育精准扶贫群体研究的群体范围不全面,群体研究内容边界模糊。

2.4 体育精准扶贫区域研究

在体育精准扶贫区域研究方面,学者们针对特定区域(根据中央扶贫文件,大致包括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进行研究,分析特定区域体育精准扶贫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周道平对武陵山区的体育精准扶贫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区域地理条件、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特色,从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产业等融合角度,提出武陵山片区体育精准扶贫策略。[33]刘武军等对川西地区(四川藏区)的体育精准扶贫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川西地区农村体育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川西地区农村体育信息网络。[34]王运土以广西地区为例,分析边疆贫困地区体育小镇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对其发展路径提出相关建议。[35]莫双瑗等对攻坚扶贫重点区域左右江革命老区进行研究,发现可以将该地区的气候、山地、河川等体育休闲旅游资源转化为社会经济资源,实现“体育+旅游”精准扶贫。[36]赵金金等通过分析中部重点扶贫攻坚区域皖北地区,认为皖北乡村地区依托其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正在帮助当地贫困户实现脱贫,但仍存在资金不足、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当地居民意识薄弱等问题。[37]

民族地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钟礼超等阐述了粤北民族地区体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了解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和民族体育精准扶贫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38]吴胜涛对西北民族地区进行研究,发现西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且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但观念落后、人才匮乏、资金空缺、产业单一等问题,制约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体育精准扶贫的推进。[39]邱铭等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行为内容、体育参与意识,提出促进体育发展的精准扶贫政策建议。[40]王兰等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其中,将其与当地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融合,助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41]

综上,关于体育精准扶贫区域的研究并未完全覆盖国家政策文件中所涉及的所有贫困区域。因此,体育精准扶贫区域研究还有很广阔的探索空间。

2.5 体育精准扶贫困境治理研究

现阶段我国体育精准扶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持续攻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社会公众认知不足,未形成独特的体育扶贫体系,不具备形态的独立性;对象识别精度不够,滋生腐败,在贫困线附近的贫困户识别困难;帮扶措施存在错位,区域针对性不强,造成资源浪费;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工作缺少可操作性;等等。[42]

在困境治理上,丁方凯等从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治理体系角度分析农村公共体育的治理制度、治理功能、治理主体、治理运行、治理方法,助力农村体育精准扶贫。[43]张朋等对体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策略进行研究,指出目前扶贫工作存在认识不足、制度滞后、措施偏差等问题,提出加强政府支持、社会宣传,构建关联机制等推进策略。[44]薛明陆等对新时代体育扶贫的本元、主体、客体、内容等初始问题进行思考,并从社会治理角度提出推动体育精准扶贫发展的路径[45]:一是基于体育扶贫制度有效供给,完善体育扶贫制度文本体系,规范体育扶贫制度的执行程序,建立体育扶贫制度监督评价机制。二是基于体育扶贫主体协同帮扶,厘定体育扶贫主体贫困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建立体育扶贫主体间的协调参与机制。三是基于能力贫困的体育扶贫客体素养提升,培养体育意识,普及体育理论,传授体育技能。四是基于体育扶贫内容精准供给,扶贫客体精准识别,脱贫诉求精准表达,扶贫内容精准指向。胡庆山等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体育精准扶贫治理问题,认为以扶贫为旨向的农村体育治理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方式粗放等现实问题。[46]他认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现有问题应给以针对性治理,使其由数量型治理向质量型治理转变,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机制。

2.6 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研究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关于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可概括为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供给、治理体系构建、困境治理研究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在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研究上,周宏思从多方面分析现有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上的不足(政策法规不完备,政府资金参与不足,均衡配置形式化,忽视贫困人口实际需求),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的微观调控作用。[47]徐明伟将农村体育资源分为体育设施、体育人才、体育文化三种类型,建议将体育资源精准投入到贫困区域,为广大贫困人口营造良好的公共体育环境。[48]

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上,郑宇认为要扫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障碍,需要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大胆革新现有的供给侧结构体制。[49]他提出要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改革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财政供给,通过精准匹配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在治理体系构建研究上,丁方凯、陈德旭等认为体育精准扶贫是农村公共体育治理的具体体现,其实现的前提是对农村公共体育治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有较为清晰和精确的把握。[43]农村公共体育治理体系既需要不断地去构建出静态的组成要素,也要将各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运转描绘出来,使农村公共体育治理朝着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标迈进,最终实现农村体育精准脱贫。

在困境治理研究上,黄晓灵等从大数据思维出发,对四川省叙永县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农村公共体育精准扶贫中存在区域识别力度不够、证据获取较困难等问题。[50]目前,我国专门的农村公共体育精准扶贫信息平台较少,难以通过数据库获取系统的体育扶贫证据,需要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加大精准识别力度,扩大精准识别范围,制定证据等级界定标准。

农村地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农村体育精准扶贫成效直接影响体育扶贫和精准扶贫的工作质量。精准扶贫与农村体育发展研究作为近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学者们对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是响应国家政策的体现。但现有学者们关于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比较问题太大,解释力较弱。

2.7 体育小镇精准扶贫研究

伴随着扶贫工作的精准升级、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体育小镇迅速成为各省市、各行业的“新宠”。在体育小镇助推精准扶贫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从个案研究出发,着重论述体育小镇的扶贫价值、类型、困境治理以及特色分析。

赵承磊、焦杰对体育小镇的扶贫价值进行论述,认为体育小镇是体育精准扶贫的新渠道,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体育意识、促进贫困地区体育文化传播发展的价值。[51-52]陈宝珠等根据体育小镇发展的主导要素不同,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型、体育赛事型、运动项目型、健康养生型、产品制造型和体育文化型。[53]自然资源型指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发展地区特色运动项目的体育小镇;体育赛事型指以单项或综合赛事为主导的体育小镇;运动项目型指以单一运动项目为主导,并形成与之相关的产业集群的体育小镇;健康养生型指以健康、养生、休闲、康复、养老为主打特色,着重打造“休闲+健康”产业链的体育小镇;产品制造型指以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为基础,具有一定社区功能的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体育小镇;体育文化型主推体育文化特色,目前较少。熊金凤等研究发现体育小镇在助推体育精准扶贫进程中,存在管理低效率、贫困人口识别评估困难等问题。[54]郭利军提出利用互联网推广、组织扶贫人才培训、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建议,解决体育小镇精准扶贫中出现的问题。[55]杨毅然等采用个案分析法,具体分析广西省马山县攀岩小镇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认为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提高综合承载力,重视生态建设是实现减贫的有效支撑。[56]张荣魁等研究体育冰雪特色小镇,探索冰雪体育助力体育精准扶贫、增进贫困人口体质健康的新路径——以创新研发的“短式冰雪滑橇”运动器材为支点,突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瓶颈。[57]高慧妮等对湖北省咸宁市柃蜜小镇(体育休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提出扩充人才储备,打造体育品牌等推进策略。[58]

建设体育小镇,是加快贫困落后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探索。自2017年《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59]发布,体育小镇研究呈现井喷式增长,体育小镇精准扶贫的研究成为学界热门。但相关研究中实践经验理论化缺乏,多以实践路径假设为主,未来的研究可以将实践经验理论化。

3 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小结和研究展望

3.1 研究小结

体育精准扶贫是对精准扶贫的延伸和完善,是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也是产业融合的新型发展道路。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体育精准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研究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逐渐从仅关注经济发展转变为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下,结合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四个方面对现有体育精准扶贫研究进行总结。

3.1.1 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体现特定研究领域内学者的关注点。近些年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主题存在较为明显的贪大求全问题,学者们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模式、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等宏观、中观的宽泛问题上。这导致即使许多研究的立足点是某个体育精准扶贫的个案,但又往往在个案研究中急切提出全域范围的体育精准扶贫应该“怎么办”。研究主题的贪大求全倾向往往会导致体育精准扶贫研究中问题解释力弱化,研究不具备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由于体育精准扶贫相对新兴,研究时间比较短,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不全面。

3.1.2 研究视角

目前研究体育精准扶贫的学者主要以体育学界学者为主,难免受到长期的思维定势影响。在体育精准扶贫必要性研究方面,学者们从现实、法规、逻辑三个视角进行分析,缺乏经济学视角的考量。这导致研究没有数据支撑,很难精准例证体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在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研究视角方面亦存在不足,可从多学科知识融合视角进行研究,也可从微观角度对个体进行研究。体育小镇助力精准扶贫的研究亦缺乏统计学、经济学视角的例证,未能深入解析影响程度,建议可与其他类型的特色小镇进行比较研究。

3.1.3 理论探索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体育精准扶贫研究借鉴现有理论工具较少且缺乏严谨性。任何理论都有其解释力和使用界限,借鉴理论的目的是明晰问题。在借鉴理论工具时,应该充分证明该理论与所要探求问题的契合性,不能简单地罗列而不加解析融合。同时将理论与个案结合的时候,应该以个案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融合指导。现有体育精准扶贫研究基本上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支撑,如体育小镇助力精准扶贫的研究多以路径假设为主,未来可将实践经验理论化,构建体育精准扶贫理论。

3.1.4 应用研究

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实践服务。体育精准扶贫研究不仅是一门学术性的研究,更在于通过研究体育精准扶贫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实际应用效能。研究者要研究具体问题,并对具体问题进行解构,探求导致问题发生的本源,再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现有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虽然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体育精准扶贫群体研究上,对群体研究不够透彻,没有深度挖掘各群体的根本需求,会导致研究提出的对策不充实,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体育精准扶贫困境治理研究上,学者们侧重宏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建议,缺乏中观和微观方面的建议。

3.2 研究展望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60]。在这一政策思想的指导下,体育精准扶贫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结合实践的新特点、新问题以及目前研究的进展,未来体育精准扶贫研究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开展。

3.2.1 体育+健康精准扶贫研究

已有研究大量考察了经济维度的其他类“体育+”精准扶贫,鲜有研究关注健康维度的体育+健康精准扶贫。体育作为促进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对贫困地区人口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疾病是导致人口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体育能够有效降低人口因疾病原因致贫、返贫的或然率。因此,研究体育+健康精准扶贫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内容上,体育+健康精准扶贫研究可以和健康扶贫相结合,关注亚健康群体、慢性病患者群体以及老年人群体的体育健康。在研究视角上,可以从统计学、法学、政治学等多视角,同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体育+健康精准扶贫进行解析。在对体育+健康精准扶贫应用研究时,要精准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并逐个解构,顺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3.2.2 体育精准扶贫群体扩充研究

现有关于体育精准扶贫群体的研究仅包括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老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妇女群体,反映当前群体研究范围并不全面。个体往往通过群体行动达到参与社会生活满足自身发展的目的。对体育精准扶贫群体的研究,能把握群体价值观念、行为特征以及需求,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体育精准扶贫。

根据当前研究进展,在研究内容上可以增加对中年人群体、男性群体等群体的体育精准扶贫研究,也可以对同一划分标准体系中的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对体育精准扶贫群体的研究要注重细化研究,进行实然研究,实地调查,获取并分析一手资料。在理论研究上,可结合多种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在个案分析基础上融合理论。

3.2.3 农村体育精准扶贫多维研究

虽然已有研究对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的关注逐渐增多,但大多数研究仅关注治理体系构建、公共服务供给、公共资源配置等宏观、中观层面,缺乏对农村体育参与者本身的关注,提出的建议泛化并不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群体的多元化变迁,农村体育需求出现了诸多变化。对农村体育精准扶贫进行多维研究,不仅有利于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在研究视角方面,可利用多维贫困指数(MPI)捕捉农村体育个体在体育教育、健康水准上同时面临的剥夺程度,从微观个体视角对农村体育精准扶贫进行研究。同时,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研究要深入研究农村的现实条件,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定位,找出阻碍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的因素,并根据具体因素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3.2.4 体育精准扶贫法治化研究

现有体育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缺乏对体育精准扶贫法治化的研究。法治化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对体育精准扶贫法治化的研究,有助于实现体育精准扶贫从运动式治理向制度化、法治化治理转变。

在研究内容上,体育精准扶贫法治化研究要注重细化、深化,可以研究体育贫困者的权利与义务、政府干预体育精准扶贫的责任与限度等具体问题。在研究视角上,体育精准扶贫法治化研究应注重学科视角的综合,借鉴、吸收、运用多个相关学科的方法和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有效地探讨法治化贫困治理之道。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实然分析,注重从实然角度对治贫主体(尤其政府)实施法律的行动和过程进行动态分析。

3.2.5 体育精准扶贫主体研究

现有文献研究极少涉及对体育精准扶贫主体的研究。体育精准扶贫是多种不同类型的主体合力扶贫的过程,包括政府扶贫部门、扶贫企业、扶贫类社会组织、媒体等扶贫实践中的具体行动者。对体育精准扶贫主体的研究,能够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推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研究内容上,可以研究体育精准扶贫单个主体,可以研究多元主体的合作,还可以将不同主体行为及其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建议进行实证研究,就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3.2.6 体育精准扶贫成本研究

已有研究没有涉及体育精准扶贫的成本分析问题,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对体育精准扶贫进行成本分析。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指从事一项活动时所需要花费的货币支出;隐性成本指活动者所拥有的且被用于活动过程的生产要素的总值”[61]。对体育精准扶贫进行成本分析,有利于体育精准扶贫主体树立成本意识,争取做到最佳的扶贫成本效益比,有利于减少无效成本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研究内容上,可以对体育精准扶贫过程中产生的单个成本进行分析,也可以对某项具体的体育精准扶贫措施进行成本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建议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在进行定量研究时要谨慎,资料收集要严谨,以保障数据的精准性和可靠性。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建议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多学科知识基础上才能进行更好解析。

猜你喜欢

群体精准体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我们的“体育梦”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