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9-13张倩倩李邦忠赵益民董桂馥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1期
关键词:竞赛应用型融合

孙 娜,张倩倩,李邦忠,赵益民,董桂馥

(大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引言

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就要确定“培养什么人”,因而高校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为企业转型及提升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积极向应用型转型推进工作,这对于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有助于解决,对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长效机制,为满足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的要求。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高校通过出台服务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或文件,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针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强调学科竞赛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但纵观专业总体情况,各类竞赛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甚至在正常上课时间学生都去准备竞赛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理论学习的质量。为此,需要探索一个适应当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达到教学与竞赛两不误的功效。如何将学科竞赛和平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其融入学科竞赛中,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各高等学校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本专业结合近几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提出专创融合促进教学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科教融合,以科促教;专创融合,以赛促教”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此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策略

(一)构建“科教、赛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按支撑能力培养的知识结构三要素(即创新创业的素养与意识、专业知识和知识应用)建设创新创业“三层次”课程体系,并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百千万工程”为牵动,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搭建创新创业“四平台”实践体系:构建具有连大特色的“四轮驱动、双擎发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发展路径。

(二)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创新创业的素养与意识、专业知识和知识应用三层次的课程体系,其中学生不只参与到全校关于创新创业的素养与意识方面的课程学习中,还开设了“金相大赛、材料成型工艺创意竞赛”等比赛;并将专业课程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得以极大提高。同时,相关课程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需要,自主搭建实验平台,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科创融合的科育人长效机制

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建立“双擎发力”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内生动力。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引导、通过各类竞赛来拉动、孵化相应的大创项目,对学生采取学分考核和成果奖励的激励政策,该机制从2020级学生开始执行,打造高质量的教育模板。

(四)师资队伍建设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突出人才强校战略,以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为抓手,以定向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使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极大的突破。另外,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派一线教师到企业锻炼,而后带领学生参与生产现场组织和技术攻关。

二、实施过程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换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始终“以学生各性发展为中心”,提高学校的服务意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用人单位满意为质量标准,实施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到企业请教学经验和实际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制定、修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和内涵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及方向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于一些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将学生送到企业或聘请响应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实验指导,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2.科教融合,以科促教。以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将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应用到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提高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将本科生吸收到教师纵横向科研项目研究团队中,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作为我们的核心任务。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申报国家专利、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总结和表述能力,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个台阶。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分解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以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来指导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应用到学位课的课程教学中。在模具拆装等综合实践课程中引入生产实际“模具修复”课题,全方位的鼓励和激发学生自组学习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将一些实际课题转化为大学生的大创项目。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中,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

3.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线,以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革探索,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任务,以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最终目标,能够为国家输送一批能力强、素质高、专业素养高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赛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呈现进阶式发展,即大学一年级加强双创基础训练,通过“材料成型竞赛”课程向大一学生介绍辽宁省大学生材料成型创意大赛的具体题目解析、结构设计及仿真模拟,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大三将开设“数值模拟原理及应用”课程,通过竞赛材料成型创意大赛来搭建“材料成型竞赛”与“数值模拟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桥梁,从而实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实现的闭环培养;同时将“金相竞赛”纳入培养计划中,通过辽宁省大学生金相大赛和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培训。二年级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训练,并进行路演训练,把创新意识和能力贯穿大学生活。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将专业方向课程、技能实践课程融入创新课堂教学,锻炼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而大学四年级时又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自己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另外,选派一些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并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建、以赛促考与平时的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制定“赛教融合”的具体政策,通过开设不同门类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来监督政策执行情况。不同门类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要在不同学期开设。并将开设一些专业比赛方面的宣讲及分析、专业竞赛与实践应用中软件结合培训,总而然之,通过以上大学四年不间断地培养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4.加强学习过程管理。通过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监督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将平时成绩提高到不低于40%。同时将论文文献的查找、撰写小论文等科技相关的内容都融入平时考核中,以平时成绩最为牵动来督促学生养成会学习、能学习的习惯,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性管理,对全部环节都要进行监管和抽查,坚决采用“松进严出”的政策,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5.师资建设,专业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遵循以下三点:(1)抓好思想政治教师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综合素养。(2)实施“引进来、送出去”政策来加快本学专业教师团队建设。(3)加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建设,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科研是促进教学内容更新的重要途径,到国内的部分高校进行调研考察,参加全国的教学研讨会,为本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取得宝贵的经验。

三、实践成效

通过本成果显著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滋生的环境。

(一)专业工作室的人数剧增

2016年,本专业各年级学生中几乎没有工作室经历,个别学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去参加一些其他专业的工作室,混个参与奖辅助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2016年3月份,我们建立自己的专业工作室,从最初的5个人,到如今已经每年有70名学生以上。且本工作室至今已多次获校级优秀工作室荣誉称号,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0余项。

(二)各级各类竞赛硕果累累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竞赛,获得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其中项目“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热机驱动的管道机器人”在第十二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参加国家级现场展示;项目“基于添加第四组元制备的高强度高塑性Ni-Mn-In(Ga)基磁性形状记忆合金”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三等奖;项目“磁性记忆合金紧固件:用最安全的技术开创中国制造新起点”在第五届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2020年,学生完成论文发表8篇,授权的专利8项。完成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技项目2项。

结语

总之,充分利用时代背景这样一个契机,树立“科教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培养模式。实施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创新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探索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和备战大赛,增强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的改革,为学生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通过大赛也让行业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提高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教师通过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以及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纳入课堂、融入讲义教材,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参与教学与研究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搭建教与学的桥梁,形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途径。专业建设中,为适应产业技术和人才能力需求,开展了“科研促教学、教学反哺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他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竞赛应用型融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我看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