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022-09-10左菊艳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店子乡中心小学甘肃合水745412
◎左菊艳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店子乡中心小学,甘肃 合水 745412)
一、前 言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小学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味同嚼蜡的学科,其内容大多都是抽象的概念及公式,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而在我国教育大刀阔斧变革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持续优化自身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尝试创新教学模式,以此契合学生内心实际需求,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敢于放开手中的“权力”,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进而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具高效性.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
自主性是促进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特性,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在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能够正确认知自身学习的优势与劣势,所以自主性对培养学生善学、愿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曾经提出,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还是问题研究的探索者,能够在参与或者探索中构建个体认知结构,在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探索机遇中逐渐形成自主探索能力.
自主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心底深处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渴望,内心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为主动、积极的探索,使其始终拥有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并学会用自己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童的心灵深处都有强烈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让他们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与探索者.”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正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使其发自内心地想要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达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的.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学习目标不是很清晰,导致学习没有计划,这种杂乱无章的学习状态使得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很难进步.而部分教师无法从传统教学思想中跳脱出来,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之中,导致其严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该种情况的出现,会逐渐弱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闻一知十,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阻碍.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弱,容易在数学学习中对教师产生依赖,一旦遇到困难的或无法理解的问题,也不会及时进行总结及评价,这也是造成其数学成绩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自主学习引导
现阶段,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是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认为学生只要将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即可,对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不够重视.在进行新课讲授前,布置新课程预习已经成为常态化教学的一部分,但仍有教师忽视与学生的预习交流环节,不知道学生在预习中遇到哪些问题,是否自行在预习中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等,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而预习,使自主预习变得过于形式化.此外,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诸多教学任务,也不能将所有精力用来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效,导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三)缺乏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形式过于传统,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内心实际需求及个性发展规律有所忽视,不能灵活应用各种新型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学生们通过该种学习方式,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沟通及交流,取长补短,让自己的思维得到发散.久而久之,学生们相互影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此氛围中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但是,在现阶段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借助类似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利用小组学习时间肆意攀谈,或是嬉戏打闹,无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对其日后学习发展形成阻碍.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思想,契合学生内在需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较大影响,教师要想改变自身教学行为,需要先改变自身教学思想.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常常担心学生学不会、学不懂,仍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过度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以全方位掌控的授课方式指导学生听课与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模式下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信,无法对教师讲授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习惯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学习,面对从未见过的新问题不知如何予以正确解答,这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导向,契合学生内在需求,积极转变传统单向输出的教学思想.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10后”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生知识接触面更广,个性化差异更为显著.倘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故步自封,未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保持主动学习的意识,既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又要强化学科专业素养,还要不断审视自我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深入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巧妙式导学”,从不同角度了解“10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学习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精神,不断摸索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新方法,成功扮演好课堂引导者角色.高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解题方法,也不是强行让学生记忆各类数学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细化地理解所学知识点.教师要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调整,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尝试将课堂教学中的“权力”下放到学生手中.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引导,另一方面传授学生数学解题方法.如,在学生自主探索之前,教师要用数学语言、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知晓现有信息,明确题目中的具体要求,使其为自主探究活动做好准备工作,懂得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根据相关信息内容进行数学知识的分解与转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参与自主探究活动,敢于将自己的相关想法付诸实践,勇于与小组成员进行协商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精准把握自身教育角色,将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主导者、评判者转变成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传播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肯定和赞许学生的点滴进步,循序渐进地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使其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我,鞭策自我.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启发阶段,各种思维能力均需要不断提升和锻炼.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与学生内心实际及个性特点相结合,以此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于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性及严谨性要求较高,与其个性发展特征不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因此,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排斥,而是感到有趣,让其以饱满状态积极参与到每一堂教学活动之中,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须探究及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依照学生喜好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以此让学生感到数学的趣味.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实际需求及个性特点为切入点,贴近其生活,使学生对情境产生强烈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把抽象的问题带入情境中,使问题变得更直观化、生活化、普遍化,让学生能更深入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同时也使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点燃,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等辅助教学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利用好教学资源进行自主预习,总结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上将所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重难点一并解决,进而使教学成效及质量有所增进.
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把教学目标融入日常情境之中,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先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所了解,知道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联(1000克=1千克),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现实生活中使用盘秤称物体重量的技能,懂得比较轻的物品都是以克为单位的,重的物品可以用千克进行表示.为了让学生对盘秤的使用有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超级市场”主题教学活动,并将学生均衡地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各自准备想要售卖的商品.教师在活动中扮演消费者,对各小组提出不同的购物需求.如,教师:“我想买5个苹果,大概是多少千克?”“1个梨有多少克?”等.教师借助该种教学情境的构建讲解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的过程之中,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克与千克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来.由此可见,该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自身熟知的生活情景中体悟数学的内涵,更能增进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
(三)鼓励动手实践,增强学生信心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环节亲手实践,尝试用生活化的有效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使以往味同嚼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趣味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增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学习“量一量,比一比”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精准掌握,学会在数学知识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正式讲授新知前,可利用多种测量教具,如刻度尺、米尺、线绳等,导入所要提出的问题.教师问:“同学们,我们在测量自己的铅笔盒或铅笔时通常都用什么长度单位呀?如果我们遇到较远的距离,就像教室的长、同学们的身高或更长的物体时,我们又会用什么长度单位呢?”问题抛出后就会引发学生思考,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两名学生拿着刻度尺,一个量教室的宽度,另一个测量同桌的身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测量这两个长度时应当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将学生注意力全部拉回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开启新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在此时可将米尺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其对一米的长度有个大致了解.教师问:“同学们,在我们生活学习当中哪些东西长约一米?”这时便有学生回答:“我们的身高有一米多高,课桌有一米多长.”此时,教师在黑板中呈现一米长的直线,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对这条直线进行测量,引导其推断出一米有多少个厘米所组成,从而对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有所了解.通过该种教学形式,学生可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层理解,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良好培养.
(四)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学习不仅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当遇到不确定的数学问题时要有质疑精神,大胆探究,小心求证,让其学会通过自主学习来找寻问题的真相.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育人优势及价值,给予学生更为宽广的讨论交流空间,在多样化的思维触碰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还能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将课堂教学氛围推向新的高点,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趣.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整数”相关知识时,由于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精准掌握,并借助旧识转换的方式学习新知,因此教师可先行导入.教师:“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大家想不想出去活动一下呀?”学生回答:“想.”教师:“这种天气最适合放风筝,你们都放过风筝吗?”学生答:“放过.”教师接着说:“那么我们现在没有风筝,是不是需要买一个呀?”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张图片,图片中显示风筝的售价为4.5元,小明需要买5个风筝,共需要多少钱?当学生读完题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谈论与探究,计算出最终结果.当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可派出代表分享计算结果及所运用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可能会应用连加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则将其化成角算出结果后再换算成元.这时教师就应带领学生对多种计算方式进行比较,看看哪种方法更好.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小数化成整数以及应用转化的方法完成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 语
总而言之,结合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自主学习能力俨然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从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中跳脱出来,积极对自身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及创新,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填充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寻求学习数学的乐趣,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夯实未来生活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