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父母冲突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2-09-09宫火良

关键词:羞耻感攻击行为冲突

宫火良,万 婷

(河南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4)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普及。[1]1然而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过度使用网络很容易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407互联网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间接性、隐蔽性促使人们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发表言论[3]1501,有时甚至还易引起一些网络攻击行为。网络攻击行为(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某人通过网络对其他人或某一类群体做出一些针对、伤害他人的行为,且这一行为是受害者想极力避免的。[4]2研究者将网络攻击行为分为两种形式,即“工具性攻击行为”和“反应性攻击行为”[5]73。和传统的攻击一样,网络攻击同样会危机个体的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甚至网络攻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危害更大。Perren等人在对网络攻击的受害者抑郁水平测试时发现,相比传统攻击中的受害者得分而言,网络攻击的受害者抑郁得分更高。[6]564他们常伴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感受,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遭到破坏,更甚者会出现轻生的想法。[7]84不仅如此,网络中受到攻击的经历还易导致青少年线下攻击行为,受害者在遭受攻击的同时也逐渐习得并强化攻击行为,并将攻击他人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8]16大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的常用群体,也易出现网络攻击行为。[9]59研究表明,大约58%的大学生都有过网络攻击行为。[6]564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其重要的。

目前,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个人内部特质和外部环境因素上。[10]1592[11]123[12]1109外部因素中家庭环境是重中之重,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且长期关联互动的重要环境[13]124,对他们的心理和个人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重大的作用。[14]125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质量是青少年感情、行动和攻击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5]448[16]29家庭系统理论强调家庭关系会动态影响孩子在其他社会状况下的行为。[17]661父母冲突是指已婚或分居、离婚的父母之间的公开不友好的关系,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冲突,很容易危及到个人的情绪安全感。[18]1170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SLT)认为,直接学习及模仿他人构成了人们的行为模式。[18]1171暴力是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而去学习获得[19]133,子女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多,越容易习得攻击行为。[20]554

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行为的影响是一个热门研究话题。[21]1[22]1父母冲突能够极其显著的预测子女的攻击行为。[23]589如果父母冲突频繁发生,子女容易出现不合群、被其他人排斥的情况[16]29[17]661,甚至他们之后的行为中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24]45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

感知父母冲突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呈正相关,且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这一行为能起正向预测的作用。

家庭风险模型认为,父母冲突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内化问题上表现出更多的负性情绪。[25]3父母冲突的强度越大,孩子就越有可能出现消极情绪和适应不良行为,包括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攻击行为、人际问题和学业障碍等多方面问题。[26]1717父母冲突会影响青少年负性情绪的产生。羞耻感(Shame)作为一种负性情绪,是个体那些指向自我的难受和耻辱的经验。[27]1256羞耻的进化心理模型指出,暴力攻击是对羞耻感调节应对方法之一,是进化适应的一种表现方式[28]5。因此,由外部因素而引发攻击行为时,羞耻可能会在两者的联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9]897Elison等人的研究发现,当外界环境因素促使个体体验到羞耻时,他们大都会表现出一种逃避或攻击之类的行为方式,用以缓解自身不愉悦的感受,且几乎所有的暴力行为都可以用羞耻倾向来预测。[30]28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

羞耻感在感知父母冲突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过程起到中介作用。

一般攻击模型(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GAM)指出,个体的攻击行为会由他们的个人因素和所处环境通过其认知、情感等因素唤醒时所产生。[31]84有研究在GAM的理论支持下探讨了集体自尊与网络攻击之间的关系。结果指出,集体自尊作为重要的个人因素,对网络攻击具有抑制作用,并与互联网的一些特定情境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网络攻击行为。[31]85同理,本文在GAM的理论框架下把孤独感作为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的个人因素,把感知父母冲突作为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探讨两种变量对于网络攻击行为的交互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

孤独感在感知父母冲突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感知父母冲突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羞耻感起到的中介作用和孤独感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假设模型见图1。

图1 研究假设模型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法发放问卷,其对象为河南省某高校300名在校大学生,收取的有效问卷为276份(92%),其中男生为100名(36%),女生为176名(64%)。大一62人(22%),大二85人(31%),大三77人(28%),大四38 人(14%),研究生14人(5%)。

(二)工具

1.感知父母冲突量表

采用由Fincham和Grych[32]267共同编制、池丽萍等人[20]554改进的感知父母冲突量表。该量表采用4级方式计分,答题者得分越高则表示他们感觉到的自己父母冲突水平也越高。量表共40道题目,且该量表对大学生群体同样适用。[33]2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3。

2.网络攻击行为量表

采用赵锋和高文斌共同编制的青少年网络攻击量表,该量表将网络攻击细分为两类,分别是工具性和反应性[34]439,共31题,采用4级计分,用以评估青少年在网络上对他人暴力攻击行为的情况。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92。

3.羞耻感量表

采用学者钱铭怡与B.Andwres合编的羞耻感量表。[35]217量表采用4级计分,共29题。得分越高,则意味着答题者易羞耻水平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4。

4.孤独感量表

采用UCLA孤独量表对被试的孤独感水平进行评测[36]284,总共20题,采用4级计分,得分高低反应答题者的孤独感水平。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等。除此之外,还通过Process插件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检验变量的中介及调节效应是否成立,最后应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研究数据均是通过自陈问卷的调查方式所获取,所以在正式分析数据前先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的方法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现象。从结果可知:本研究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22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了21.91%的方差变异,小于临界值40%。故此,本研究并未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感知父母冲突、羞耻感、孤独感和网络攻击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各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感知父母冲突、孤独感和羞耻感与网络攻击都呈显著相关。反应性攻击与羞耻感呈正相关(P<0.05),与感知父母冲突呈显著正相关(P<0.01);工具性攻击与羞耻感、感知父母冲突呈正相关(P< 0.05)。

表1 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结果:感知父母冲突能正向预测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B = 0.22,t = 3.89,P< 0.01;感知父母冲突能正向预测羞耻感的水平,B= 0.30,t = 5.32,P< 0.01;羞耻感对网络攻击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 0.25,t = 4.50,P< 0.01。

(三)羞耻感在感知父母冲突和网络攻击之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使用SPSS里PROCESS插件的模型4,对羞耻感在感知父母冲突和网络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自变量为感知父母冲突,网络攻击行为作为因变量,中介变量为羞耻感,控制变量为性别和年级。结果(见表2和表3)表明,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的预测作用显著,B = 0.22,t = 3.89,P< 0.01,放入中介变量后,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的直接预测作用依然显著,B =0.16,t= 2.71,P< 0.01;感知父母冲突对羞耻感水平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B =0.57,t = 5.32,P< 0.01;羞耻感对网络攻击的预测作用也同样显著,B =0.11,t = 3.50,P< 0.01。

表2 羞耻感的中介模型检验

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以及羞耻感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中皆不包括0在内(见表3),其中直接效应(0.16)占总效应(0.22)的73%,中介效应(0.061)占总效应的28%。表示感知父母冲突既可以直接预测网络攻击行为,还能通过羞耻感作为中介预测网络攻击行为。

表3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表

(四)孤独感在感知父母冲突和网络攻击直接的调节效应分析

采用PROCESS中的模型5对数据进行检验(见表4),将孤独感引入方程之后,孤独感与感知父母冲突的交互项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攻击,t = 2.14,P<0.05,表明孤独感主要对模型的直接效应路径发挥调节作用。

表4 孤独感的调节效应检验

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简单斜率分析(图2),结果发现(表5),对于低孤独感(M-1SD)的大学生被试,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效果不显著,而对于高孤独感(M+1SD)的大学生被试,感知父母冲突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攻击行为,t = 2.14,P< 0.05。以上结果表明,随着个体孤独感的提高,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呈上升趋势,即随着孤独感水平的提升,感知父母冲突就更能够预测个体的网络攻击行为。

表5 孤独感的简单斜率分析

图2 孤独感对感知父母冲突与网络攻击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五)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探讨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使用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为感知父母冲突和网络攻击行为,羞耻感和孤独感分别为中介和调节变量,如图3所示。检验该模型的拟合度之后,发现各项的拟合指数符合研究设想,其中,χ2/df = 2.78,CFI = 0.97,TLI = 0.96,IFI = 0.97,GFI = 0.94,NFI = 0.95。

图3 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的影响机制

四、讨论

研究表明感知父母冲突与攻击行为相关,这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37]2有研究指出感知父母冲突不仅易诱发青少年各种内化问题行为[38]97,还会引起一些外化的问题行为模式,如欺凌或反社会行为。[39]168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们容易学习父母在发生矛盾时采用暴力解决问题这一行为方式,认为攻击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并在他们的人际社交中也表现出攻击性。[40]495感知父母冲突会影响个体在各个环境中的行为应对方式,对网络环境中,当发生网络冲突时孩子同样会学习父母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方式,以攻击他人的模式去解决矛盾。因此,感知父母冲突能直接正向预测网络中的攻击行为,即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多,在网络中攻击别人的可能性就越大,为此验证了假设H1。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羞耻感在感知父母冲突和网络攻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H2。个体感知到父母冲突越多,产生负性情绪也越多,从而诱发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和认知问题。[41]498当个体羞耻感水平较高时,还会引发出恼怒、狂躁等一系列具有敌意的负性情绪,进而产生各种攻击性的行为。[42]1293Elison也提出,愤怒可能有些是源于羞耻感,然后才会导致个体有较为激烈的攻击行为。[43]448本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大学生感知父母冲突越强,羞耻感越高,其网络攻击行为越多。

研究表明,孤独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攻击行为。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孤独感水平能调节感知父母冲突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高孤独感的水平会加重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正向影响,而低孤独感水平在此过程中并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按照一般攻击模型理论,可将一般攻击模型中的行为结果具体到网络攻击行为上,感知到的父母冲突可将其看作一般攻击模型中的情境因素[44]386,在此过程中,孤独感作为个人特质影响了这一机制的形成。个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模型指出,每个人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45]23,因此,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在面对觉察到的父母冲突时,他们应对方式也必然会有差异。以上与假设H3一致。已有研究显示,那些高孤独感的孩子,他们不仅易产生认知偏差,还常回避与外界交流,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问题,这更容易诱发网络攻击行为。[46]10在面临一些负性情境时高孤独感儿童极易将负性事件的事件归因为一些较为稳定的因素,他们有明显的归因偏差。[47]120曾有研究指出,那些有归因偏差的孩子通常会有更多的攻击行为,因为他们会试图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去得到他人的关注。[48]1164因此,高孤独感的个体在感知父母冲突和攻击行为之间能起到调节作用,高孤独感会加重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而那些孤独感水平较低的个体,较高孤独感水平的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状况更加的健康,以及认知偏差水平较低,因此在“感知父母冲突-网络攻击行为”这个路径中并不能产生影响。由于目前孤独感水平的相关研究较少,可在未来研究中继续探讨其具体影响机制。

本研究在大学生网络攻击频频发生的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还可以营造的更好的网络大环境。研究从原生家庭及个人特质角度出发,这启示家长要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榜样作用,那些处在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必须悉心关注,父母要格外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改善矛盾解决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且有意识的降低在孩子们面前发生矛盾冲突的频率,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安抚和教导,降低其羞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孤独感较强的孩子,必须对他们格外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心。学校可以开设网络文明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网络攻击行为及其严重的后果,强化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增置相关的心理课程,开展人格特质的认识、觉察、改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会更好的释放和宣泄情绪,教会他们有关冲突处理的技巧、方法,鼓励其正确地面对和解决冲突。推进家校合作,家长、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研究条件的局限性,本研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第一,研究不能很好的揭示因果关系,因为研究过程中是通过横断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数据,未来的研究可采取纵向研究去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二,样本采用的仅为一个省份的某所大学的大学生,未来研究可扩大调查的地域范围、平衡男女比例及专业范围以提高结论的代表性。第三,在感知父母冲突和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中除了羞耻感、孤独感,还存在其他一些中介或调节变量,未来研究还可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1)感知父母冲突、羞耻感、孤独感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2)羞耻感水平在感知父母冲突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孤独感在感知父母冲突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孤独感水平的个体会加剧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正向影响,而低独孤感水平的个体在感知父母冲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作用并不显著。

猜你喜欢

羞耻感攻击行为冲突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不敢有羞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