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联合TOT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09陈键蕊
陈键蕊
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常见儿科疾病,患儿多伴有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者可造成终身残疾,极大影响患儿身体功能,增加家庭负担[1]。因此,如何促进CP患儿各项功能康复是研究重点问题。对于CP患儿,临床注重改善其运动功能,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基于运动控制理论,依照患儿实际情况制定训练任务,协助患儿达到训练目标,最终取得改善运动功能的效果[2]。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常用物理疗法,在磁场效应的作用下,可提高有关组织兴奋性,促进脑内代谢,减轻机体功能障碍[3]。二者有效性均已被临床实践证实,但二者联用效果缺乏报道。基于此,本研究给予CP患儿rTMS、TOT联合干预,探讨其对患儿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等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2021年9月福州儿童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81例CP患儿。纳入标准:符合文献[4]《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中CP诊断标准,经脑电图、头部MRI等检查证实;依从性优良;生命体征平稳;有能力配合治疗;近期未接受过有关治疗。排除标准:伴有颅内感染、先天肢体功能障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伴有颅内压升高或内分泌代谢异常;合并癫痫;体内植入金属;临床资料缺失。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划分为单一组(n=39)和联合组(n=42)。单一组男女比例为23∶16;年龄 2.5~11.0岁,平均(6.23±1.61)岁;疾病分类:7例不随意运动型,28例痉挛型,4例共济失调型;体重 12.2~40.7 kg,平均(26.12±6.88)kg。联合组男女比例为27∶15;年龄3.0~11.5岁,平均(6.79±1.82)岁;疾病分类:6例不随意运动型,33例痉挛型,3例共济失调型;体重11.9~41.3 kg,平均(27.44±5.26)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调节神经功能、营养脑细胞等。
1.2.1 单一组 予以TOT干预,训练项目包括坐起、站起、行走、爬行、翻身、头部控制、坐位保持、坐位平衡、站位平衡等,康复师选择患儿适合的项目进行训练,观察患儿运动表现,找出异常之处,并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具体任务,如画画、喝水、投币、吃饭等,任务难度不宜过高,以患儿稍加努力能做到为宜,将任务作为导向引导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将患儿家属纳入训练过程,帮助患儿加强练习,30 min/次,2次/d,共3个月。
1.2.2 联合组 在单一组基础上予以rTMS干预,仪器选用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YDR CCY-Ⅰ型磁场刺激仪,刺激模式选择治疗模式,刺激部位为脑部皮质运动区,刺激频率设置为 5 Hz,刺激强度设置为 200~400 Gs,持续刺激时间为2 s,每次间隔10 s,共重复100次,患儿取坐位,若难以保持坐姿,由家属抱在怀中,交替刺激两侧皮质运动区。5次/周,20 min/次,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运动功能 使用GMFM评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运动功能,包括坐位能区(0~60分)、卧位与翻身能区(0~51分)、爬和跪能区(0~42分)、行走与跑跳能区(0~72分)、站立位能区(0~39分)5个项目,得分与运动功能成正比[5-6]。
1.3.2 语言功能 使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评价法(S-S法)评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语言功能,包括语言理解(0~100分)、表达功能(0~100分)2个项目,得分与语言功能成正比[7-8]。
1.3.3 临床疗效 根据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显效:GMFM评分提高>20%;有效:GMFM评分提高6%~20%;无效:GMFM评分提高<6%[9]。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坐位、卧位与翻身、爬和跪、行走与跑跳、站立位能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坐位、卧位与翻身、爬和跪、行走与跑跳、站立位能区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坐位、卧位与翻身、爬和跪、行走与跑跳、站立位能区评分均高于单一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分,(±s)]
表1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坐位能区 卧位与翻身能区 爬和跪能区 行走与跑跳能区 站立位能区治疗前 联合组(n=42) 28.31±2.45 34.50±3.08 19.35±1.73 22.48±2.23 18.98±2.31单一组(n=39) 29.04±2.78 35.38±3.46 20.02±2.05 23.27±2.68 19.76±2.76 t值 1.256 1.211 1.594 1.446 1.383 P值 0.213 0.230 0.115 0.152 0.171治疗3个月后 联合组(n=42) 36.69±3.82* 44.67±4.69* 27.37±3.24* 51.24±5.06* 30.88±4.26*单一组(n=39) 33.14±3.15* 38.22±3.91* 23.26±2.64* 43.18±2.73* 26.11±3.24*t值 4.543 6.695 6.230 8.824 5.639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语言理解与表达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语言理解与表达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语言理解与表达功能评分均高于单一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分,(±s)]
表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语言理解表达功能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n=42) 46.26±6.17 57.72±9.50* 35.79±4.03 46.62±5.13*单一组(n=39) 48.30±6.68 52.63±7.46* 36.81±4.56 41.01±4.86*t值 1.429 2.668 1.068 5.044 P值 0.157 0.009 0.289 <0.00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单一组(76.92%)(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CP的诱发因素众多,主要与早产、围产期脑部缺氧、缺血造成的脏器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相关[10]。康复锻炼是治疗CP重要手段,TOT是在特定任务环境中融入运动训练,制定适当目标,并分阶段调整训练难度,激发患儿训练动机,刺激肌肉收缩,同时给予患儿内外部反馈,达到改善运动控制的训练方式[11]。但临床实践指出,TOT具有耗精力、耗时、内容枯燥等不足,对于部分患儿来说总体疗效欠佳[12]。伴随医疗技术与仪器的不断成熟,物理疗法在CP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rTMS属神经刺激技术,借助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刺激深处脑部组织,改变神经细胞兴奋性,影响神经细胞代谢及其功能,从而影响脑功能区,应用于脑功能障碍疾病收益显著[13]。
王黎帆等[14]研究结果显示,采用rTMS治疗CP效果肯定,利于恢复患儿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社交功能。本研究中,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单一组(76.92%)(P<0.05),坐位、卧位与翻身、爬和跪、行走与跑跳、站立位能区评分均高于单一组(P<0.05),可见rTMS联合TOT治疗CP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改善。这是由于TOT将康复训练内容与日常生活中功能性动作结合,设置特异性任务,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网络活性,促进脑功能重塑,且能增加骨骼肌含量,改善肌力、运动协调性,减轻运动功能障碍,rTMS可防止健侧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减轻其对患侧大脑皮层的抑制,提升患侧大脑皮层兴奋度,从而平衡双侧大脑皮层兴奋度,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适应力、修复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二者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更好地改善患儿运动功能。颞叶、额叶是言语表达、听觉理解区,rTMS通过刺激颞叶与额叶皮质,能激活该区域有关功能[15-17]。故本研究显示,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语言理解与表达功能评分均高于单一组(P<0.05),提示rTMS联合TOT不仅能促进CP患儿运动功能发育,还能改善语言功能。
综上所述,rTMS联合TOT治疗CP患儿能改善运动与语言功能,临床效果突出,加之rTMS无创、无痛的特点,易于患儿接受,可在临床大力推广。但此次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即观察时间仅3个月、选取病例数较少、单中心研究,故有待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长时间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rTMS在CP患儿中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