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2-09-09苏清平黄炼红徐维葛舒颖陈可爱陈恩玉游娜李玲上官豪陈剑豪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经颅帕金森病阈值

苏清平 黄炼红 徐维 葛舒颖 陈可爱 陈恩玉 游娜 李玲 上官豪 陈剑豪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属多系统受累、进展较为缓慢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1-2]。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运动缓慢、姿势异常、肌肉较僵硬等症状[3]。现今治疗PD主要手段是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改善早期患者的运动症状,但刺激参数的差异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且对比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效果及安全性的相关报道较少[4-5]。因此,本研究将对比低频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PD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21年6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就诊的100例PD患者。(1)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6]PD诊断标准,诊断为原发性PD;②发病年龄大于18岁,小于80岁,右利手;③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第14项:“行走中僵住”项目得分≥1分,且冻结步态明显;④改良Hoehn-Yahr分级为Ⅱ、Ⅲ期;⑤无明显认知功能、视觉、听觉障碍,可配合治疗及量表评估。(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持续性静止性震颤;②严重骨关节功能障碍及心肺等器官功能衰竭而影响步行;③严重精神异常及认知障碍;④有rTMS治疗禁忌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8~75岁,平均(64.52±3.67)岁;病程2~10年,平均(5.96±1.07)年。研究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59~73岁,平均(65.07±3.58)岁;病程2~11年,平均(6.03±1.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得到福建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维持口服原治疗药物剂量,叮嘱患者每次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12 h暂停口服原治疗药物。使用丹麦Tonica公司生产的Magpro R30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对两组进行治疗。

对照组使用1 Hz低频刺激患者,磁场强度为90%静息阈值,每序列40次脉冲,间隔40 s/序列,40个序列/d,1次/d,5 d/周,持续治疗4周。研究组通过左前额叶后外侧(DLPFC)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频率为10 Hz,每天接受40个序列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刺激量为500个脉冲;2 s/次,刺激后休息20 s再进行下一次,强度为90%运动阈值(MT)。患者取舒适半卧位,放松全身,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头部的活动。1次/d,5 d/周,持续治疗4周。治疗过程中,由专业的康复医师全程监控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静息运动阈值和10 m折返运动用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使用帕金森病量表(UPDRSⅢ)、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及Epworth嗜睡量表(ESS)于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评定。UPDRSⅢ总分120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FSS总分为7分,大于4分为疲劳,分数越高疲劳越严重;ESS总分24分,大于6分为嗜睡,分数越高嗜睡危险性越高。(2)使用HAMA、HAMD评估两组情绪情况。焦虑评估>7分为焦虑状态,抑郁评估>7分为抑郁状态。(3)静息运动阈值和10 m折返运动用时。静息运动阈值:患者处于安静隔音环境中,刺激患者小指外展肌代表区,10次刺激中有5次能促使静息状态下小指外展肌产生波幅50 μV以下运动诱发电位的最小磁刺激强度。测量记录两组于治疗前后完成10 m折返运动所花费时间。(4)观察记录两组不良反应(轻微头痛、癫痫、异动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UPDRSⅢ、FSS及E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量表评分情况比较[分,(±s)]

表1 两组临床量表评分情况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UPDRSⅢ评分FSS评分E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 37.41±12.17 28.06±8.64* 3.45±0.81 2.55±0.73* 6.88±0.41 1.32±0.25*对照组(n=50) 37.56±12.03 32.85±10.27* 3.37±0.86 3.04±0.77* 6.90±0.44 1.69±0.34*t值 0.062 2.524 0.479 3.266 0.235 6.199 P值 0.951 0.013 0.633 0.002 0.815 0.000

2.2 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A、HAMD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HAMA评分HAMD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13.97±4.12 7.16±1.87*14.29±4.36 6.95±1.52*对照组(n=50)13.85±4.06 9.93±2.45*14.35±4.41 8.87±2.13*t值 0.147 6.355 0.068 5.188 P值 0.884 0.000 0.946 0.000

2.3 两组静息运动阈值和10 m折返运动用时比较

治疗前,两组静息运动阈值、10 m折返运动用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静息运动阈值降低,10 m折返运动用时均缩短,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静息运动阈值和10 m折返运动用时比较(±s)

表3 两组静息运动阈值和10 m折返运动用时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静息运动阈值(μV)10 m折返运动用时(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 49.75±9.05 43.26±6.43* 53.69±12.07 42.32±11.46*对照组(n=50) 50.03±9.11 46.21±7.36* 53.52±12.16 46.96±11.62*t值 0.154 2.134 0.070 2.010 P值 0.878 0.035 0.944 0.047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帕金森病的病理学特征为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及路易小体的形成,导致患者的纹状体中的多巴胺缺失,继而临床多表现为非运动症状及运动症状[7-8]。非运动症状一般认为包括抑郁、嗜睡、焦虑、便秘等,运动症状一般认为包括运动迟慢、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等[9]。目前,药物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段,可改善患者早期运动症状,可无法改变患者神经退行性过程,且非运动症状改善甚微[10]。有研究报道,重复性颅磁刺激可有效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病理状态及疾病,对抑郁症、肌张力障碍、震颤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1-12]。重复性颅磁刺激主要是通过脉冲磁场对脑组织产生作用,触发具有一定强度的电流,促使神经细胞去极化而且产生诱发电位,达到刺激患者大脑皮质神经元,并调控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的功能,最终起到改善患者症状的效果[13]。另外不同频率会对帕金森病产生不同的影响,低频重复性颅磁刺激会抑制局部皮质兴奋,降低新陈代谢及脑血流;高频重复性颅磁刺激会提高局部皮层兴奋性,提高新陈代谢及脑血流[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UPDRSⅢ、FSS及E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 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高频重复性颅磁刺激能缓解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疲劳感及嗜睡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归结于高频重复性颅磁刺激对患者的大脑皮层进行直接作用,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神经细胞,去极化作用得到体现,病情会促进内源性多巴胺的释放,侧纹状体得到有效的调节;另外多巴胺因子释放增多,会促使患者心情愉悦,积极性提高;最终缓解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疲劳感及嗜睡症状,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静息运动阈值降低、10 m折返运动用时均缩短,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高频重复性颅磁刺激能改善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及运动症状。与陈雪寒[15]相关研究结论高频重复性颅磁刺激能改善帕金森患者伴随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类似。由于低频重复性颅磁刺激会抑制大脑局部皮质的兴奋性,促使局部脑血流降低,减缓组织代谢;而高频重复性颅磁刺激能促使大脑局部皮质的兴奋性得到有效提高,起到刺激脑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提升局部脑血流,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最终达到改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效果。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分别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中较为安全。得益于低频及高频重复性颅磁刺激的电流较弱,对患者脑部伤害甚微,安全性较佳。

综上所述,将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分别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中,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更能缓解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及疲劳、嗜睡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及非运动症状和运动症状,安全性佳。

猜你喜欢

经颅帕金森病阈值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王晓燕教授治疗帕金森病思想经验总结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改进的软硬阈值法及其在地震数据降噪中的研究
土石坝坝体失稳破坏降水阈值的确定方法
基于小波变换阈值去噪算法的改进
经颅磁刺激问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