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观察
2022-09-09王倩
王倩
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越来越多人患有眼部疾病,其中翼状胬肉发病率最为显著,该病具有治疗后复发的特点,是最难治疗的眼部疾病之一,它在发病期间会随着病情的加剧覆盖角膜,影响视力,引起角膜发生变性,甚至不可逆转。现阶段对何种因素导致的此病出现尚不知晓,但诸多临床研究指出患者出现翼状胬肉多数与长期处于烈日、恶劣环境下等有关,促使角膜缘部重要组织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侵袭,造成组织损伤,使得结膜深层纤维化。治疗此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以往采取传统切除术,术后复发率较高,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影响日后生活质量[1-2]。对此,临床采取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至关重要的。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在北京丰台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采取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在北京丰台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各项检查确诊为翼状胬肉相关病症;(2)意识清晰,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3)入院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翼状胬肉覆盖整个瞳孔;(2)治疗前1个月内采取其他药物治疗;(3)合并其他眼部疾病;(4)入选资料不符合本院标准;(5)中途退出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6)和试验组(n=46)。常规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0~78岁,平均(61.97±12.12)岁。试验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39~75岁,平均(62.32±11.7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试验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
1.2.1 翼状胬肉切除术 术前20 min,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生产厂家:苏州工业园区天龙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062,规格:0.5%×2支/盒)对患者进行点眼,共3~4次,随后冲洗结膜囊,采取常规消毒、铺巾,将术眼彻底暴露,撑睑器撑开,便于主治医生操作;2%利多卡因(生产厂家: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1021071,规格:20 ml∶0.4 g)对翼状胬肉实施麻醉处理,在显微镜的协助下,分离翼状胬肉顶端,且在翼状胬肉两侧各作一个切口,同时于内部分离,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内直肌,避免意外;在半月皱襞前,将胬肉根部切断,采取电凝刀灼烧止血,随后角膜绷带镜将角膜覆盖,涂抹妥布霉素眼膏(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496,规格:3 g/支)[3-4]。
1.2.2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同常规组。角膜缘干细胞的制定与操作,该干细胞来自患者本身,多数选材位于上方的角膜缘和结膜,取材大小与巩膜裸露相仿,随后将移植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固定在巩膜表面,将上方球结膜牵制角膜缘,将缝合间断,随后采取角膜绷带镜将角膜覆盖,妥布霉素眼膏涂抹,实施包眼。
1.2.3 术后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每日换药并滴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术后第7天拆线,并继续滴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疗效分为有效(治疗后相关病症有所改善,视线范围有所恢复)、显效(治疗后相关病症显著改善,视线范围大幅度改善)和无效(治疗后无任何效果,甚至病情严重加剧),总有效=有效+显效。(3)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修复情况。采取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对两组术后 1、6、12个月角膜上皮修复情况进行对比。经检查后,角膜区域呈现透明或只有薄翳,染色后提示角膜创面无任何异常且完整为阴性;用无菌棉签蘸少量荧光素或其他方法触摸结膜,1~2 min后观察角膜损伤是否染色,角膜存在损伤等则显示黄绿色色素堆积在病损位置。评分标准:0分为无染色,存在染色分为轻、中及重3级,1分表示染色少于5点,3分表示存在丝状物,2分介于两者之间,分4个象限计分,满分为12分。(4)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眼部症状。两组术后1、6、12个月SchirmerⅠ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 up time,BUT)评价眼部症状。SchirmerⅠ试验时,把一张白纸对折5 mm,置于患者眼睑下缘三分之一处(穹隆部),检查5 min后纸张显示的泪液分泌长度,SⅠT<5 mm/5 min 提示干眼;5~10 mm/5 min 提示泪液分泌不足;>10~15 mm/5 min 为正常。BUT:在术眼穹隆部滴入1%荧光素钠溶液,随后嘱咐频繁向远处眺望,采取裂窄隙钴蓝光下观察泪膜,记录最后一次黑斑出现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裸眼视力比较
两组术前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裸眼视力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裸眼视力比较(±s)
表1 两组裸眼视力比较(±s)
组别 术前 术后试验组(n=46) 0.62±0.04 0.89±0.08常规组(n=46) 0.64±0.07 0.71±0.11 t值 1.683 8.976 P值 0.096 0.000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常规组的80.43%(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1、6、12个月FL分数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比较[分,(±s)]
表3 两组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比较[分,(±s)]
组别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试验组(n=46) 1.84±0.54 1.75±0.64 1.56±0.49常规组(n=46) 2.62±0.85 2.32±0.79 2.16±0.79 t值 5.253 3.802 4.378 P值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SⅠT、BUT比较
两组术后1个月SⅠT、B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个月SⅠT、BUT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SIT、BUT比较(±s)
表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SIT、BUT比较(±s)
组别 SⅠT(mm/5 min)BUT(s)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试验组(n=46) 9.59±0.58 12.49±0.96 13.98±0.53 9.03±0.48 12.59±0.42 14.01±0.39常规组(n=46) 9.56±0.63 10.59±0.69 11.10±0.45 9.05±0.39 10.38±0.53 11.39±0.28 t值 0.238 10.900 28.094 0.219 22.165 37.012 P 值 0.813 0.000 0.000 0.827 0.000 0.000
3 讨论
迄今为止,引起翼状胬肉机制尚不明确,但相关研究指出其与环境、遗传、免疫等有关。(1)环境因素。患者长期工作于室外、炎热、灰尘较多等环境中,极易出现此病。(2)遗传因素。这一因素为引起该病的必然性因素。通常这种遗传是指显性遗传,即眼睛对外界所出现的不利因素做出激烈的反应,而这类患者患上翼状胬肉概率远远高于正常人。(3)免疫因素。有研究发现翼状胬肉中存在着浆细胞、淋巴细胞等,而这些细胞会引起介导免疫及5型超敏反应[5-6]。(4)疾病因素。经过诸多的临床研究发现,该病来自于部分慢性炎症及部分增生性疾病。对此,早期检出翼状胬肉应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避免造成不良的后果。(5)泪腺异常或病毒感染。若患者出现泪腺异常,造成泪液分泌功能下降,造成眼睛干涩,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翼状胬肉。此外,患者被乳头瘤病毒感染后,同样也会增加患病率。往期临床翼状胬肉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抗代谢药物、激素、非自体类固醇类药物等,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实施药物治疗无法在短时间内促使患者病情好转,需要长时间服用,但患者易产生耐药性,造成治疗效果不理想,同时还打击患者治疗积极性。所以,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本院将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应用于翼状胬肉患者治疗中。
翼状胬肉是结膜异常增生性疾病,在临床上通常认为此病的出现与紫外线有关。若早期不采取及时的治疗,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覆盖更广泛的角膜,影响美观,引起患者不适感,轻则影响患者视力,眼球转动受限等,重则会促使患者角膜变性导致失明。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用于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其中角膜缘干细胞是用于病变部位变性组织的一种手术方式,促进患者视功能恢复正常,但是这种方式需要从角膜缘结构处获取[7-8]。角膜缘干细胞可以短暂性地予以细胞扩充,在外界影响下,其可实施分化、增生来弥补角膜上皮细胞缺失部位,改善角膜破损状态,且对人体无任何伤害,尤其对翼状胬肉患者应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裸眼视力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常规组的80.43%(P<0.05)。可知采取这两种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视野,促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翼状胬肉的出现和角膜缘干细胞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9-10]。对此,降低外界不利因素对角膜的刺激是预防和改善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个月SⅠT、B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个月SⅠT、BUT均高于常规组(P<0.05)。可知采取联合术式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治疗成功率,分析原因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对病灶区域的细胞起到恢复效果,确保该区域的细胞环境相对稳定,使患者病情早日恢复,能早日出院。此外,经SⅠT、BUT检查后,角膜修复后细胞成熟、泪膜功能逐渐趋于稳定,表明角膜修复状态良好,同时说明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且被众多患者接受与青睐[11-12]。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视力得到很好的恢复,角膜修复完好损伤,SⅠT及BUT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