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的铝合金激光摆动焊工艺参数优化
2022-09-09米高阳王春明
梁 超,张 熊,米高阳,王春明
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0 前言
铝合金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缺陷,其中最为常见和致命的缺陷就是气孔[1],会严重降低焊缝的抗拉强度[2]。激光摆动焊是通过光束的摆动作用促进熔池流动,能够有效保障匙孔稳定性,抑制气孔缺陷,提升焊缝质量[3]。但其焊缝质量通常受激光摆动模式、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摆动频率、摆动幅度和保护气等多种因素影响[4]。探究焊接工艺参数与焊缝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且在确保焊接性能的同时提升焊接效率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焊接领域的预测[5-6]。S.Shanavas等人[5]以5052铝合金的搅拌摩擦焊为研究对象,建立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焊缝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模型预测误差小于5%。遗传算法是一种寻找全局最优值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7-8]。B.Choudhury等人[7]采用 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Inconel 825进行了钨极氩弧焊试验,并使用遗传算法优化焊缝的形貌特征。上述研究部分侧重于预测和优化焊缝的形貌特征,部分侧重于通过调节某种或某几种工艺参数来降低焊缝的气孔率,而很少有学者进行激光摆动焊工艺参数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本文以6 mm厚5083铝合金的激光摆动焊接为研究对象,以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摆动幅度和摆动频率为工艺参数,以焊缝的气孔率为焊接性能参数,进行激光摆动焊正交试验,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工艺参数和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遗传算法对焊缝性能和焊接效率进行多目标优化,将遗传算法优化的工艺参数与正交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对比,以验证遗传算法的准确性。
1 试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选取6 mm厚5083铝合金进行激光摆动焊平板堆焊试验,试验系统如图1a所示。铝合金试板尺寸为150 mm×100 mm×6 mm,其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试验采用IPG连续激光器,最大输出功率为30 kW,配备激光摆动焊接头。采用的摆动模式为无穷大型,如图1b所示。焊接前,首先使用钢丝刷去除铝合金试板表面氧化皮,随后使用乙醇去除表面油污。焊接时,将试板用夹具固定压紧,激光朝焊接方向偏角为7.5°。焊接过程全程使用高纯氩气保护,氩气流量25 L/min。
图1 试验系统及摆动焊激光光斑轨迹Fig.1 Test system and laser spot trajectory of swing welding
表1 5083铝合金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5083-aluminum alloy(wt.%)
本文将激光摆动焊接工艺中的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摆动幅度和摆动频率作为焊接工艺参数,为探究其对焊缝气孔率的影响,需要进行焊接工艺参数多因素试验,但如果进行全因子试验设计,试验次数会显著增加。因此在保证试验结果可靠性、有效性的前提下,开展了五因素三水平试验,共计18组焊接工艺正交试验,工艺参数水平如表2所示。表中各参数水平采用试错法确定,在该范围内任何焊接工艺参数组合的熔深均大于2 mm。
表2 焊接工艺参数及其水平Table 2 Welding parameters and their levels
2 试验结果
焊接试验完成后,按图2所示的方法取焊缝中心纵截面试样,观察焊缝气孔形貌和分布规律。取80 mm等长度焊接试样沿焊缝纵向采用线切割偏向一侧切开,用水磨砂纸预磨至焊缝中心,进行抛光、腐蚀,用扫描仪取照,得到试样如图3所示,并对照片进行后处理。图3中曲线为焊缝的熔合线,熔合线上方区域即为焊缝,圆圈则为焊缝中的气孔。计算焊缝的气孔率为:
图2 焊接试样取样示意Fig.2 Sampling method of porosity
图3 试样6和试样16的纵断面Fig.3 Longitudinal sections of the weld of sample 6 and sample 16
式中p为气孔率;S焊缝为焊缝面积;S气孔为焊缝中总气孔面积。
18组试验的焊接工艺参数和气孔率如表3所示。对表3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分析各个焊接工艺参数(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摆动幅度和摆动频率)对焊缝气孔率的影响程度,其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为m水平下第j列因素对应的所有试验值的平均值,通过对比的大小可以得出最优水平;Rj为第j列因素的极差,Rj越大,则第j列因素对试验值影响越大,根据Rj的大小,可以判断出各工艺参数对性能参数影响的主次顺序。
表3 试验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表4 正交试验分析Table 4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由表4可知,若不考虑各个工艺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摆动幅度对焊缝气孔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离焦量、摆动频率和焊接速度,激光功率对焊缝气孔率的影响最小。在非摆动激光焊接中,离焦量对铝合金焊缝气孔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焊接速度和激光功率[9],与本文结论相符。为使焊缝的气孔率最小,选择激光功率4 kW,焊接速度2.5 m/min,离焦量0 mm,摆动幅度3 mm,摆动频率150 Hz。
3 激光摆动焊接工艺模型的建立
3.1 BP神经网络模型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是一种误差逆向传播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因此无需事前揭示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误差的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网络的均方误差最小[10]。此外,BP神经网络泛化能力较好。因此,本文使用BP神经网络来预测焊缝的气孔率。
建立预测焊缝气孔率的BP神经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该模型由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模型输入层的节点为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摆动频率和摆动幅度,输出层的节点为焊缝的气孔率。一般来说,80%的数据用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其余20%的数据用于模型回归测试。因此,随机选择14组试验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其余4组试验用于回归测试。
图4 预测焊缝气孔率的BP神经网络模型Fig.4 BP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porosity estimation
3.2 模型训练效果
当神经网络没有激活函数时,最终输出结果也为线性,无法对数据进行非线性预测,因此需要在神经网络模型中添加激活函数。本文使用Sigmoid函数作为隐含层的激活函数,使用Linear函数作为输出层的激活函数,选择学习速率为0.001,最大迭代次数为1 000。
采用四种不同的学习算法作为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即BR算法(Bayesian Regularization)、GDM 算法(Gradient Descent with Momentum)、BFGS算法(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和LM算法(Levenberg-Marquardt)来训练神经网络。对于三层BP神经网络,已总结较多关于隐含层节点数的经验公式[11],如式(2)所示,隐含层节点取值范围为5~15。
式中 m为隐含层节点数;n为输入层节点数;l为输出层节点数α为1~10之间的常数。
均方误差反映了测试数据的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偏差,定义如式(3)所示。均方误差越接近0,模型的拟合能力越好。
式中 i为测试数据的编号;n为测试数据集的总数;yi为测试数据的真实值;y^i为测试数据的预测值。
依次对学习算法和隐含层节点数进行训练,记录不同学习算法和隐含层节点下测试样本的均方误差。每次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时,由于网络的权值和阈值都是随机产生的,所以模型训练结果都可能不同。因此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多次训练,测量1 000次建模的均方误差。
不同学习算法和隐含层节点数的均方误差如表5、图5所示。可以看出,对于BFGS和LM算法,训练样本的均方误差随着隐含层的节点数增加而减小,对于GDM算法,训练样本的均方误差随着隐含层的节点数的增加而增大。当学习算法为BR算法,隐含层节点数为10时,训练样本的均方误差最小为0.784,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效果最好。故选择BR算法,隐含层节点个数为10。
图5 不同学习算法和隐含层节点数的均方误差Fig.5 MSE values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lgorithms and nodes of the hidden layer
表5 不同学习算法和隐含层节点数的均方误差Table 5 MSE values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lgorithms and nodes of the hidden layer
采用BR算法的BP神经网络在整个数据集上预测性能优良,如图6所示,预测值都接近真实值,表明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预测能力。
图6 BP神经网络对气孔率的预测Fig.6 Plot for a results of the BPNN model
4 工艺参数优化
4.1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来获得全局最优解[12]。不同于传统优化方法,遗传算法简单易用,因此广泛应用于焊接工艺的优化[6]。
4.2 统一目标评价函数
为了兼顾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采用加权系数法构造统一目标评价函数:
式中 fitness为统一评价函数;objTS为气孔率(焊接性能)的目标函数,objWS为焊接速度(焊接效率)的目标函数;ωTS和ωWS分别代表气孔率和焊接速度的权重值,文中ωTS设置为0.8,ωWS设置为0.2。
将统一评价函数作为适应度函数,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就可以得到统一评价函数的全局最优解,其流程如图7所示。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参数如表6所示,种群数量设置为15,最大迭代次数设置为100,交叉率设置为0.6,变异率设置为0.2。工艺参数的约束范围为:激光功率4~5 kW,焊接速度2.5~3.1 m/min,离焦量-2~0 mm,摆动频率1~3 mm,摆动幅度50~250 Hz。
表6 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参数Table 6 BPNN and GA parameters
图7 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组合模型流程Fig.7 Logical flow chart of integrated BPNN-GA Model
4.3 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迭代过程中种群适合度函数的最佳值和平均值如图8所示。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适应度函数的最佳值和平均值逐渐下降,在60代,适应度函数的平均值和最优值趋于一致,种群趋于稳定。
图8 种群各代适应度函数的最佳值和平均值Fig.8 Best and average values of fitness function in each generation
综上,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得到的焊接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4 kW,焊接速度3.06 m/min、离焦量-0.3 mm、摆动频率228 Hz、摆动幅度2.7 mm。此时,BP神经网络预测的气孔率为0.01%,而适应度函数为0.033 7。该工艺参数兼顾了焊接性能和焊接效率,因此被视为最优焊接参数。
4.4 优化前后焊缝力学性能对比
本文选择遗传算法优化的工艺参数得到的焊缝为试样1,选择正交优化的工艺参数得到的焊缝为试样2,选择2.1节中的第16组试验得到的焊缝(试验中气孔率最高的试样,即最差试样)作为试样3。优化前后试样对比如图11所示,试样1、试样2、试样3拉伸强度分别为323.86 MPa、314.36 MPa和280.68 MPa。其中试样3的拉伸强度最低,这是因为其气孔率高达4.49%,大量气孔使得焊缝有效受力面积减小[13],同时引发应力集中,更容易产生裂纹,故抗拉强度较低。试样1与试样3相比,由于焊缝的气孔率大幅降低,拉伸强度提高了15.4%,且试样1相比试样2拉伸强度提高了3.02%。试样1、试样2、试样3屈服强度分别为182.02 MPa、183.59 MPa和182.92 MPa,优化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无穷大型的激光摆动焊对焊缝的屈服强度无明显影响。
虽然遗传算法相比正交优化对焊缝的拉伸强度只提高了3.02%,但正交优化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只能从已有工艺参数中选择,无法预测未知工艺参数的试验。此外,遗传算法得到的优化焊接速度为3.06 m/min,远高于方差分析得到的优化焊接速度2.5 m/min,焊接效率提升了18.3%。可见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组合模型可在保证焊接性能的同时提高焊接效率。
5 结论
采用五因素三水平正交法设计铝合金激光摆动焊工艺试验,以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摆动频率和摆动幅度为焊接工艺参数,以气孔率为焊缝性能参数,通过使用不同的学习算法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的最优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描述工艺参数和气孔率之间的关系;将所得模型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可以得到最优工艺参数;最终进行应力-应变试验验证优化结果。通过实验分析、建模和优化,得出以下结论:
图9 优化前后试样对比Fig.9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1)如果不考虑五个工艺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焊缝气孔率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摆动幅度>离焦量>摆动频率>焊接速度>激光功率。
(2)与其他三种学习算法相比,使用BR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均方误差最小为0.784,预测性能最好。
(3)正交优化和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组合模型优化都可以得到气孔率低、拉伸强度高的焊缝。但正交试验优化所得焊接速度为2.5 m/min,组合模型所得焊接速度为3.06 m/min,焊接效率提高了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