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勤练、常赛”视角下小学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
2022-09-09吴建军
文/吴建军
一直以来,在各种常态课、公开课甚至是优质课中,教师选定的教学内容常出现重复性,教学内容局限于单一技术的教学,致使知识点和动作技术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某一动作技术却对动作技能的应用知之甚少,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手足无措,“赛”得杂乱无章。“教会、勤练、常赛”课程新理念的提出,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旨在改变以往“繁、浅、偏、断”现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体化和结构化的设计和编排,“勤练、常赛”才能得以生态地持续发展。
一、“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应用
“教会、勤练、常赛”的实践应用、精准理解和内涵把握至关重要。于素梅教授认为:“教会”需要了解状态,把握过程,体现的是能用;“勤练”指向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增强体能;“常赛”目的是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会”是“勤练、常赛”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课内外的“勤练”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体能,最终学生在“常赛”的情境中能够学以致用动作技能。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关联发展。
篮球是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涵盖运球、传接球、跑、跳、投等多种身体运动形式以及团队技战术应用。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篮球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要求教师基于“知、能、行、健”视角,围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教会”,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学练和整体运用;通过课内、课外的“勤练、常赛”,塑造良好的品行和健康体魄,逐渐内化成意识和能力,在“常赛”中获得身心健康与技能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篮球教学内容现状问题分析
当前,篮球教学存在“繁、浅、偏、断”现象。虽然很多专家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理论层面研究,但基于一体化背景的篮球教学体系缺少实践参考。要消除“繁、浅、偏、断”现象,开展“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模式,首先要厘清教学内容问题根源。
(一)宏观层面:教学计划缺乏统整性
在倡导“教会、勤练、常赛”的背景下,多种动作技术的结构化“教会”是开展“勤练、常赛”的前提。虽然教材中规定了各水平的篮球教学内容,但更多的是单一动作技术教学,存在“浅、断”现象,缺乏对各个年龄教学内容的统整性安排,未涉及动作技术之间的衔接教学以及篮球基础知识的结构安排。学校体育教研组对篮球项目统整意识不足,缺少篮球水平计划安排,各成员在开展篮球教学时往往单兵作战,根据教师用书依样“画葫芦”,教什么、教到何程度随意而行。学生单一动作娴熟,却对其功能和使用知之甚少,开展比赛庞杂无序。如在各级篮球监测中,虽然学生的篮球行进间运球技能和体能成绩优异,但在各种比赛中,一堆人围着篮球“打橄榄球”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何为走步、停球后如何处理球一脸茫然,追其根源在于“知、能、行、健”体系缺乏统整性,使其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运球冲到底”“抱着球跑”等现象层见叠出。
(二)中观层面:单元之间缺乏衔接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了18课时及以上的大单元教学,它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载体。教材中研究更多的是单一动作技术的单元教学,缺乏多种动作技术的衔接教学。在各种公开课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少课时的单元计划,单元课时更多的是课程目标过程化与知识点梳理和技能学习,课标与教材知识点联系,知识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指向知识点的落实,缺乏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课时之间独立存在或关联不多。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篮球教学应围绕多种知识点或动作技术的学习落实和训练巩固,形成系统而连贯的学,全面掌握篮球运动知识与技能,在“常赛”之中能灵活运用。如行进间直线运球教学单元,教师不能局限于几个课时的行进间直线运球,应将篮球竞赛规则、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传接球和运球后接双手胸前投篮等综合性学练内容衔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缺失,学生往往不清楚运球的作用是什么,何时换手运球,何为走步,如何恰如其时地将球传给同伴或投篮等,“教”得不衔接,“赛”得无章法也就不可回避。
(三)微观层面:教学内容缺乏结构性
篮球是由多项动作技术组成的,需要多种技术的组合学练和运用,才能在“赛”的环节中应用自如。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意识淡薄,围绕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教学比比皆是,单一知识精学透彻之后,缺乏整体上进行延伸学习和应用。20分钟的结构化技能学练往往看到的是单一动作技术的多种练习,缺乏动作的关联性和递进性练习,致使组合动作的结构化缺失“练”或针对性不足,在“赛”的情境中应对不足。如一节六年级单手肩上投篮课上,教师围绕“蹬地、伸臂、手腕前屈、拨指”教学重点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学、练”,学生动作也能在定点投篮中完成动作技术的应用,但在“赛”的环节中,学生在运球后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走步现象严重。教师如能在单手肩上投篮后,融入运球2~3步后接跳步投篮的组合练习,除了能巩固投篮的动作稳定性外,还能与运球的动作技能进行关联,内化为“赛”的意识和能力。
三、基于“勤练、常赛”的篮球“教会”内容的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合理设计结构化内容体系,实现系统化培养。
(一)“面”的梳理:科学统筹规划,开展结构设计
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模式,应从“知、能、行、健”视角对“篮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等维度进行体系构建与实施,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思想,将课程目标化为每一个水平、学期、单元以及每堂课的学习目标,使篮球教学内容呈现整体化构建,制定全校篮球水平计划,并以此为统领,确定相应的篮球学期计划、单元整体计划,开展课时教学,形成具有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才能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校篮球教学计划的安排需从整体进行考量,根据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学情开展顶层设计,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得。学校应以“常赛”为指向性,按照“知、能、行、健”结构化的方式将篮球运动划分为多个模块和单元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学生对各模块和单元进行递进式学习,全方位地思考和练习篮球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多种技术的组合学练和整体运用中内化为相关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基于比赛能力开展基础知识与竞赛规则、球性练习、运球、传接球、投篮、组合练习、移动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等综合性教学(表1)。在水平一注重组合练习的比赛,植入“二对二”的简化规则比赛;在水平二融入“三对三”“四对四”的比赛;在水平三开展“四对四”半场比赛和“五对五”的班级、年级、校园篮球周比赛,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常赛”,依托层层落实的方式,由课堂的“学、练、赛”向课外的“勤练、常赛”模式递进,使学生的运动习惯逐渐养成。
表1 篮球全校水平计划
(二)“点”的借鉴:单元整体递进,注重技能衔接
大单元教学是贯彻《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基于“教会、勤练、常赛”新模式,在开展单元教学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某一动作技术的小单元教学,应从学校水平计划的系统角度确认主题,把握教材特点,做好学情分析,确定单元、课时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厘清该主题关联的知识点和动作技术,开展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设计、课时活动设计、评价以及作业设计等(图1),从单元整体角度的“教会”和“勤练”,以达到“常赛”中的学以致用。
图1 大单元教学架构思路
如五年级篮球“体前变向换手”单元教学,“教会”不能局限于“变向换手”教学内容,还应将篮球违例规则的渗透,熟悉球性、行进间直线运球、曲线运球等关联动作融入每节课的热身部分,提高学生的多元认知,每一节课都要进行与动作技术相关的比赛和专项体能练习,提高动作的应用能力。此外,单元后半段还得加入运球急停后的跳步持球传球或投篮等动作,使教学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知识和动作技术之间呈现层次化和关联化发展,为“常赛”打下基础。
(三)“例”的借鉴:依托“学练赛评”,实施精准教学
季浏教授认为: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是指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特征。《〈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体育课的时间小学一节40分钟,每节课应该包括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的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教会、勤练、常赛”的载体。“教会”主要是每一节课的“学”,使学生要先建立正确的动作知识和技术,建立动作表象。通过每一节课20分钟左右的结构化知识的反复“学、练”,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并在一定形式的综合性“赛”中逐步体验一项完整的运动,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如篮球肩上投篮第二课时教学,在第一次课重点掌握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基本姿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设置学习目标(表2),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内容,感受旧知、学习新知的结构化学练。
表2 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四)“效”的反思:建立评价体系,助力活动体系
“评”是检验学生技能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教会”的参考标准之一。体育课应该围绕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定性和定量评价标准,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达成情况开展易于操作的“自评、互评和师评”,学生根据动作标准自查和纠错,促进学生的课堂技能掌握。在单手肩上投篮这一课中,教师围绕“蹬地、伸臂、屈腕”教学重点和“上下肢协调配合”的教学难点以及多种动作的“学、练、赛”作为评价指标,学生以及2个组长(表中带“*”)根据教学挂图开展简要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巡视观察,开展师评。以此,以评促“学”,“学”得更准确,“练”得更有针对性,“赛”得更有章法(表3)。
表3 单手肩上投篮评价表
此外,期末评价是课外“勤练、常赛”开展分层练习、提高锻炼效果的保障。在期末测试中,评价内容涵盖了各水平教师参考用书指定的教学内容、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并在三至六年级加入基础知识的理论测试,全方位地检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建立档案,将其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分组的参考佐证,为课外体育活动高质量开展保驾护航。如,课后延时服务是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笔者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在每周二、三、四开展三个水平的篮球课后延时服务,确定每周二为水平一学生,每周三为水平二学生,每周四为水平三学生课后延时对象,每个水平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班、提高班和篮球运动队,在发展学校篮球精英教育的同时发展群众体育。由于篮球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得学生的分班不再盲目,课后延时服务也能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提升活动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模式,应从宏观系统编排、中观整体推进和微观结构教学,将“学、练、赛、评”一体化贯穿到每一节课中,使学生“知、能、行、健”全方位地内化和发展,其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综合素养得到系统提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