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时标概念及城市时标体系

2022-09-08朱振林郝星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时标纪念日哈尔滨

朱振林,郝星宇

(1.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远的未来,我国必然走向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方向,因此,一个城市亟需构建有个性、有特色的文化内容,以使其在当下及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有意识地建构时标体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从符号哲学观点来看,时标(纪念日)作为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留住”时间的措施或办法,使我们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真正地存在于时空当中,是一个历史的存在。

一、从时空胶囊到时标

自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以来,时空一体化观念日益为世人所接受,应用到社会和文化领域就产生了时空胶囊概念。所谓时空胶囊,就是在社会领域人为界定的一定范围内都遵循一套法则、习俗而行事所形成的特定的时空,即社会上的、文化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时空一体化。前此,人们大多重视物理三维空间里的国家、城市、乡村、建筑等,而忽视时间维度。最明显的表现是,普遍重视地标性建筑,而无时标概念,更别说有意识地建构时标体系,并系统地开展符合其特色的纪念性活动了。我们所有时标性日子,大都停留在历史文献和博物馆纪念馆里,仅为学术界考证、讨论和发表文章所用,而且很零散,不成体系。因此,也就没有深入到人们心中,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且没有形成集体记忆,进而就少有挖掘其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正如卡西尔所言,“仅仅收集我们以往经验的零碎材料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真正地回忆亦即重新组合它们,必须把它们加以组织和综合,并将它们汇总到思想的一个焦点之中。只有这种类型的回忆才能给我们以能充分表现人类特性的记忆形态,……”[1](P75)

那么,何为“时标”?这一概念受地标和商标的概念启发而建构,是指在历史上这个时间或时段发生了重要的、标志性的,改变地方(城市)或改变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事件,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而周期性举行的固定的纪念活动。当提及这些日子或活动(如国庆阅兵)时,就会联想到这个历史事件,进而联想到这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国家、城市等,典型的如:“10.1”和中国、“7.14”和法国、“7.4”和美国,再如“3.1”是人类首次运用科学手段战胜鼠疫,而防疫指挥中心在哈尔滨,因此提到“3.1”就联想到哈尔滨,等等。

因此可以说,时标建构也关乎城市的未来和走向,通过纪念日的体系化、时标化构建,对人们的视觉、听觉、思维等形成集团性的冲击,在其心中及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使其上升为信仰、绝对命令一样的存在:时标体系“与其说是一种单纯的期望,不如说已变成了人类生活的一个绝对命令。并且这个绝对命令远远超出了人的直接实践需要的范围——在它的最高形式中它超出了人的经验生活的范围。这是人的符号化的未来,它对应于并且严格地类似于人的符号化的过去”。最终使时标体系成为联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工具和通路。

二、时标与纪念日概念的不同点及分类

(一)时标与纪念日

纪念日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伟人、先贤、先烈等特定的时日以及人类赋予某个时日的特殊意涵,前者如“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3.18”(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爆发的纪念日)、“12.26”(毛泽东主席诞辰纪念日)、“10.25”(抗美援朝纪念日);后者如“10.4”(世界动物日)、“12.3”(中国宪法日)等,通常在这些日子会开展相关活动以示纪念。另外,生活中有些特殊的日子也应该被记住,比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由此看来,纪念日的范围比较宽泛。

与纪念日稍有不同,时标概念包含于纪念日概念之中,是指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或能够代表国家、城市的特殊的纪念日。时标更像一个附有历史意义和文化象征的时间容器,需要人们用诸多仪式化表征去填充,如民众身体的国家化和集体化的庆典行动、歌舞和祭祀活动、祝福语和口号、商业行为与现代性的规训等。而有些纪念日就没有或很少有这些性质,如:“12.1”世界艾滋病日、“6.6”全国爱眼日、“11.9”消防日等,更具有公益性,而缺乏历史性;再如:普通人的生日等,就更没有历史价值了。所以,时标首先基于历史事件,并且是在国际和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事件,能在世界史和中国史上被记录的历史事件;其次是对国家、城市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如国庆日、城市设治日等。然而,时标概念也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使之“走出”日历簿,把历史事件具象化再现,并举行纪念性活动,这就衍生出很多的特性,下文对此将做专门论述。

(二)时标的分类及时标体系

时标是按照历史事件影响力所及的时空范围而设立的,分为:世界时标、国家时标、地方时标。如: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国际性纪念日,相关国家都会举行纪念活动,是世界性时标;10月1日是中国国庆日,在中国时空范围内有效,是国家级时标。地方时标的作用是把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城市(地方),形成城市时标。每座城市都应当有专属纪念日即时标,如:与城市“自然”成长相关的建城日、设治日等,与特殊断代历史相关的国家主权、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保卫战、解放日等,与生态事件相关的重大疫情、洪水、地震相关的日子。每当提及这些日子时,就会联想到这个城市及其过往,如:提到“5·4”就会联想到北京和青岛,提到“9.6”(防洪纪念日)就会想到哈尔滨。本文偏重于地方时标,尤其是城市时标(下文详述)。

所谓城市时标体系,顾名思义,就是由若干个且在一年当中相对平均分布(可遇而不可求)的时标——必须是在历史上、世界上拿得出手、上的了台面的——达到一定数量时所构成的体系。如:哈尔滨的时标分布就比较均匀(见表1),9个时标分布于9个月份内。这样的地方时标体系可以使在一年之中始终保持着人们对哈尔滨的关注度。当然,这还需要通过对各个时标举办有层次、有品味、有特色的纪念活动,才能把世界人民的注意力都聚焦过来,使哈尔滨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城市乃至文化概念。如果一座城市的时标太少或分布不均匀,就不能成为体系,也就无法构建城市时标体系。

表1 哈尔滨市时标体系分布月份一览表

另外,时标的具体日期还必须没有争议,且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认可,即有共识性。如果一个纪念日没有得到大众的共同认可,特别是在学界有纷争,就无法进行典仪性活动。如:哈尔滨城史纪元问题,①就有“金源说”“铁路说”“设治说”“魏晋说”“1864年说”“开埠说”,等等。这种莫衷一是的关于“哈尔滨城史纪元”问题的纷争无疑会给接下来的典仪性纪念活动带来困难,进而影响下游的一系列商业、文旅产业等的开展。

三、时标体系的基本特征

时标必须根于历史事件,且必然以物化、客观化的具象形式展现出来,由此也就产生了时标及其体系的一系列特征。

(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一方时空中总有一些需要被记住的日子,究其实是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和象征。如:哈尔滨设治日,对哈尔滨这个城市来说具有别样的意义,就像生日对人类个体非常重要一样;1115年1月28日金朝定都于上京城(今哈尔滨阿城区),标志着哈尔滨城史纪元开端(本文采信“金源说”)。时标就是对这样的时间的截取,如同在河流中筑坝,让特定的日子因大众的关注而升华,尤其是地方时标,如:“一一·九”运动在当时的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被淡忘(其他时标同样面临着被淡忘),因此,发起“一一·九”运动(也包括其他时标)纪念活动,是把“11·9”这个日子“截取”,以突出其在时间长河中与众不同的地位。因此,每个时标都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结合点,运用时标把历史与现实串联到一起,通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戏剧等形式情景再现历史,让人们体验特殊历史时段发生的事件,使其牢记和缅怀过去的经典时刻或伤痛时刻,能更加理性地面对并规划未来。正如W·施特恩所言:“这些观念似乎并不全是对过去某些事件的回忆,而是对未来的期望——即使仅仅是指向一个直接当下的未来。在这里我们从一开始就遇见了一个一般的发展法则:意识所抓住的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关联,不如说是对未来的关联。”②“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2](P73)所以,时标及时标体系,通过纪念、回忆过去,是为了瞻望未来,从而使人的本性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来。

(二)革命性和仪式性相结合

中国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城市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都经历过战争,所以红色和革命是所有城市的底色。以哈尔滨为例,有国人首次纪念“五一节”纪念日、哈尔滨保卫战纪念日、“一一·九”运动纪念日、哈尔滨解放日、中东铁路主权完全收复纪念日等红色革命纪念日,可以将其与反抗沙俄殖民统治、东北抗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联系起来,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另外,一个城市要想有持续的关注度和热度,聚焦全国乃至世界的注意力,就必须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讲好地方(城市)故事,并将其时标体系物化、客观化,使之成为地标性建筑,如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哈尔滨解放日纪念雕塑、国人首次纪念“五一节”纪念雕塑一样。或者新建或重建哈尔滨城史纪元纪念塔(雕塑)、防疫纪念塔(碑)、哈尔滨保卫战纪念碑、“一一·九”运动纪念雕塑、哈尔滨设治日纪念塔、中东铁路主权完全收复纪念碑等,通过系列建筑产生集群效应,使公众更好地铭记历史,同时,使它们成为旅游打卡地,形成时标和地标的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那些特殊的日子以物化的、具象的形式永远被记住。再或者通过哈尔滨市九个时标形成的体系力争使公众注意力聚焦哈尔滨,通过典礼仪式,展现时标所蕴含的信仰意义和文化内涵,使社会公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场景中追忆过去,在周期性举办的仪式活动中形成共同的群体意识,强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追忆并代代相传。在仪式展演活动的支撑下,时标及体系的象征意义得以展现,并通过社会成员的社会记忆超越时空地传承下去。

(三)识记性与唤起性相结合

时标体系具有强化公众对某一地方(城市)的识记作用。时标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历史事件的记忆,而历史事件必然发生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当提及某一历史事件时,特别是在时标当日,就会联想到其地点(城市)。当时标相对均匀的分布于每个月份中,就会在公众记忆中形成对这一地点(城市)相对牢固的印象,就像网纲一样,通过关键的时间节点(时标)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使这个地点(城市)始终在公众的视野里,为公众所记住。当时标及其体系以立法形式出现时,就会成为一种制度时间,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并深入到社会成员的思想中。以各个时标为时间节点周期性(通常是一年)地宣扬某些特定人物、事件的精神内涵,能够强化过去的历史记忆在族群个体心目中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日益成为主导,也即“现代性”不断发育,使民众日益“向钱看”而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来时的路、忘记了初心。各个时标则恰好可以从平淡平面的生活中唤起公众对尘封于历史深处的过往事件的关注,在庄重庄严或欢快热烈的活动中体验别样的人生,感受先贤、先辈乃至先烈的筚路蓝缕艰苦卓绝旅程,以及辉煌和荣耀,在重温经典中感受到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肩上背负的历史重责。如:4月28日是哈尔滨解放日,不能只建个纪念碑或纪念雕塑,而应通过周期性的庆祝活动(如每年市内搞个小庆祝,每十年全国大庆祝等)使哈尔滨解放日更加神圣化;又如:9月6日是哈尔滨防洪纪念日,可以与1932年洪水、1998年抗洪进行比较性地集体“纪念”,以唤醒公众对治水历史的记忆。以此类推,通过纪念活动,争取一提到“2.6”“11.9”“1.28”“3.1”“5.14”“9.6”“12.31”……民众就能联想到哈尔滨。

(四)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

时标体系也要传播公益性内容,如:在抗疫纪念日、抗洪纪念日等提醒公众防灾减灾,关注生命安全;又如:在哈尔滨保卫战纪念日、“11.9”运动纪念日、哈尔滨解放日、中东铁路主权完全收复纪念日等,强调国防安全、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提倡公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和青少年勇于担当精神,同时宣扬与邻为善、和平共处等普世价值观。此外,还应注意时标的商业潜力,通过其所纪念事件的特性举办相应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如:文艺(拍摄影视剧等)、文创、会展以及基本建设等,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和文旅价值,使之成为提振哈尔滨经济的助推器;同时成为宣传哈尔滨,扩大影响力的有力抓手,并且可以通过时标体系在公众头脑中形成另一个维度的哈尔滨,巩固其英雄城、红色城、奋斗城的形象。

总之,时标及时标体系以年为周期周而复始,像一张循环往复的网把城市、国家网罗起来,形成不间断的记忆,使民众建立起习惯性联想,使历法中的某个日期和国家、城市建立起纠缠关系,如量子一样。时标体系还像时间轴上一串串耀眼的光标,每到这些时点就针对相应的历史事件举行系列活动,久而久之使这些时点在人们脑海中重建、固化成一系列文化符号,从而强化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发生地的联系。“符号的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1](P71)正是重组、重建、重构,使时标体系每一次出场都有惊艳之处,从而强化人们的记忆。这对于一个地方(城市)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力、知名度的提升大有裨益,进而影响到其文化建设,增强了其软实力。

注释:

①参见:高龙彬的《城与城市:哈尔滨城史纪元问题探究》、段光达的《关于哈尔滨城史纪元的几个问题》、于文生和刘骞的《试析哈尔滨城史纪元能否提前800年》。

②转引自: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73页。

猜你喜欢

时标纪念日哈尔滨
纪念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纪念日为什么是10月25日?
实数集到时标上的概念推广的若干原则
烈士纪念日为何选在9月30日?
二阶非线性中立型时标动态方程趋向于零的非振动解的存在性
时标上具非正中立项的二阶动力方程的动力学性质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时标上一类时滞中立型动力方程的非振动解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