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部曲”,奏响文言文教学的优美旋律

2022-09-08广西南宁市滨湖小学长虹校区530000安玲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五部曲课后练习文言文

广西南宁市滨湖小学长虹校区(530000)安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代书面语言,它们语言凝练,论述精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难读懂不好教”,如何打破这种固有认识?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文言文教学变得简单轻松、扎实有效呢?

一、“读”领风骚,读出韵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品味文言文独特韵味的首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读的要求和形式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实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读得有味三个层次的目标。

(一)依据教材的特点,扎实落实读的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拿起教材能清楚地知道教什么,也知道怎么教。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对“读”的要求,开展相关语文要素的训练。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样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在跟读中,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初次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并且是有效的。除了全班跟读,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个别跟读的形式,关注个体的学习差异。跟读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取小老师领读、小组带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次反复朗读中扫除文言文难读的障碍,达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的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可以看到,随着学习的深入,相较于上册,这时对读的要求有所提升,即能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要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教学时,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采用画停顿符号“/”的方式,帮助学生读好停顿、读出节奏。但是笔者认为,要敢于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习惯,尝试读出自己的停顿和节奏,哪怕并不合乎“标准答案”。在听到多种不一样的停顿方式中,学生会思考、辨析哪一种停顿比较恰当、合适。当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方法时,教师就要发挥示范作用,让他们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正确的停顿,这样既进行了朗读训练,又进行了听的练习。

(二)搭建支架,大胆创新读的形式

统编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课后练习,大都提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需要教师搭建朗读支架,创新朗读形式,不仅让学生读通、读顺,还要读出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1.根据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变换朗读形式,帮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自己理解。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一文时,教师重点关注人物说话的内容,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师读叙述部分和提示语,学生读人物所说的话。为了帮助学生读懂人物所说的话的意思,教师可先用语言描述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再让学生读人物的语言。这样朗读就会更加生动,学生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尝试吟诵,在长短轻重的音律变化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温儒敏教授认为,中小学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应该少一些朗读,多一些吟诵。吟诵是依字行腔,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偏重的是情通古人,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含义。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吟诵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专业人士的吟诵视频,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尝试模仿。吟诵,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美。

二、“述”文有法,习得能力

(一)借助注释法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最常用的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的方法。教材的课后练习几乎都提示学生采用借助注释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讲讲课文所写的故事。文言文的语言多是由单音节词构成,与现代文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具体语境,把课文中的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同时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些看似是双音节词,其实不是,而是和现代汉语有区别的词。例如,“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一词,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

(二)字理分析法

字理分析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汉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恰如其分地把字理引入文言文教学中,会相得益彰,更加凸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囊萤夜读》一课,“囊”字是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看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由它的甲骨文和金文字体不难看出,“囊”字就像一个扎住袋口的口袋,它的本义就是“口袋”的意思。这样,不仅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讲述故事法

小学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只需要读懂大意即可。统编语文教材有14篇文言文,其中12篇为故事类,通俗易懂。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采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但是,要讲清楚故事,甚至创造性地讲故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文言文并没有那么难,甚至是很有趣的。

(四)想象画面法

文言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为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本所表达的意思,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例如,对《司马光》一文中的“群儿戏于庭”一句,教师可抓住“戏”字做文章:“请大家结合自己玩游戏的经历,想一想这些孩子在庭院里玩游戏的情境,他们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在语言描述中,一个字就活化成一幅画,活化成一个场景。这样的想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对这些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总结时进行强调,要求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三、“品”悟精神,传承文化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从文化自觉到课程重建——小学文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文中指出:“文言乃是儿童精神的底色。”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教与学,为学生的精神打好底色?除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文言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会让学生倍感兴趣。在教学中,感受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精神品质,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精于观察、善于思考,不取道旁李的王戎;遇事沉着冷静、想办法解救跌入瓮中孩童的司马光;家中贫穷,却能克服困难、刻苦读书的车胤;聪慧机智且彬彬有礼的杨氏子;大胆质疑、勇于辩斗,论述有理有据的两小儿;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孔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令学生印象深刻。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通过咬文嚼字,抓住文言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特点或精神品质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充分地感受人物形象。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一文时,笔者先用学习单(下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具体教学。

《杨氏之子》课堂学习任务单

【初识人物】

《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选自________全文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写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初步了解到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深知人物】

小组合作学习,依据下列表格进行交流讨论,深入地了解杨氏之子这个人物。

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惠找到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摘抄下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

【拓展延伸】

读一读《世说新语·言语》,了解古代更多善于言谈应对的人。

首先,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找到文中能够表现杨氏子“聪惠”的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其次,教师采用对比的方式,把“孔雀非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未闻”二字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感受到这个词语既写出了杨氏子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可见杨氏子思维敏捷、应答得体。其三,教师再追问:“这个句子中,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惠?”这样,学生再进行细致的品析,关注“应声”这个词语,体会到杨氏子作答干脆利落、反应敏捷。经过这样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学生怎能不喜欢这样一个和他们年龄相仿,却又如此出类拔萃的杨氏子呢?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通过观察学习完成的。观察学习就是对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的观察,个人产生新的反应或者对现有的反应进行纠正的过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有7篇以儿童为对象,反映儿童的生活。这些儿童的优秀品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思”言之道,文言兼得

优秀的文言文作品语言精练,富有形象美、理性美。教学时,教师应以文本的内容为依托,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依据课后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课后练习第3题:“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联系上文,找出王戎判断这棵李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原因,并结合李树生长的地方“道边”,想象大路边人来人往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二)挖掘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思维训练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小儿辩日》一文,两个小儿的观点不同,论据也各不一样。教学时,教师这样问学生:“你支持谁的观点呢?关于太阳的大小,你的观点又如何呢?依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内容。第二、第三个问题则是拓展延伸,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语文学习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所见以及依据。

五、拓展阅读,增强语感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应该是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的。只有由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习的内涵,才能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才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阅读,“以一带一”“以一带多”,使课堂教学更丰厚,学生学习更扎实。在教学的最后,补充与所学文言文的主题、题材或人物相似的其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学以致用,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一课,课后练习第3题要求学生阅读“阅读链接”《南辕北辙》的故事,然后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犯了什么错。坐车人和坐在树桩旁等着兔子再次撞上树桩的人是一样的,他们的行为都出现了错误。在拓展阅读中,学生深入思考,在辨析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司马光》一文后,教师补充了《孔融让梨》这篇文言文,同时向学生推荐《黄香温席》等几篇反映儿童优秀品质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了解了历史上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人是如何为人处世的,学习他们良好的精神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推荐阅读。课堂上,在学生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冷静后,教师补充《宋史·司马光传》一文,让学生对司马光这个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的补充阅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落实了本单元人文主题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囊萤夜读》后,教师补充同样是写古人刻苦读书的《凿壁偷光》一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需要刻苦努力,才会学有所成。学了《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后,王戎精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教师补充一篇《王戎观虎》,让学生对人物的特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把课外相关的文言文引入课堂,是对课内所学内容的恰当补充,意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言文阅读材料,增强语感,拓展文言文学习的深度和厚度。

文言文如一首传唱千古的经典旋律,教师就是一名演奏者,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传承中创新,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理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五部曲课后练习文言文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会背与会默写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五部曲
小学英语微课设计五部曲
让教育叙事成为钻石的“五部曲”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