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8年广东雷电灾害中人员伤亡特点分析
2022-09-08唐玫瑰蒲利荣陆德辉
唐玫瑰,蒲利荣,陆德辉,杨 弢
清远市气象局,广东清远 511510
雷电灾害是指雷击或雷电电磁脉冲入侵和影响而造成人员伤亡或物体受损,其局部或全部性能丢失,出现不良的社会及经济后果的事件[1]。很多学者针对雷灾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马明等[2]研究了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伤数、财产损失情况的特征,指出我国每年每100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击,比重高于美国、英国。刘雪涛等[3]统计分析了2001—2017年云南气象局所收集的雷灾资料,分析了雷灾伤亡人员的时空分布和各种影响雷击事故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统计研究特定区域雷电灾害发生的空间和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伤亡人员的环境、性别、年龄等特征的基础上,因地适宜地制订防御和预警方案,对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到低纬度暖湿气流和中高纬天气系统的交替影响,因此广东省天气特别复杂,雷电出现频繁、分布广、强度大、突发性强、时间长、致灾严重等特点[4]。据相关统计,广东省年均雷暴日为66.7 d,年均发生地闪约320百万次,平均雷电流为25.29 kA,雷电密度为16.25次/(km2·年)。2008—2018年,雷电灾害共造成广东省185人死亡,176人受伤,平均每年约17人死亡,16人受伤。每年在广东省每100万人中死于雷击就有0.57人、在雷灾中受伤的有1.66人。广东省雷灾伤亡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而粤东地区相对较少[5]。广东省雷灾伤亡主要集中在3—9月,5—8月则为高值期,占全年的75%以上。雷灾的人员伤亡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曲线,从13:00开始曲线急速爬升,14:00~18:00达到峰值,峰顶为16:00占29.54%,23:00~次日06:00为谷底值。农村雷灾死亡人数占全省雷灾死亡人数的82%,受伤则占全省雷灾受伤人数66.47%,其他雷灾发生在城市或水域。在雷灾伤亡人员年龄分布中,最多的年龄段为40~69岁,而伤亡人数中男性占71.35%[6-7]。因此,农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防雷减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雷灾资料来自2008—2018年广东省雷电灾害实例资料。在每个雷灾实例中都记录了雷灾发生的时间、地点、财物损失情况、死伤人员情况、受损部门行业、死伤人员性别和职业等。广东省人口相关数据来自广东省统计局官网上发布的2008—2018年的《广东省统计年鉴》。
2 统计与分析
2.1 雷灾人员伤亡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2008—2018年广东省各市雷电灾害人员伤亡的详细统计表,对全省21个市级的雷电灾害情况进行了排名,得出结果:从造成的雷灾死亡人数来看,广州排在第1位,死亡人员为28人;韶关、湛江并列第2位,死亡人员各为24人;佛山位于第3位,死亡人数共有14人;其余依次为江门、茂名、肇庆、云浮、揭阳、河源、梅州、惠州、清远。其他地区死亡人数较少。从人员受伤情况来看,湛江排第1位,受伤人员达到31人;广州排在第2位,受伤人员有22人;惠州、江门并列第3位,受伤人员各有20 人;受伤人数为0的是阳江、潮州。而受伤人数相对较少的有珠海、汕头、中山、清远、揭阳和东莞,为1~4人。出现这样的分布情况与各区域地闪强度、人口基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分析2008—2018年人口权重死亡率和死伤总数可知,人口基数小的区域排名上升,韶关和云浮排到前2位,广州和深圳由于人口基数大,分别位于第6、第15位。从2008—2018年面积权重死亡率分析,发现与人口权重有相同之处的是区域面积较小的排名得到显著提升。
2.2 雷灾人员伤亡的时间分布特征
图1为广东省2008—2018年雷电伤亡的年际变化图,得出广东省雷电伤亡人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比较明显的是人员受伤人数。2008—2018年,平均每年雷灾死亡人数约17人,受伤人数起伏相对较大,特别是2009年、2013年雷灾受伤人员分别达到了31和30人。雷电死亡人员从2008年开始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2018年死亡人数最少。
图1 广东省2008—2018年雷电伤亡的年际变化
图2a为广东省2008—2018年雷灾伤亡人数的月际变化。广东省雷灾伤亡集中出现在3—9月,全年的受伤变化幅度较大。从雷灾死亡人数的月际变化来看,3月和4月相对较少,5月迅速上升并出现峰值,占全年的24.3%,随后呈梯度减少趋势。10月以后基本为0。在雷灾人员伤亡的日变化图(图2b)中,呈明显的单峰型,从13:00开始急速上升,峰值出现在16:00。谷底值在23:00至次日06:00,其伤亡人数低于3.37%,雷灾伤亡人数比例为21.9%。
图2 广东省雷灾伤亡人数的月际变化(a)和日变化(b)
2.3 人员伤亡的雷灾环境分析
雷灾事故的出现和周边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当遭受雷击伤亡时所处的情境和环境可以分为:农田、树下、空旷地、建筑物内、山区、建筑物附近、鱼塘、沙滩。从2008—2018年广东省雷灾人员伤亡的数量来看,34.5%发生在田间地头并位于首位,21%为建筑物内位于第二,其次是空旷地、鱼塘/沙滩、建筑物附近、树下、山区。主要原因:广东农村山地耕地众多,农民以田地耕种、坡地山林放牧为主,在户外时间较长,处于空旷偏远位置,当雷击突然来临时,找不到合适的躲避场所或者未能及时躲避、采取错误的躲避方式,都易遭遇雷电袭击。
2.4 伤亡人员的年龄和性别分析
广东雷灾伤亡人员大多集中在农村,2008—2018年广东农村雷灾人员死亡占全省雷灾死亡人数的82%,占全省雷灾受伤人数占66.47%,其余雷灾发生在城市或水域。广东省雷灾死亡人数与农村死亡人数的线性回归系数R2为0.9197,可见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
关于雷灾伤亡人员的年龄和性别情况,除了刘雪涛等[3]对2001—2017年云南雷电灾害中人员伤亡特征中有相关的研究外,类似的研究很少。在广东省雷灾伤亡资料中,总共收集了202宗较为详细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雷灾伤亡在9~69岁这个年龄段占97.2%,其中40~49岁这个年龄段最多,为36.8%。从2008—2018年广东省雷灾死亡人数的性别比例分析得出:男性占71.35%,女性占28.64%。这个统计结果与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这与男性的职业、家庭职责等因素有关。
2.5 讨论
2.5.1 空间特征的相关分析 从致灾因子地闪密度空间分布来看,地闪密度低值区和雷暴活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粤东与粤北地区,在空间分布特征上两者总体上相似,将地闪密度分布与雷灾伤亡率的空间分布对比,地闪密度高值区与雷灾受伤率高值区及雷灾死亡率高值区并不对应。广东省平均人口密度高值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地区城市,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深圳。人口密度较小的是粤北,如韶关、河源和清远等城市。但从雷灾伤亡的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域主要位于广东北部、西北及南部。其中,粤北的韶关是雷灾死亡率最高的城市,南部的江门则是雷灾受伤率最高的城市。面积权重雷灾伤亡率与平均人口密度对比是不一致的。面积权重的雷灾死亡率的高值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其空间分布与平均人口密度大致相似。但就总体空间分布特征而言,雷灾中伤亡率与平均人口密度、地闪密度存在差异,它是由人口密度、闪电活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5.2 时间特征的相关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广东省百万人口雷灾伤亡率与伤亡人数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呈每年减少的趋势。2008—2018年广东省百万人口雷灾伤亡率平均每年为3.4人,百万人口雷灾伤亡率最大的是5.4人,出现在2009年;最小值是0.6人,出现在2018年。2008—2018年广东省总人口增长了20% 。而农村常住人口比例则呈减少趋势,2003—2017年农村常住人口比例总体下降了48.2%。可见,广东省百万人口雷灾伤亡率和农村人口比例的年际变化相似,雷灾伤亡人数与农村人口比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为0.84。
广东省闪电月分布特征明显,并且呈现单峰特性,主要分布在4—9月,其中5—8月是闪电高发月份,占80%以上。每年的闪电频次从4月上升到9月,然后逐渐减少。闪电时空分布特征也较明显,活动规律性较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午后至晚上,多发时段为13:00~20:00。对比雷灾伤亡的时间分布特征得出,广东省雷灾伤亡与闪电时间特征分布具有相似性。
3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防雷防护的对策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在广东省雷电灾害事件中,农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雷电灾害防御薄弱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雷电灾害防御中政府的主导作用。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适应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方面的制度,不断完善防雷检测机构,强化防雷服务职能,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源上消除雷灾带来的安全隐患,做好雷电灾害防范和雷电灾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