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软装双创班为例
2022-09-08罗技科
毛 唯 罗技科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在不断扩展,尤其是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更是不断提高。2018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 号),文件中指出: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创新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动力源泉,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形式,创新和创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双创”能力培养体系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目前不少学者从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探讨“双创”能力的培养,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模式的选择、实施效果的评价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1-6]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上述研究都是基于普通高校背景,基于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等职业院校相关的研究不多。在当前“双创”能力培养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战略布局和培养目标来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加强学生“双创”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以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软装双创班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式,以期为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双创”能力培养的内涵与意义
“双创”指的是创新和创业。“双创”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还要面向社会,针对那些准备创业、开始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7]。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意识是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业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延伸和提升,两者兼具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责任能力。
“双创”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研究分析本专业面向对应的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并将其进行任务化、项目化,补充调整到课程体系中,形成相对应的能力模块和能力点。在调整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点,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当前“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下,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与变革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第一,当前我国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发展也需要职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迎合社会需求。第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高校如果能够针对大学生进行完善的创业教育,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第三,“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面贯彻还能够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设,更好地完成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8]
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推进“创意校园”建设,积极倡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教学科技创新,并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在此背景下,创业学院联合二级学院开办了软装双创班,进行全新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
(一)培养目标
软装双创班是一个由22 人组成的创新班级,实行“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软装设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软装双创班以企业实践项目为载体,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定制培养,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软装设计项目体验、软装设计案例分享和实战训练,培养学生整体家居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业潜能,拓展软装设计视野,提升软装设计能力,为学生成为高级软装设计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模式
软装双创班搭建六位一体的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即实践操作、自主学习、双师教学、指导帮扶、文化引领、全真实践六位一体,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创新创业意识、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双创型”人才。
1. 实践操作
通过模拟客户群等实践教学案例,使学生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双创班的课程按照企业标准设计,实行“理论+实践”的全新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能够快速了解市场需求。组织学生,对模拟客户群进行方案设计,以达到良好效果。具体见表1。
表1 软装双创班课程体系设计
续表
2. 自主学习
通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多问多做多实践,利用在校时间将从业后所要接触的大部分知识体系整合完整,鼓励学生给自己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规划学习计划,做到学有所得。
3. 双师教学
双创班拥有一支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指导培训。师资队伍遵循企业导师高校化,高校教师企业化的原则,教学计划由企业导师、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重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学有所用。
4. 指导帮扶
教师、学生、校友、投资人、企业合伙人等一起搭建平台,对学生进行多途径指导帮扶。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既能在学习中实践,又能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场地,更快地了解软装市场的发展动态,为今后更好地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5. 文化引领
当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能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更具有主动性。同时,再结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双创”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研究水平,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创新创业积累了丰富经验。
6. 全真实践
学生通过平台注册公司,以企业为载体,培养更高更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由双创班班长组建公司,其他学生参与公司的真实运营,学习岗位应具备的技能,积累所需工作经验,真实打造公司组织结构,体验社会工作环境,做到分工协作机制。
三、“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策略
(一)确立“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
“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个是“双创”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再学习的习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业能力;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实践拓展能力;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竞争力。第二个是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以软装类人才为例,学生应具有基本的软装设计能力,大学毕业时应具有助理室内软装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具备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制度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应进行相应的转变,实现内外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提高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立足于现有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资金投入等各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教学制度的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撑。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能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其次要立足于长远目光进行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发挥长远的成效。
(三)改革“双创”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兴趣爱好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开展“双创”教育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发展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坚持分阶段、分重点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体系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度依赖课本内容,应引入一些行业前端技术与前沿知识,同时授课中还应兼顾一些行业环境现状和企业岗位技能情况。这样,学生不仅能对整个行业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开拓他们的视野与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素养。
“双创”能力是学生自学自励、主动有为的根本能力。新时代,高端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课程教学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加强。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商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