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火龙果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控技术
2022-09-08宋晓兵朱晓峰崔一平林群谭伟斌彭埃天
宋晓兵 朱晓峰 崔一平 林群 谭伟斌 彭埃天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640;2.佛山市驻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广东肇庆 526114)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Britt)又称红龙果、仙蜜果、玉龙果等,属仙人掌科(Cactaceae)量天尺属(Hylocereus undatus)和蛇鞭柱属(Seleniereus)的热带亚热带栽培水果[1-2]。火龙果果实富含维生素、水溶性膳食纤维及钙、铁、镁、钾等矿物质元素,其中花青素和植物性蛋白是火龙果果实特有的营养物质[3]。火龙果经济价值高,生产与深加工的经济效益显著,是华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较为理想的优稀水果品种之一。火龙果在我国的主要种植地区有海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其中广西和广东是我国火龙果种植面积最大的2个主产区,约占全国火龙果种植面积的60%以上[4-5]。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火龙果种植面积约为3.55万hm2,与越南的火龙果种植面积相当。
华南地区潮湿多雨,病菌极易滋生,害虫世代重叠;火龙果蜡质层较厚,多数农药难附着、难渗透,导致药剂防治效果及持效性较差;火龙果产期较长,极易受病虫侵染而暴发多种病虫害,严重影响火龙果生长、果实品质及经济效益[6-8]。随着火龙果的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火龙果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9-10]。本文重点介绍火龙果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周年发生动态以及综合防控技术,助力火龙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火龙果主要病害
1.1 茎腐病
引起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如镰刀菌属的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11-12]、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13],以及仙人掌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cactivora[14]等。病原菌主要侵染火龙果枝蔓和成熟果实,田间火龙果茎腐病多发生在老枝蔓的茎边缘处。病害发病初期枝蔓边缘出现黄化病斑,呈软腐状,随后病斑逐渐变成褐色,最后茎边缘干枯呈缺刻状(图1)。茎部受害,茎组织变褐软化,严重时组织溃烂,病斑处凹陷,茎脊常见缺刻状病症,甚至仅剩中央维管束组织。火龙果果实发病主要在采后贮运过程中,可引起果实腐烂,失去商品价值。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
图1 火龙果茎腐病为害症状
1.2 溃疡病
火龙果溃疡病又称褐腐病[15],病原菌为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称新暗色柱节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节格孢属真菌[16-17],该病在火龙果果园中发生普遍,从火龙果嫩芽萌发到开花结果均可发生。茎部受害,最初在表面形成褪绿黄白色小圆斑或中央呈红褐色病斑,病部略微凹陷(图2);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形成疮痂状突起,突起明显,呈褐色、黑褐色或红褐色,后期疮痂状突起或开裂,上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呈轮纹状,茎肉干枯。果实受害,在幼果及成熟果实上最初可形成黄白色小圆斑或中央呈红褐色病斑,后期形成疮痂状突起或变褐腐烂,其上着生黑色小粒点,该病也可造成果实心腐。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从伤口、气孔侵入,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华南地区6—8月的多雨季节易流行成灾[18]。
图2 火龙果溃疡病为害症状
1.3 炭疽病
引起火龙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如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19-20],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21],平头炭疽菌Collettotrichum truncatum[22]等。病原菌可为害受伤的火龙果枝蔓和成熟果实。初感染时茎组织产生褐色病变,棱茎上产生红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略突起(图3);随后病斑扩大而相互愈合连成片,逐渐变为黄色,呈软腐状;受侵染部位初为黄色,后期着生小黑点,并突起于茎部表皮。果实成熟前一般不发病,果实转色后开始发病,受侵染部位变褐色,初期呈水渍状,凹陷呈腐烂状,然后逐渐向果顶处扩展。炭疽病也是火龙果采后贮藏期间的主要病害,生产上需要早期预防。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高温多雨利于发病。
图3 火龙果炭疽病为害症状
1.4 黑斑病
火龙果黑斑病病原菌为Alternariasp.,为链格孢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18]。火龙果茎干受害,初期在茎干表皮形成中央褐色,外围呈蜡黄色革质状的疮痂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斑中央褐色部分呈结痂状翘起或脱落,病斑上可见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接连成片,并产生黑色霉状物,形成黑斑(图4)。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和病残体上存活越冬;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会借助风雨或昆虫传播。该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 22~30℃,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
图4 火龙果黑斑病为害症状
1.5 叶斑病
火龙果叶斑病又称茎斑病,病原菌为Phomopsissp.,为拟茎点霉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23-24]。火龙果茎部发病,初期在棱茎表面或茎脊上形成灰褐色结痂状病斑,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图5),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可造成茎干呈缺刻状或仅剩中央维管束组织。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发生。
图5 火龙果叶斑病为害症状
2 火龙果主要虫害
2.1 橘小实蝇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又称东方果实蝇,俗称针蜂[25]。橘小实蝇的消长规律受寄主植物果实成熟期、气候条件、虫口基数等因素制约。橘小实蝇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5~11代,世代重叠,12月至次年2月虫口密度进入低峰期,翌年待气温回升时即进行产卵繁殖[23]。当火龙果果皮转红时,橘小实蝇雌虫在成熟的果实表皮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果肉,导致果实腐烂;待老熟幼虫准备化蛹时,便会弹跳钻入泥土中或者枯枝落叶的缝隙中化蛹[26]。受害果实外围稍微下陷,呈水渍状,用手按压受害部位会有腐水流出,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孵出的幼虫。
2.2 蚧壳虫
为害火龙果的蚧壳虫主要是堆蜡粉蚧,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火龙果的嫩梢、叶腋和附着于茎棱缘吸食汁液,固定取食后分泌大量白色粉状蜡质,并逐渐增厚,造成叶片皱缩、褪绿变黄、枝叶扭曲、畸形,严重时还会使新梢停止发芽,影响火龙果产量。常年以4—5月和10—11月虫口密度最高,为害最重,世代重叠[27]。蚧壳虫主要危害火龙果的叶片或者枝条部位,幼虫期短,行动缓慢,通过刺吸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同时排泄糖液和蜡质,因此常伴随着危害严重的煤烟病[28]。蚧壳虫抗药能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防治比较困难。
2.3 蜗牛
蜗牛主要取食火龙果的幼嫩器官,造成花或枝蔓缺刻或穿孔,影响枝条生长。果实被取食后形成凹坑状,影响果实外观品质。蜗牛取食造成的伤口可诱发各种病害,致火龙果腐烂坏死,为害果实会造成伤疤果。蜗牛属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动物,交配时间一般在黄昏、夜晚或阴雨天;交配后15 d左右开始产卵,一年可产卵4~6次,每次产卵150~200粒,卵经10~18 d孵化。蜗牛昼伏夜出,多在下午6点以后开始活动取食,晚上8—11点达到高峰;午夜后取食量逐渐减少,至清晨陆续停止取食,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蜗牛一般在4—5月和9—10月大量活动为害,且秋季为害重于春季。蜗牛喜阴暗潮湿的环境,阴雨天或浇水后可昼夜活动取食。防治蜗牛,必须在为害高峰期前夕,即蜗牛上树为害之前进行。
2.4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以幼虫暴食嫩茎,初龄幼虫啮食幼嫩枝蔓、花蕾及果实;4龄后进入暴食阶段,对幼龄火龙果植株的为害特别严重,甚至咬食枝蔓使其仅剩木质部分,严重阻碍植株的生长[29]。初孵幼虫暗灰色,二至三龄期黄绿色,老熟期多为黑褐色。斜纹夜蛾繁殖较为频繁,常活动于夏季的夜晚,多雨条件下发生严重。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一般黄昏后活动取食、交尾和产卵。
3 火龙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火龙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态调控等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火龙果病虫害,确保火龙果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达到产业增产增效的目的。
3.1 种苗检疫
火龙果新种植区的溃疡病主要由种苗传播,因此对外来火龙果种苗需要实行严格检疫,检查种苗是否有病斑,若有病斑则要将带病种苗剔除。若发现介壳虫,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虫害进一步传播扩散。
3.2 农业防治
3.2.1 栽培管理合理修剪,加强果园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质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并根据土壤肥力条件施用钙肥、钾肥等,增加火龙果枝蔓蜡质层厚度,提高其抗病性。
3.2.2 水分管理在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止涝害。避免漫灌和长期喷灌,漫灌易造成根系长期缺氧而死亡,喷灌造成果园湿度增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最好采用滴灌技术,起垄栽培降低土壤湿度,增加土壤透气性。
3.2.3 修剪清园结合修剪和冬季清园,清除果园病枝和病果。早期预防为主,及时喷药保护幼嫩新梢和果实;对于发病重的植株,剪除重病枝条或用锋利刀具将其病斑挖除,将病残体统一清出果园深埋处理,及时喷施一次杀菌剂保护伤口防止感染。
3.3 物理防治
3.3.1 人工清除蚧壳虫若果园中发现有介壳虫的枝蔓,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要求刷净、剪净,集中填埋处理病枝。
3.3.2 人工清除蜗牛雨后或浇水后及时中耕,破坏蜗牛的栖息和产卵场所;秋季深耕,使部分越冬蜗牛因暴露于地面而被冻死或被天敌啄食。
3.3.3 地布除草防虫果园利用地布覆草可有效阻碍橘小实蝇、蓟马、斜纹夜蛾等害虫入土化蛹,从而减轻橘小实蝇、蓟马、斜纹夜蛾的为害,减少蜗牛的繁殖;同时可减少除草剂的使用,达到农药减施、品质提升的效果。
3.3.4 物理诱杀害虫性诱技术可作为橘小实蝇早期的防治和监测措施,针对橘小实蝇的性诱剂最常用的是甲基丁香酚。一般大多在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开始增长的阶段使用,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重要措施。6—10月为橘小实蝇暴发期,使用甲基丁香酚引诱剂诱杀实蝇雄虫,注意在高峰期及时更换补充。根据斜纹夜蛾成虫的趋光性,选择在傍晚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在糖醋液中加少许杀虫剂,以毒杀成虫、减少后代基数。在果园内布置杀虫灯或黄色、绿色粘虫板,可有效减少斜纹夜蛾、蚜虫、蓟马和粉虱等害虫为害。
3.4 化学防治
3.4.1 病害统防统治火龙果主要的病害大多是真菌性病害,常混合侵染为害,生产上可统防统治、一药多治。火龙果春梢萌发后,喷施45%石硫合剂150~200倍液或80%波尔多液200~300倍波3~4次,以保护幼嫩春梢。多雨季节雨前及时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加强保护。病害初发期交替喷施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45%咪鲜胺水乳剂800~1 000倍液、250 g/L丙环唑乳油1 500~2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10~15 d喷一次,视病情发展连续喷施2~4次。
3.4.2 蚧壳虫防治根据介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此时大多数若虫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亦未形成,喷药很容易将其杀死。药剂可选用 100 g/L吡丙醚乳油1 000~1 500倍、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倍液、45%毒死蜱乳油1 000~1 200倍液,相隔15~20 d再喷一次,连续2次。冬季清园期和春芽萌发前,可喷 45%松脂酸钠可溶性粉剂80~100倍液等。
3.4.3 橘小实蝇防治防治橘小实蝇在果实成熟期叮咬果实产卵,可使用毒死蜱、菊酯类药剂。推荐使用药剂1.8%阿维菌素1 500倍或0.5%甲维盐3 000倍液喷雾防治,还可以使用联苯菊酯+烯啶虫胺或噻虫嗪喷施防治。
3.4.4 蜗牛防治在蜗牛大量出现尚未交配产卵的4月上中旬和大量上树前的5月中下旬进行药剂防治。每亩(1亩≈667 m2)用6%多聚乙醛颗粒剂0.5 kg,拌细土或细沙15~20 kg,于傍晚在田间均匀撒施。发现蜗牛为害,及时用四聚乙醛500倍液叶面喷雾。
3.4.5 斜纹夜蛾防治斜纹夜蛾幼虫3龄前群集为害,生产上需要在斜纹夜蛾低龄期及时进行施药防治。可选用240 g/L虫螨腈悬浮剂1 500~2 000倍、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5%氯虫苯甲酰胺1 000~1 500倍等,同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减缓斜纹夜蛾抗药性的产生。
3.5 生物防治
保护果园生态,充分利用天敌资源减少害虫。寄生蜂是橘小实蝇主要的寄生性天敌,其中前裂长管茧蜂是至今用于控制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最成功的一种[30]。因此,可通过赤眼蜂、黑卵蜂、小茧蜂和姬蜂等天敌消灭斜纹夜蛾。番鸭可以有效取食火龙果植株上的蜗牛、蛞蝓等害虫,害虫发生期可释放番鸭捕食[7]。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为害,应加以合理保护和利用。
4 展望
目前,华南地区火龙果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生产上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缺乏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等规范化技术标准[5]。火龙果植保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产业难题,尤其是火龙果溃疡病、茎腐病在部分果园呈暴发态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当前,火龙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集成应用体系,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今后需要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防控技术集成到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推广应用精准施药的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以提高火龙果产品质量,推动火龙果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