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长信宫灯:实用与美观并存
2022-09-08文杨洋
文杨 洋
1968 年,解放军在河北满城西郊的陵山上施工时,意外发现了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弟——中山靖王刘胜之墓(满城1 号汉墓),并在其北侧约一百米处发现了其妻子窦绾的墓葬(满城2 号汉墓)。在窦绾墓中出土了一件宫灯,因其铭文有“长信”二字,得名“长信宫灯”。宫灯造型为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 厘米,重15.85 千克,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中。
经过研究,考古学家对长信宫灯的制作技艺、造型特点等已有了深入了解。但宫灯上共计65 字的铭文,让学界长期以来对宫灯的所有者存在争议。主要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认为窦太后和窦绾之间存在亲族关系,此灯是窦太后赠送给窦绾的;第二种认为此灯是窦太后赠予其孙女阳信长公主,再由阳信长公主转送给她弟弟中山靖王的。但无论属哪种情况,可以明确的是,长信宫灯在窦绾离世后作为陪葬品,在两千多年后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现了这一集实用性、科学性和美观性于一体的中国古代青铜灯具的巅峰之作。
领先世界千年的结构设计
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长信宫灯是如何“工作”的?又为何会被称作“环保节能灯”呢?
其实,长信宫灯节能环保的秘密就藏在灯体的宫女造型中。
便于清洗,可反复利用。长信宫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分)、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组成。导烟管分为两半,组装简单,结构牢固。它由分铸套接法制成,便于携带,有利于后续的清洁维护、损耗零部件的更换,能够延长灯具的使用寿命,达到环保的目的。
排烟降尘,净化空气。长信宫灯的宫女造型精巧别致,宫女左手托住灯座,右臂上举,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右袖口作为灯罩。宫女身体部位是空心的,盛有清水,当灯点燃,烟雾可随着热气流顺着右袖口进入宫女的体内,当热气流减弱,烟炱附着于壁内,减少烟尘分散,从而避免室内空气被污染。
充分燃烧,节约燃料。长信宫灯排烟管的设计不仅起到排烟和减少污染的作用,配合灯座底部的孔,还起到了调节气压、增加空气流通的作用,从而加强了灯盘中灯芯的空气对流,有利于提高燃料的燃烧率。开合的铜片在不使用时可以关闭,将灯体密封,能够减缓灯盘内燃料的蒸发,进一步节约燃料。
重心稳定,亮度可调节。宫女跪坐的姿势增加了底座的质量和面积,可以保持灯具的稳定性。同时,在灯盘中心有一根钎可用来插蜡烛,使蜡烛能较稳固地固定在灯座上,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倾倒,保证光的稳定和用火安全。此外,宫灯的灯罩和灯盘可以转动,两块弧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形成圆柱形的灯罩,嵌于灯盘的槽中,这两片弧形屏板可以左右推动,用以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亮度,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
分段结构、体腔藏烟、底部孔洞和灵活调光的设计构造,使长信宫灯起到了敞开式灯具所没有的环保节能功效,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
宫灯中的设计美学
如果说精巧的结构设计让长信宫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那么其制作工艺则赋予了长信宫灯更高的艺术观赏性,同时在设计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长信宫灯采用通体鎏金的制作工艺,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宫灯表面的鎏金装饰,也能清晰辨认出宫女的发型、服装,甚至是五官和神态。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表现出一个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鎏金的材质使宫灯表面色彩富丽豪华,除此以外宫灯的外表没有添加过多烦琐的装饰,只是用了线条流畅、造型简单、朴素恬静的宫女形象,使整体造型简约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了宫灯较高的装饰性和艺术性,符合宫灯由贵族阶级使用的特点。同时,两汉时期人们仍习惯于“席地而坐”,48 厘米的整体高度使长信宫灯放置于案几或桌台上时,与人们跪坐的高度相持平,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可以看出,无论是长信宫灯的环保设计,还是娴静的宫女造型,又或是符合人体工学的高度、可调节的舒适光线,都极大限度地考虑到了使用者的需求,体现出设计者的巧思,是汉代实用美学思想的体现。
长信宫灯的六个部分
作为陪伴人类度过每个夜晚的重要物品,灯具的便捷度与舒适度在今天依旧被人类看重。不同设计风格的灯具不仅要有实用性,更是家居生活中的艺术品和装饰品。这件来自西汉的长信宫灯,证明了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并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昌盛,体现了我国造物工艺的精巧,而长信宫灯更有着“中华第一灯”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