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寒蕾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2022-09-08林婷
林 婷
1949年之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素材和内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文化及其思想观念的传入使各种新材料、新技法的应用大量增加,我国工笔画由于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期间,国内很多画家投身于工笔画的创作中,他们以自身独特的视角、丰富多变的绘画语言逐渐成为工笔画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罗韩蕾生于改革开放时期,在青年时期专业学习了绘画,在广泛吸收我国传统工笔画精髓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的绘画理念和表达技法,完成了多幅作品并在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受生活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其画作在题材设置、线条运用、设色安排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她还喜欢运用以线造面的方式,对于墨色的运用也独具匠心。
一、罗寒蕾介绍
罗寒蕾的父亲罗远潜早年以创作版画闻名,之后专攻写意中国画、工笔人物画,在罗寒蕾的绘画道路上起到了指引其发展的作用。罗寒蕾在其父任职的广州美院经历了十年的训练,绘画基础得以夯实。罗寒蕾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对我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经常临摹古画,真正做到了以古为师。特别是在临摹《韩熙载夜宴图》的过程中,罗寒蕾从中领悟到线条的精细运用、色彩的感知和调整,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作品深入研究和学习,主要是因为其对该幅画作中的画面经营、色彩变化和肌理特色极为欣赏。当代画家何家英对她进行了指导,对其学习工笔重彩影响较大。罗寒蕾的很多作品刻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尤其关注女性。她善于在生活细节中发现各种美好,2006年是她绘画方向的转折点,她开始从身边寻找人物形象进行肖像画的创作。
二、罗寒蕾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视角
罗寒蕾在创作期间善于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勇于实现自我突破,从而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绘画风格。她的绘画作品笔风细腻而雅致,刻画入微的画面和人物形象之间互相辉映,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和美感。
(一)对古典传统美学的崇敬
学习传统工笔画时,进行大量的临摹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罗寒蕾在研究生期间对传世佳作《八十七神仙卷》多次进行临摹练习,在细心练习的同时,静静感受时间带给这幅作品的印记。最令她感到折服的是吴道子在画作当中使用的线条,在细节处能够感受线条所带来的巨大魅力。对该作品,罗寒蕾细致地临摹了四遍,直到第四版时才终觉满意。
对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罗寒蕾自1997年开始临摹,该画作设色厚重、底蕴深厚,对人物有着极为传神的刻画和演绎。罗寒蕾进行临摹时以素绢作底,用笔灵动流畅,对画面利用各种复合色做处理,以便获得历史的沉重感。临摹的益处在于能够更好地吸收并借鉴,靠着坚持和努力,她默默感受着来自传统绘画的魅力,并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受惠无穷。在临摹完成之后,她于23岁时创作了《织金十月》,画作描绘了贵州织金县妇女在集市上买辣椒时的场景。该作品借鉴了《韩熙载夜宴图》的散点透视法,将不同的场景融合在同一画面之内,画面从左到右分别描述了妇女进入集市,之后与卖家商讨价格,最后交易结束并离开集市的过程。
(二)善于发现平凡世界的美丽
罗寒蕾具有女性所特有的直觉和敏感,在她的作品当中不乏能够体现生活点滴的佳作。罗寒蕾的创作视角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她挣脱了传统的束缚,从身边各个转瞬即逝的瞬间发掘出新的创作灵感。她充分利用自身细腻的情感视角,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挖掘平凡人物的精神气质,在创作出唯美画面的同时,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广州是其画作中经常出现的背景。她喜爱这座城市的平静和恬淡,经常观察在这座城市中匆匆前行的人,透过其各异的神态、不同的装束,思索人物形象背后的故事。她对广州人知足常乐的境界颇为认同。借广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她用画笔创作了《早班地铁》《日日是好日》《甘霖》等画作。广州花店数量很多,在《日日是好日》中,罗寒蕾选择了花店的一个小片段,表达了卖花—选花—买完离开的全过程。画面被繁花所覆盖,店员在其中只露出局部身体,正在忙着修剪花卉。一个女子背对画面正在选购鲜花,手捧莲蓬似乎在细嗅其芬香。而画面最左侧是已经选购好的顾客正准备离去,鲜花充斥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每一朵都姿态各异,如同广州人平凡而又独特的性格,从画面中不难感受到罗寒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三)描绘身边亲友
随着各种思潮逐渐涌入我国,工笔人物画的题材更加广泛,囊括了军旅、古典、乡村、都市等不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罗寒蕾创作的肖像画中有一个系列被命名为《单眼皮》,在她的创作理念中,绘画作品应当以真实场景或感受为基础,名人的形象在大众眼中已经被固化,所以进行表达时的真实性反而不容易获得。在与身边亲朋好友的长期接触中,她了解了他们的各种经历,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就能够激发起她创作的灵感。罗寒蕾曾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说明,每一张肖像背后都暗含一段岁月和情感。
(四)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罗寒蕾进行绘画创作时对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格外关心,通过画面可以感受到其中传递出的人文关怀,引发人们进行深思。如描绘年轻补鞋匠《阿杏》的画面中,女孩的衣袖、裤腿被利落地挽起。女孩聚精会神地修补各种款式的鞋子,有一种矛盾的美感。生活虽然不易,但女孩阿杏却依旧自信,凭借自己的手艺在这座城市默默地扎根。阿杏是万千平凡个体中的一个,她的乐观、积极透过画面传达给观众。陈履生曾经评价这幅画作如同时代的一个切片,是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一种社会关爱,体现出一名艺术家的良知,是这个浮躁的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作品。
(五)对女性世界的关注
在东西方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反映女性美的佳作,但是这些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大多出自男性画家之手,是一种异性视角下的女性美,他们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审美来对女性形象进行塑造。由于性别的不同,女性与男性感知事物的方式、角度存在差异。通过女性视角,更容易发现女性内心真实的感受与体验,这种视角的不同赋予了作品别样的风格。在《独舞》系列中,画面中均存在一位独自起舞的女性,她们或自信表达,或潇洒无畏,虽孤身一人,但不掩其风华,带着自信的光芒,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发光发热。
三、罗寒蕾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一)构图营造唯美意境
在罗寒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图幅的形式丰富多变,作品涉及圆形扇面、组画、联画、单幅等不同的形式。另外,依据画面进行分解,再进行重组,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构图形式。在中国画中,构图叫作“经营位置”,而位置是指画面所展示出来的空间和布局。通过“经营位置”有利于作者对整幅画面的结构进行思考,以便确立自身想要表达的意境,这一环节通常需要作者长期酝酿、深入思考,也成为直接影响画作成功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因此,科学、合理的构图有利于体现更好的画面效果,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倾注其中。在《红楼梦组画》当中,罗寒蕾在细心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的特质、情感仔细感悟,对画面上的人物精心布置,疏密得当,辅之以各种道具,让人能够体会到《红楼梦》中的缠绵哀怨。通过组画的形式,互相串联,彼此交融,由新颖别致形成有韵律的节奏之美。
与西方画作的空间透视不同,中国画“计白当黑”,可以在空间塑造中呈现出散点透视。在科学构造画面空间这一问题上,罗寒蕾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罗寒蕾非常擅长将具象空间形体分解为抽象的点、线、面,再重新组合在一起,空白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和其他实体形象共同对画面结构起到有效支撑的作用。在罗寒蕾的画作中,很多都采取中心式构图法,即把人物形象放在画面的中央位置,使其成为构图与视觉的中心。她的画面中习惯将人物比例缩小,与之对应的是人物周围的空白面积较大。人物形象与“空白”之间虚实结合、相存相依,带给人一种空旷、悠远的感受,自有一种洒脱在其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空白并非各种物象的间隙,亦具备各种不同的形状,通过精心的构思才能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
(二)设色本体回归
对于画面的设色,罗寒蕾自有其独到的见解,她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心得并体现于作品当中。中国传统工笔画用色相对单纯,与西方绘画中大量使用混合颜色不同,强调事物所固有的颜色、立体感和对光影效果的表达,在传统工笔画中多采取平面化的造型。随类赋彩是将色彩的特点通过简明扼要的词汇进行概括,如青、白、赤、黄、黑,如此归纳是考虑了其物理属性。
罗寒蕾在早期工笔人物画中喜欢使用工笔重彩,在学习和实践应用后才有所转变,逐渐由显性过渡为隐形的厚重,在此期间,罗寒蕾对色彩的认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黑、白二色代表了极端的对比色,两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灰色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作品《小西像》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这种简化色彩的特征。画面当中黑、白、灰三色对比鲜明,在互相搭配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平面装饰的效果,成为罗寒蕾画作中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在罗寒蕾的艺术观中,赋彩的过程是比较随意的,代表她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多绘画创作者习惯使用冷暖对比来凸显画面,而罗寒蕾使用色彩更加含蓄细腻,产生了一种微妙而和谐的变化。在作品《等待》中,一名女子身着冷灰蓝色的裙子,在整体的黑、白、灰色调中出现微妙的变化,在墨色上层加上锌太白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表达。而在《日日是好日》中大片繁密的花朵中也蕴含了冷暖的变化,买花女子手中的莲蓬墨色之上罩染了花青色,在原墨色的基础上带一点暖色,这一小处冷暖对比,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存在。罗寒蕾将构图精简的理念进一步迁移到色彩的精练上来。她在很多画作的表达上放弃了以大面积色彩进行渲染的手段,转而采取把色彩纯度进一步弱化至接近无色,在画面的一处位置增加一抹亮色,使中心的明亮色彩和四周素雅的色调形成对比,如同古人常说的“有舍才有得”,通过将思维进行转化和变通,而不是固守不变,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她的作品中,惯用黑、白、灰色调进行表达,也喜欢使用极少量的红色达到聚焦画面的目的。比如,在《别迟到》中,在自行车车筐中有一截红色的绳索,她使用素衬彩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弱化其他颜色而突出红色。
(三)线条精湛细腻
线条是绘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看似单调,实则包罗万象。特别是在中国画中,将线条的美感提升到空前的高度。线条不仅能很好地表现形体结构,还能用以体现空间感、量感、质感等其他复杂的感觉,是作者表达个性化情感的有效手段。与西方绘画线条需要依附于形体存在形成差异的是,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更强的穿透力,通过笔墨变化能够展现丰富的韵味、意趣,使观众感受到一种灵动的美感。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条能够赋予其灵魂和骨骼,传承千年的古老画像依然生动的秘诀在于线条的支撑和生动表达,在罗寒蕾的画作中这一现象也有所体现。在《红楼梦组画》中可以发现,她使用线条时没有拘泥于古法,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充分利用线条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或表现遒劲刚毅,或表现细柔绵长,从而凸显了线条的写意功能。在《狐》系列作品中,罗寒蕾用纤细、柔和的线条来表达羽毛的柔软,女性面庞柔美、手指纤细、发丝妖娆多变,塑造出一位神秘的狐女郎。
四、结语
以罗寒蕾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女性画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绘画技巧、绘画思想都能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参考和研究的样本。罗寒蕾笔下的工笔人物画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因此能够赋予其画作崭新的面貌和与众不同的魅力。她的作品展示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借助笔墨和线条的挥洒展现了美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