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食物观统筹台州渔业稳产保供
2022-09-07卢昌彩
文/卢昌彩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树立大食物观,充分体现了习近
平总书记对世情、国情的深入分析,对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心厚爱,以“粮食安全”为锚推动中国巨轮行稳致远,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发展现代渔业、稳产保供拓宽了思路、带来了机遇。
一、渔业在大食物观中的地位作用
“大食物观”相对于过去的“粮食观”,是指人们日常摄食的营养品都是食物,其特点是实现品种的多样性、来源的广泛性、布局的匹配性、供求的平衡性,本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路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提高食物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折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大食物观”是习近平三农重要论述的丰富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江大保护”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延续,也是解决我国14亿人餐桌问题的根本出路,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大食物观”历史背景和理论内涵,深刻认识渔业在大食物观中的地位作用。
(一)江河湖海是耕地空间拓展的主要资源
台州市是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缩影,人均耕地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每年要从省外调进粮食近100万t。台州市又是渔业大市,江河湖海是耕地拓展的战略资源。当地西北部内陆小型塘库星罗棋布,东南平原河港纵横交错,陆域总水面46.75万亩,其中可养鱼水面21.37万亩,可增殖鱼、虾、蟹、蚌水面8.65万亩,淡水鱼类12目33科、83属、100种;沿岸和近海拥有全国著名的大陈渔场和猫头渔场、披山渔场,外海渔场包括舟山渔场和温台渔场一部分,可利用且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和甲壳类各有30余种,盛产带鱼、小黄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及对虾、梭子蟹和大量的贝壳类海产品。潮间带宜养滩涂超4.9万ha,“两湾一岛”(三门湾、乐清湾、大陈岛)是浙江省最佳的海水养殖场所,为弥补耕地资源短缺、实现“藏粮于水”提供了不二选择。
(二)现代渔业是食物稳产保供的重要产业
渔业是人类利用水域中生物的物质转化功能,通过捕捞、养殖和加工,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产业部门。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比较,具有节地型、节水型、节能型、节粮型和增殖型“四节一增”的特点。
曾经以《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名噪一时的美国人莱斯特·布朗也承认,中国淡水渔业提供的高效率优质蛋白食物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2021年,台州市水产品总产量145.19万t,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80.77万t,远洋渔业产量5.76万t,海水养殖产量52.72万t,淡水渔业产量5.95万t,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多纵深选择和有益补充,为充实“米袋子”、丰富“菜篮子”作出了应有贡献。
(三)水产品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食材
恩格尔系数常被看成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刻度尺”,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已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水产品是“优质粮食”,是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蛋白质的利用率高达85%~90%,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且产生热量较高,对其他食物具有显著的替代性。
台州市沿海人民群众对海鲜饮食特别青睐,“无鲜不成席”,东海大小黄鱼、带鱼、墨鱼、鲳鱼等捕捞海鲜和台州市缢蛏、三门青蟹、大陈黄鱼、临海南美白对虾等养殖海鲜是餐桌上的主打食材,松门白鲞传统加工技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海鲜菜”成为台州市三类菜肴之一,在36道台州市“百县千碗”菜品中,16道“海味”入选,占比44.44%。海鲜消费有效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和营养结构,契合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二、用大食物观统筹渔业稳产保供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渔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水产品供给数量更充足、结构更合理、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建立可持续近海捕捞业和远洋渔业,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确保渔业稳产保供。
1.优化调整近海捕捞
一方面,继续推进减船转产,严控海洋捕捞强度,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确保各省海洋捕捞年产量不得超过2020年分省控制指标;另一方面,实施海洋渔船及装备设施更新改造,推进“机器换人”,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捕捞方式,优化捕捞作业结构,实施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向市场提供合法合规的捕捞水产品。
2.巩固发展远洋渔业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国家,统筹利用两种资源,坚持“优化结构、健全体制、扩大规模、特色发展”的思路,巩固提升印度洋公海渔业和缅甸、文莱过洋性渔业,大力推动水产养殖“走出去”,鼓励市外远洋渔业企业迁入,建设浙南远洋渔业综合服务基地,引导远洋企业逐步提高自捕鱼运回比例,提升获取全球渔业资源的份额。
3.稳定保护养殖水域
宜渔水域是养殖生产的“命根子”。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贯彻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通过数字化改革手段,编制产业数字地图,稳定和保护现有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重点拓展大陈岛、玉环鸡山岛一线深远海养殖,大力发展“碳汇渔业”、生态渔业,推进渔业转型促治水行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浅海贝藻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碳中和”,优化调整养殖生产力布局,确保水产养殖产能足够、稳产保供。
4.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做法,分析泥沙沉积、海洋水文等,深化开展含沙量高海域的礁型设计和摆放模式研究,加快推进大陈岛、东矶、中鹿岛、“积洛三牛”等区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快恢复地方重要经济水产种群,改善水产资源种群结构和质量,积极修复振兴“海上粮仓”。
(二)向设施渔业要食物
采取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重点攻克苗种繁育、硬件设施提升、养成技术等难题,持续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深入推进绿色养殖扩面提质,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集约化水平。
1.加快围塘标准化改造
按照集中连片、围塘规整、深度适宜、灌排配套、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要求,大力实施围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达标治理,全面提升围塘养殖基础设施和装备现代化水平,优化生态循环综合混养模式,促进养殖尾水资源化治理或达标排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县,实现增收环保双赢。
2.推进水产养殖工厂化
推进节能新型大棚、陆基小池设施化精养,大力推广临海南美白对虾“伞式钢索保温棚”养殖技术,重点突破工厂化养殖水处理技术,研究推广高密度鱼类、虾类、贝类健康养殖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推进物联网+信息化技术装备和5G技术在渔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改进提升工厂化养殖监控水平,促进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型设施养殖发展。
3.拓宽深远海养殖区域
推进海水养殖网箱环保新材料绿色改造,巩固发展离岸深水网箱、浅海围网等,抓实大陈深远海智能养殖、中鹿岛深海牧渔等重大项目,探索超大型渔业养殖平台和超级养殖渔场建设,研发推广数字渔业新装备新设施,推动水产养殖“机器换人”,实现饲料投喂、水下监测、活鱼起捕、网衣清洗、废物收集处理等自动化,建设“数字养殖渔场”,推进海水养殖向深远海发展。
(三)向管理改革要食物
坚持把管理改革放到突出位置,深化渔业综合管理改革,向管理要生产力、向管理要水产品。
1.完善渔业经营体制机制
按照市场化方式创新渔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家庭渔场、渔业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培育壮大多元市场主体,通过发展订单养殖、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健全利益联结和分享、风险防范机制,更好发挥生产组织服务分散养殖户、对接大市场的纽带作用,促进经营主体素质和管理效率提高。
2.深化限额捕捞试点
总结浙北渔场梭子蟹限额捕捞试点,探索玉环全域开展限额捕捞管理试点,推动构建“渔船投入与渔获物产出双向控制”制度框架。深化“港长制”改革,完善渔港基础设施,提升渔港定点靠泊、渔民定点管理、渔获物定港上岸等综合保障能力,倒逼推动渔获物从量的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提升捕捞渔获物保供水平。
3.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水产品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其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与渔业生产同等重要,要加强产地仓储保鲜和集配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冷却、冷储、冷运、冷销的水产品全程冷链体系,减少水产品在市场流通中的损失,提升水产品供给质量。
三、推进渔业稳产保供的政策措施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没有比端牢“中国饭碗”更重要的事情。台州市渔业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食物观,充分理解和把握渔业稳产保供的重要意义,抓好顶层设计,深入研究渔业稳产保供的政策措施。
(一)盘活渔业政策
完善现代渔业建设相关政策,重点在财政金融、土地利用、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统筹用好国家渔业发展支持政策,重点推进“百船示范、千船整治”浙江省特色渔业工程、减船补助和渔船更新改造、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渔业资源养护等。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落实科技支撑
适应渔业稳产保供的新任务,开展三门湾、乐清湾等重点渔业水域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搜集行动,建立完善水产种质资源库和原良种场,引进开发苗种繁育技术和设施,全力推进水产养殖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做强水产养殖发展“芯片”。组装配套和推广成套的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实用技术,积极研究和推广主导产业发展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设施渔业实用人才,提升渔业科技在稳产保供中的贡献率。
(三)加强资源管护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划定海洋生态红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探索建立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制度。强化渔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治安处罚的衔接机制,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管理,持续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清理取缔攻坚战,保护东海渔场“三场一通道”,提升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水平,保护好支撑渔业稳产保供的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