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不配”到“我很好”有多远的路要走

2022-09-07李丹萍

科学之友 2022年9期
关键词:李慧李丽内心

文|李丹萍

由“我不配”引起的困扰

从小到大,李丽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考试年级第一“常驻选手”,“985”硕士,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优秀员工。这样的她在生活中一直受到各种赞美、夸奖,但李丽至今仍无法适应。上周,李丽撰写了一篇宣传稿。“你文笔也太好了吧!”“要拜你为师!”文章完成后,同事们的夸奖程度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那是个模板化的东西,谁写都这样。”李丽说,“很多人复制粘贴一下就把文章交上去了,而我在前期查了一些资料,只是比别人多努力了一点点而已。”

即便陈琴参加工作已有15年,“我不配”的感觉还是时常伴随着她。5年前,陈琴决定创业,开一家互联网公司。“很多人觉得我很厉害,但他们不知道我有多难。”让陈琴最为苦恼的是客户拓展,“我从来没做过商务,起初和客户说话时特别紧张,经常讲完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关于“我不配”这种心理状态,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嵌入脑海中的警钟,可以时刻鞭策自己,不要安于现状;而有的人觉得,它犹如一朵压抑的乌云,时刻散播着负能量,让人看不清方向。

在很多人眼里,从事秘书工作的王智渊堪称领导面前的“红人”:大到谈业务、见客户,小到吃饭、聊家长里短,领导身边总有王智渊的身影,但他自己却认为,完美主义倾向是让他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重要因素。年初,公司召开年度大会,王智渊被委任全权负责会议筹备。会议很顺利,领导与同事都对他大加赞赏,可他自己并不这么想,“会场温度有点高,麦克风声音有点小了。”为此,他十分自责,“如果我准备得再周全些,这些失误就不会发生。”

为了维持自己的美好形象,李丽面对不擅长的领域,即便很感兴趣,也不愿尝试。公司年会,她很想上台唱歌,但由于自己并没有经过声乐训练,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李丽说,这可能不算坏事,但绝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影响情绪,如果你过度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忽略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无法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

从“我不配”走向“我很好”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李慧中表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和自恋的人一样,他们与外界的评价处于阻断状态。外部的评价无法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究其根本是内心缺少自我评价标准。一个人只有感知到外界的反馈,并在有评价意义的维度上去努力,才会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林培珺认为,有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实则是自恋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而早年母婴关系受挫是成因之一。“每一个抑郁和自我批判的自恋者背后通常隐藏着一个夸大的自己,自恋者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内心的恐惧、羞愧、虚弱以及自卑。”

林培珺说:“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抚养者对他的引导和教育多半是挑剔的,这个人就倾向于经常反思,很难肯定自己。”如果家长对孩子只有盲目的夸赞,这个孩子由此建立起来的自信也并非真正的自信。“孩子上学后,会逐渐接触到其他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家人说得那么好。”此时,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崩塌。

然而,有“我不配”感觉的人并非都是自恋型人格,有的人则是因为不自信。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教师罗翔认为,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对此,李慧中表示认同。“我们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要回归体验。”她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体验大学期间的恋爱、实习。“通过不同的体验,理解身边的环境,了解自己的喜好、个性、边界,这是一个认清自我的过程。”李慧中认为,体验能帮助人们建立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内涵。

林培珺表示,寻求睿智的朋友或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医生)的帮助,有利于建立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她拿照镜子作类比:“如果一个五官端正的人拿哈哈镜照自己,他看到的眼睛、鼻子就是歪的,我们要从正常的镜子里看自己。”

对于家庭教育,林培珺建议,家长不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批评,也不可盲目夸赞。具体的夸奖对孩子有引导作用,有助于孩子在心中建立评判优秀的标准。“虽然考得不理想,但是你比上次进步了10分。”“你现在比以前看书更专注了,这是进步呀。”让语言落地,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猜你喜欢

李慧李丽内心
别让你的眼泪在职场飞
冰冻太阳光
李慧、赵柳作品
我和我的“作家梦”
Ecological problems identification in our country
薇coco薇幕后拍摄花絮大揭秘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你很像我的初恋情人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