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的教学编排与思政探索*

2022-09-07马正应范小娟丁筑兰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板块马克思主义

马正应 范小娟 丁筑兰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文学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以及“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要求,本次教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理论》为教材蓝本,从教学内容及其顺序的编排和调整、思政内容的融合以及其他相关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和顺序的编排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到目前为止共有两版,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和2020年第二版。相较于第一版,第二版在章节结构及内容上均有所改动和完善。如原第一、二章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部分,第二版不再列专章,除了“绪论”中的“指导思想”外,其相关内容融入了整本教材中;又如第一版中关于诗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和“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的艺术特征,二者至少在表述上有些纠缠不清,第二版改为“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和“凝练的意象”,改进明显。鉴于此,也为响应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理论课程换掉第一版而以第二版为教材。

该教材由文学理论的学科特征、文学的性质、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体裁、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演变和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等主题组成,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内容涵盖全面。虽然如此,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仍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如第一章讲文学的性质,却未直接涉及文学的本质以及文学是什么的问题;第一章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内容,第四章又有“文学作品的语言”;第一章有“文学的形象性”内容,第四章又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如此等等。在思路上,第一章或可看作后面所有内容的总论,但终归给人一种重复之感,这或许会使初学文学理论的学生无所适从。就理论角度而言,在主题为“文学创作”的第三章中的“直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与文学接受也不无关联,但在第七章“文学接受”中并无相关内容。鉴于此,本教改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总共调整为八大板块,循序渐进带领学生进入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

第一板块即绪论:如何学与为何学。以当下热点文学现象为案例,解决为何学习与如何学习文学理论的问题;明确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学科中的指导地位,着重分析和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的规律”与文学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第二板块:向艺术展开的文学暨什么是文学。具体从“文学的发生与展开”和“文学在当代”两个方面展开;以之为基础进行文学与非文学的讨论并最终进入文学的性质即“什么是文学”的教学。本板块与教材的对应关系是: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和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未涉及的本质问题。

在第一、二板块的学习中,学生基本掌握文学理论如何学与为何学的问题及文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至第八板块的学习,此部分内容是对文学理论知识具体展开和深度阐述。教改中第三板块至第八板块具体编排如下:

第三板块的主题为文学语言。此板块包括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和文学语言的特征两个部分,是教材第一章第三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与第四章第一节“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精选、合并与呈现。第四板块:文学形象。此部分包括文学的形象性、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和文学形象的塑造共四个部分,对应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形象性”、第四章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形象”和第三章第一节“文学创作过程”。第五板块:文学意蕴。本板块包括文学的审美情韵、文学的哲学韵味、文学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共四个部分,是对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文学作品的意蕴”与第一章的“情感性”“超越性”“蕴藉性”等相关内容的讲解与分析。第六板块:文学活动经验。本板块包括文学活动的心理要素、文学接受的构成与作用、文学接受的过程和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共四部分,将教材第三章“文学创作”与第七章“文学接受”结合起来阐述文学活动经验。第七板块:文学体裁与风格、流派、思潮。本板块是将教材第六章“文学体裁”与第七章“文学的风格、流派、思潮”两部分结合起来阐述与分析,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文学的体裁、风格与思潮等基本内容。第八板块:文学批评。包括文学批评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以及文学批评的类型、方法及实践三大部分,对应教材第八章“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所涉内容广而深,在一定课时下不可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有失重心,显得杂而乱,所以教学详略亦须安排得当,如文学的语言、形象、意蕴等内容多讲、精讲,而教材中关于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的部分及其他常识性的、易理解的内容置入第四板块“文学意蕴”中略讲;又如文学的流派、思潮等内容与文学史课程有相似和重叠之处,亦略讲。这样的调编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教材原有的优点和课堂的实际教学,更为清晰和简洁。

二、思政方法和内容的融通

王国维说:“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文学理论课程恰恰集美育、德育与智育于一身,合美、善与真的理想于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又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文学理论正是各类课程中与思政教育具有强大的亲和性的课程之一,天然就是理论课程里开展课程思政的桥头堡,在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理论研究的是文学的本质、规律和特性,既具有理论的品格又具有实践的特征,其教学不但与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理论素质直接相关,而且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学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文学理论一方面既要坚持文艺标准,另一方面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入正确的思政教育,“强调文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反映时代精神、引领社会进步。”因此,在具体的文学理论的教学中,思政教育不能为思政而思政,简单生硬地将思政内容硬塞给学生,或者在纯粹的技术性内容里生硬地添加,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吸收甚至厌恶其中的思政内容;如果思政与知识相分离,没有把思政融入知识之中,学生自然也会将思政和文学理论看作两回事,无法意识到文学理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文学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无缝联结就是要找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联结部,形成系统有机的体系脉络,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德育。“马工程”《文学理论》以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阐释,思政性与理论性、人文性相交织,为挖掘和建构文学理论课程的思政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针对教材在实际课堂教学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教改在教材内容的详略、取舍与增补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尝试。

“马克思主义是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这一原则是课堂上首先和着重强调的问题。第一板块即绪论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即如何学与为何学的问题,在明确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学科中的指导地位的同时,着重分析和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的规律”与文学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本身及其深刻性、普适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的内在关联性和指导性。在第二板块即“向艺术展开的文学暨什么是文学”中,结合教材的恩格斯和鲁迅文论,讲解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以鲁迅文论为案件,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说的地位;讲解和讨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文学产生于劳动实践的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优秀文艺的指导思想,以贯穿和指导文学的历史演变和当代发展的内容。在第三板块“文学语言”中,以鲁迅的语言风格为案例,讲解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以毛泽东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及其朗读视频以及毛主席的其他诗歌为案例,讲解和讨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比较中总结出毛主席诗歌的宏大意境,引申出对毛主席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实施“艺术构思和语言呈现”的写作与专题讨论。在第四板块“文学形象”中,以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长沙》及其朗诵视频为案例,讲解和讨论情、景关系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恩格斯的典型观分析相关文学作品;比较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和孔乙己形象。在第五板块“文学意蕴”中,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案例,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文论,讲解和讨论文学的真善美相统一的问题。在第六板块“文学活动经验”中,以毛泽东诗歌《七律•长沙》及其朗诵,讲解和讨论主客观相统一的文学价值;讲解和讨论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关于文艺主要精神的思想及其指导作用。在第七板块中,结合鲁迅诗歌《自嘲》,讲解和讨论文学风格问题,探讨马克思“风格是‘构成我的精神个体的形式’”等相关问题。第八板块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的”文学批评原则的讲解和讨论,并以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例一一展开。以此为基础,实施“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专题的文学文本批评写作和讨论。

以上是较为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其他更多的穿插式的思政融通教学环节,如以毛泽东肯定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案例,讲解和讨论文学创作所需的人格修养、认清和端正创作导向,等等,不一一列举。

总之,在思政案例的选择上,既有教材所涵盖的,也有新增的部分。新增案例的目的当然不是为新而新,不是对教材的否定,而是一种拓展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和思政的融入圆润畅通。如在第六板块中增加毛泽东的《七律•长沙》却并不抛弃教材中《沁园春•雪》的案例,学生在教材上看得到的“已有”知识和听得到的“新增”案例中,即“熟悉”又“陌生”,脱离了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这同时也是一种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的启蒙。

三、其他

在课后拓展阅读方面,布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以及与文学理论密切相关的经典书目,具体到每一章节均安排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并提出阅读要求,比如第一板块即绪论部分布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课后阅读文本,要求学生思考“美的规律”的基本内涵并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他部分的拓展阅读任务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以及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理论书籍,要求学生写作阅读感想或者小论文,发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政德育亲近感。学生在用心阅读完原著以后,都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发掘出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并尝试着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和格式陈述自己的观点。此外,通过对经典原著的详细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广泛阅读,以科学的头脑评价和分析文学现象。

至于教学的其他环节和要求,如课后写作与课堂讨论的安排及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笔者曾在所主持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校级和省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中有所探索和实践并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6]等教改论文中有所讨论,本次教改项目是之前教改的延续和升华,这些方面(包括前述阅读书目)在上一定程度在承续上次教改形成的惯例,在此不一一详述。

综上,本教改试图理清错综复杂的理论和实践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补充,寻找理论与思政相融合的有机契合点和联结部。在教学中既消除了学生对深奥的理论内容的恐惧,成功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观,把握文学的主导价值,学生在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德育。本教改根据文学理论课程既有理论思辨性又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以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为目标,以有深度、有难度却又有趣味、有提高为目的,在教学内容及其顺序调整、思政内容的融合、教学方法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板块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本周热点板块表现个股
本周热点板块表现个股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一周热点板块个股表现
追忆黄药眠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