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存
——共建共治共享观念下的社区设计研究
2022-09-07计晨泓
计晨泓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共享经济时代,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场所的社区需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实。学界针对社区更好践行共建共治共享观念的研究成果颇丰,特别是从政治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模式与方案,如孙肖远提出一核多元社区合作治理模式;陈晓春等认为要打造权责利合一社区共同体。然而设计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与解决方案仍不足,许多设想在落实时或是缺少合理化的产品形态,或是缺少人性化的用户体验。而设计学能跨学科地研究问题,挖掘尚未暴露的问题,为设计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创意性地高效解决社会问题。
地瓜社区是周子书团队与居民共同设计社区共享空间的典例,获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对全国推行共享社区模式有借鉴意义。基于地瓜社区研究启示,笔者走访南京与苏州九个社区,发放241份问卷,分析社区共享空间的不足和人们对设计赋能社区共享空间的看法,试图研究三个问题:1.如何通过设计的方式使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之中;2.如何通过设计为社区居民与艺术相关专业学生赋权;3.如何发挥设计的价值来解决真实社会存在的问题。
一、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与社区治理现状
十四五规划强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需将其融入社区以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共享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社区服务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经济动力。联合国提倡建设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社区对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落实能缓解资源环境问题,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目前社区在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中仍有不足。社区共享理念载体缺乏创新表现,受众群体单一且社交功能式微,参与式多元互动治理模式尚不成熟。而社区服务也未向纵深化维度发展,停留扁平层面,欠缺对居民的精神关怀。
在政治要求、共享经济、人道主义与生态正义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处于命运共同体中,应在社区中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真正为人服务。而设计有跨学科的开放性质,且当今共同设计、参与式设计愈加兴盛,在用设计思维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中,应由更多群体参与以同舟共济。
二、地瓜社区的社会创新思考
社区地下空间不宜居民使用,周子书团队通过设计改善了城市死角的问题。北漂人数为城市住房提供了巨大压力,地上空间的超载使其转向地下生存。为提高空间利用率,团队将一地下室改造成有层级的共享空间摩天大楼,为给北漂族提供谋生希望,使人们在墙上写上可交换与期望得到的技能来为居民服务,参与居民都是该交互模型的设计者。该空间改造本质是社会结构的再设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交互关系。在北京安苑北里地瓜一号空间,团队鼓励居民共同创造图书馆、创想教室与影院等共享空间。各空间具连续性,有醒目导视系统,用环保材料保障地下良好空气质量,实现生态友好的设计目标,且以黄、蓝为主的色彩营造温馨氛围。部分空间以低廉价格出租,部分公益免费,使社区运作有经济支持。地下空间不再是冰冷的鼠族窑洞,吸引了73.9%居民和26.1%外来访客,获95.7%居民的满意度,地下空间得以活化,生活品质得以提升。
地瓜一号的成功使地瓜二号与三号纷纷面世。二号增加了共建的社区大学与创想办公室等,三号增加了画廊来普及艺术美学。地瓜社区致力于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设计共享空间与产品,并低廉服务公众。项目获得了政府支持,北京市民防局希望推广至全京,金牛区政府也邀请团队设计,项目便由北京延伸至成都。曹家巷闲置售楼部被改造成集办公、娱乐及创业一体的共享空间。其门面由在成都有30年历史的糖油果子店改造而成,增加了居民对城市文化的依恋感。团队引导居民在砖块上写上名字并共同堆砌红墙,留下合影,深化个人与社区关联性;还推行产消者计划,鼓励居民打造个人品牌提供互助服务。居民有了更清晰的社区角色定位,也共享着社区人性化的服务。
地瓜社区吸引到了政府与组织的目光,拓展了社区建设与服务的参与主体范围。除设计团队外,居民、社区管理层、企业与政府也应协同参与并利益共享。共同设计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美的空间,更是为了满足居民精神需求与增强民生福祉。设计师将公益性、开放性与参与性理念注入社区,将废弃空间转变成对社区内外群体有吸引力的共享空间,实现空间正义,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尊重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权利。
三、共建共治社区共享空间的设计启示
社区共享空间需全体居民共同参与设计,众志成城解决社区真实问题,并共享因设计的微光而照亮的利益。
地瓜社区从北京发展到成都,“地瓜”正是寓意社区人际关系的维系如地瓜根茎般绵延不断,向着哲学家德勒兹提出的“块茎系统”发展,每个独立体不分树状等级,共同组成平等社会结构。地瓜块茎有开放性、非中心的无限延伸性,块茎论则有联系性、异质性与多元性等特征,启示各社区内及社区间以异质链接的方式处在同一系统中,发展多元社区文化。地瓜社区社会创新的成功,在于团队为居民重新赋权,营造平等、温暖与好玩的共享社区文化。
社会创新是以社会改良和服务社区为导向,社会设计是重建社会信任、缓解社会创伤的过程,能从跨学科视角系统解决社会问题,是时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在不断更迭的社会语境下,设计的真正目的是洞察真实社会状况并为人服务,这要求有设计思维的规划者考虑所有相关利益者的真实需求,淡化设计师职业角色,在与居民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中组织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居民共同建设与管理,共享创造成果,营造具有特定社区文化内涵与城市底蕴的熟人社会,以实现空间正义与服务共享,勿让人情味、社区文化与城市文化失根。
四、参与式设计视角下的社区共享空间设计方案
地瓜社区的建设与服务实践经验,皆为他山之石,总结社区治理的经验方能攻玉。笔者围绕设计赋能社区共享空间的主题调查中,90.9%的调查对象认为艺术院校学生能有效发挥设计力量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应对接更多艺术院校师生资源,使学生走进社区创造设计价值,为居民赋权激发创造力。在针对共享空间的需求方面,人们希望获得的前三项服务内容分别是休闲娱乐、社交互动与基础生活服务,59.8%的调查对象希望提升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能力,51.5%的调查对象也很重视心理健康的发展。未来社区需更多关注居民精神需求,为其营造有趣、有文化的生活美学共享空间。
社区是贯彻国家政策精神的执行单位,也是连接社区内外群体的文化场域。基于对地瓜社区与块茎论的研究,本研究提出推行“智愈家•块茎”社区发展模式的建议,从而积极回应真实的时代问题。智指智能、智慧与知识文化,既要融入大数据、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手段促进现代智慧社区的发展;也要提升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水平,尤其要培养大众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化体现社区与城市文化,通过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以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愈指治愈,需在社区内推行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关注居民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智慧医疗服务,提倡互相治愈,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与健康中国助力。家指温馨有爱的空间,需关注社区内不同群体的真实需求,尤其关注一老一小、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多维度深化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体系,使社区服务更具普惠性,以促进社区爱心网络化发展。块茎指在全国推行“智愈家”相似模式,激励更多群体以异质链接方式来创新共建共治,使社会向平等结构发展,促进全国社区共享服务如块茎般有联系性的、多元化的绵延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共享艺术疗愈空间
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服务站并未在社区普及,使居民共享精神健康服务的治理措施刻不容缓。“艺心相愈”共享艺术疗愈空间,融美术与创意馆、音乐厅与心理疗愈站一体,一心相遇,全力治愈。艺术治疗概念由南姆伯格提出,其能跨学科融合艺术与医学治愈大众,美国艺术治疗协会证明了其是行之有效的治愈方法,国内近十年对其在教育与医疗方面的实践亦有一定进展。该美术馆包括居民及艺术生的作品,由居民共同完成布展,而艺术生起辅助作用,也邀请社区内外人员进行舒缓的音乐演奏。多门类艺术结合能弥补单一艺术形式的不足,使来访者思索如何超脱与转化以唤醒内心自愈动力。此外,也可用 VR技术打造线上体验空间,通过大数据采集有疗愈需求者的信息并邀请来访,运用隐私保护技术保护信息。来访人员通过现场参观艺术品,使自己平静后去找心理医师,让艺术体验成为心理疗愈的助力。在心理治疗上分为免费陪伴与聆听服务、低价咨询及专业疗愈,招募社区志愿者、心理学研究爱好者与专业人员。也可运用人工智能答疑,利用大数据促进社区与社会医疗机构数据共享,打造社区智慧医疗。在疗愈中通过艺术创作找出潜在的问题,通过艺术共情升华被治愈者的内心驱动力。该共享空间对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服务;居民参与建设次数可换取等次免费疗愈服务;对专业治疗人员提供薪酬以维持空间正常运行发展。
2.共享闲置物DIY空间
当今居民对闲置物多采取堆积或丢弃的态度,未能物尽其用。而设计师与居民可共建“艺循环”闲置物DIY空间,通过艺术化改造闲置物来促进社区资源循环利用,使之变成“易循环”。居民可将家中闲置物放至该空间内,并任意挑选闲置物共同DIY,对于居民来说这是重新整理生活的过程,能激发创造力,形成节俭生活理念,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助力,回应十四五规划的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使命。居民可开展工作坊学习与讨论DIY创意与技术,在创意共享中既能促进居民交互,也能增加设计带来的生活趣味,在调查中,63.9%的人群愿意参与工作坊共同设计。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能对闲置物进行专业设计改造,还能与居民互动,重新认知设计价值并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使艺术院校专业资源融入社区并为其赋能。将改造后的闲置物展览,居民可选择互换或出售;还可与公益组织对接捐赠,使居民成为提升他人生活福祉的梦想改造家,促进循环经济与社会爱心网络的发展。
3.共享家庭体验空间
“平行时空之家”共享家庭体验空间,意为找寻自己现有状态之外的理想之“家”。不同房屋环境设计体现了不同社会角色的生活方式及审美品位。可在社区内征集不同职业人群的家居环境照片,筛选体现积极生活理念的空间进行复制展示,打造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一体的空间。在空间内可放置高科技智能家居产品,体验的居民也需携带家具共同装饰,设计专业学生辅助布置。居民可选择不同空间体验,并找寻志趣相投之人。同时开放部分空间提供应急救助服务,为生活困难人群提供食宿;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提供专属共享空间,招募社区志愿者与大学生社工为其提供惠民服务,鼓励居民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困难家庭适老化服务提升、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上述设计构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公益为主、商业为辅的社区发展模式受到了52.2%调查对象的支持。最受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认可的是共享艺术疗愈空间,得70.1%的支持率,其次是获 68.1%支持率的闲置物 DIY空间。该项目也获得了汇林绿洲社区刘书记的合作邀约:“这种社区共享项目是较超前的,可行且复制力强,能疗愈居民并营造祥和氛围,我社区愿意与该同学合作。”她愿在400平方米的空间内落地试验实施,后期深入合作探索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更多可能。
结论
社区作为半开放系统,不仅有隐私感与边界感的居民生活起居空间,也需有无界的共享空间以满足居民对社交与文化获得的需求。在社区中以共同设计的视角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离不开政治、经济、环境与文化发展的要求。在社区中共同参与设计公益为主、商业为辅的共享空间,能充分发挥居民与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动性,形成人人设计、人人治愈、人人平等的社区共享文化,使城市共享空间像块茎般无限延伸,为全国居民带来更多民生福祉。这既是利用设计来打破居民间人际交互的壁垒,促进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发展,也是改变学生对学校“围城”的认知,使其为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而发挥专业价值,以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鸿沟。
共同设计、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共建中的重要性在于,能结合专家与公众的共同意志,在互动中形成具共识性与创新性的社区问题解决方案。社区内外群体以参与式设计的视角进行开拓创新,能加深为民服务、共同奋斗与社会创新意识。通过共同设计,居民能获得生活便利,情感交流与文化熏陶;社区管理者能够高效工作;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能将专业技能用于社会实践,深度理解国家战略方针,担当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兼济天下地设计。在这一视角下,设计者与管理者需激发居民的文化自主性与创造性,对共享空间、产品与服务共同设计,创新性地建设社会系统与生活意义,在社区文化场域中共享有温度的服务与生活美学熏陶。在共建共治中能为居民带来情感交流与文化认同、加强社区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能改善社会结构、解决资源与公平问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与城市,从而实现十九大“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民生福祉目标,也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芥子须弥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