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下的文教融合发展
——以传统文化为例
2022-09-07郭莉莉
郭莉莉
(深圳市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深圳 518000)
文化与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为其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文化是教育的母体,教育的内容来源于文化,所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其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方法、言行举止、管理体制等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传承优秀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想要不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实现教育的普及,只有通过教育渠道,才能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并且愿意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把优秀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此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高效,“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深入地贯彻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了让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中国多次进行教育改革,调整教育模式,从原先的应试教育逐渐发展为素质教育,国家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所以,在国家的倡导下,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出现了变化,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育人的载体,以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为契机,合力推动文教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完善顶层设计,为文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表示需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加入教学课程和教材当中,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各地根据文件精神开展各类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提供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根植优秀传统文化血脉。
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课堂要注重突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个方面,并以此作为课程教材遴选内容的根本遵循。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育人目标出发,遴选相关素材内容和载体形式,坚持做到适当拓展、适量增加。
做好人才引入,要求政府和相关的文化部门加大支持力度,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为传统文化与文教融合提供和创造机会。构建更多的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交流过程中发挥传统文化功能,扩大教育效果。要重视培养骨干人才、开设交流平台等。结合多个主体力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创建文教联盟。通过合理的交流,把传统文化和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多种活动共享有效信息数据,推动两者融合,来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视度。
二、统筹资源配置,促进文教资源共建共享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团队凝聚力。把传统文化和校园教育相联系,引导学生走进文化场馆,强化实践体验,推动师生与市民共用共享传统文化体验馆,补齐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短板,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全民美育新格局。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教育工程。一方面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俗、非遗等传统文化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邀请民间文化传承人进校园,现场手把手向学生展示剪纸、皮影、雕塑等传统艺术,举办版画、麦金画等主题展览,让学生形象而具体的了解传统文化,吸引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同时,组建文艺轻骑队支援偏远地区。针对传统的文化教育宣传难以到达的偏远学校,应制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组建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普及共欧,为带去民间技艺、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展示,为其提供更多资源和可能性,打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寻求全国文化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搭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学校是最大的优质人才资源库,可通过开展全民美育大课堂的形式,引导优秀教师、名人名家等走出学校、走出工作室,以开展公益课程的形式进行好书分享、美术简上、乐曲欣赏、舞蹈赏析等,将传统文化艺术普及带到市民群众身边去,让各项文化工作在从校园中持续输出。可通过举办青少年演讲比赛的形式,吸引广大青少年儿童广泛参与,围绕传统文化、爱国主题等内容进行选拔性比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展现辖区青少年儿童积极向上、蓬勃有为的精神风貌,择优推送优秀学生参加更高级别赛事活动,为学生文艺发展提供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此外,各大文体设施建设在前期规划、后期二次装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教育部门意见,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将场地资源最大化利用,满足青少年群体、中老年群体等的文化教育需求。如建设传统文化体验馆,应考虑特色课堂、主题展览、民俗教学等课程设置,对标建设培训室、展厅、戏台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学校与政府加以重视,要大力支持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本土传统文化,要意识到弘扬本地民族传统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和懂得将两者融合不仅能够促进该民族和该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爱祖国情怀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对此要提升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政治教育融合地位。这些可通过加大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金钱等,依托于学校,根据学校的需求充分发掘传统文化,提高利用度。如在校园营造良好校园传统文化环境,通过充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美感与获取心情愉悦,并在娱乐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伦理道德、政治意识和历史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语文课堂可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关于语文学科课堂设计、情境创设以及文化政治课程的诸多启示。时代环境的改变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特别是文化上要求更高,而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们的文化问题也逐渐暴露。所以处理好学生们文化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一项重大工程。各学校必须采取新对策,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探索如何丰富和转变文化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让学生喜欢上的传统文化,这是提升传统文化与文化政治教育融合的地位的着手点。
二是最大限度开放学校教育资源。首先要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是学校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需要承担的责任。《教育法》要求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在保障教学活动不受影响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其次要明确可开放范围。校内运动场地及设施,辅助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实验室、多功能厅等,各校可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分类开放,作为公共文体设施的有效补充,将阵地资源进行盘活、整合、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阵地效能,让市民获得娱乐、健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最后要探索“共赢”的管理机制。学校资源的开放要以不影响办学、教学为前提,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文体阵地的开放,都要遵循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不仅需要文化、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在统筹谋划、具体实施中寻找更多教育资源的方法和渠道,对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让其具有开放、整合的特征。
三、提高学生文化觉悟,加强文化传播
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首先是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需要多并举措寻求多种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并注意根据的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选择更佳的传承和创新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并注入新理念。在传承与创新中追求新思维、新观念、因此要抓住传统文化中的“根”和“魂”,结合新元素通过娱乐化与现代化促进大众化,寻求更多方式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让学生重新自觉接受传统文化。
一是,在新时期由于学生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以及学校自身存在的资源不够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所以对于学生们的文化教育引导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经研究发现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提高学生文化政治意识,端正学生的文化,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也只有将传统文化与政治教育相融合,学生学习和了解的传统文化才能够被时代所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蕴藏丰富的文化教育价值,政治教育则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传统文化与文化政治教育融合是学校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立足于传统传统文化的根,不断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并将它融入学校文化政治教育工作中。二是,在学校的文化政治教育中形成新的教育途径,完善文化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改变教育方式、形成新的教育方式,从而高效提高学生政治意识、加强学生政治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理想和信念意识以及使学生自觉树立政治身份意识。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政治教育中正是想通过利用文化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政治意识。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国事紧密相连,从而提高学生更深层次的政治意识。三是,挖掘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国家情怀,最终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这就是以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文化政治意识。让学生也带着传统文化的“大同”和“和”文化理念和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去看待我国的国际局势,拥护我国在政治领域所提出的相关政策,培养学生以内行的角度去评判我国的政治决策。通过两者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塑造一个更加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所以这些都要求做到去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吸收“正能量”才能充分利用戏曲艺术在文化政治教育方面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政治意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文教融合取得实效
对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容,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去对待,遵循鉴别地加以对待,扬弃继承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文化育人、以文育人。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创新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融合模式,力求传统文化与时代背景相融合。
一是搭建长期稳定的沟通交流平台。文化和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优质教师、文体名家、校内场地、公共文体设施互补是双向流动的,只有搭建共商共享机制,才能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开展。除了打破内部沟通不畅壁垒、简化申请、审批等程序外,还应组建专门机构对此专项工作进行管理、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全力引进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及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探索研究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并福利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文教融合注入新的活力。可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社会组织高端培训课程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为学校教育人才储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扎实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宣传工作是文化教育扎根的基础,只有让全社会多个群体参与进来,文教融合才能形成常态。文化和教育部门要做好抓典型,树榜样,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文教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推送到更高平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让文化精髓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继而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文教融合经常性、持续性,扎实有效的进行下去。四是,当前学校的文化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传阅文件、开会、收看新闻的方式来进行。这也是较传统且最常见的方式,可见目前学校在对学生开展的文化教育工作上教育载体是比较单一的也缺乏创新性。并且如果了在硬件的载体应用条件上出现无法满足当代学生文化教育的需求、缺乏现代化教育载体、方式笼统、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问题,从而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预期效果,限制了学校文化教育的开展速度和进程等问题。那么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学校必须创新和丰富学校文化教育载体,这样才能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工作时做到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而将优秀传统传统文化与教育进行融合。如音乐课、平时一些主要节纪念日和节假日上开展有关文化教育艺术节、一些特殊的场合、课间播放的广播、设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广播站、校园文化网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与文化教育融合的一些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可行的途径。再借助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达到传播速度高效便捷、传播内容量大、覆盖面广的效果,从而改善单一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丰富学校进行文化教育的载体。给学生营造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环境,通过传统文化改变学生对文化教育刻板印象化,重新激发学生对文化教育的兴趣,自觉接受正确的文化教育,培养健康的文化意识。最后,在特别的节日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各地发起传统文化设计活动,对优秀作品再加以利用,通过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参赛者即可以创编新的传统文化作品,同时也可以立足于经典作品进行改编,这既达到对传统文化推广作用又能弥补由于人才不足无法创作优秀作品的缺陷,同时还要大力发动学校学生活动,让学生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传承。
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的武器,又是劳动人民逐渐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完成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文教融合主要是说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自我素养、健全人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教融合发展对有利于帮助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为中国寻找更多持续发展的机会,把中国引入繁荣发展的正确路途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