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磁资料在桂西崇左地区盆地构造与油气远景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2022-09-06区小毅莫亚军杨富强符平礼谢绍彬黎海龙

矿产与地质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底盆地重力

区小毅,莫亚军,杨富强,符平礼,谢绍彬,黎海龙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 柳州 545005;2.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广西 南宁 530023)

0 引言

重、磁、电勘探方法作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油气远景评价、复杂区联合勘探、海洋油气勘探及油气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1-2]。目前,应用的非震物探技术主要包括重力、磁测、电法以及放射性勘探等,以其效率高、投入少、见效快、效果明显的优势,成为了地震勘探的有利补充和替代手段[3];重力和磁测资料对于确定地下地层构造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可以快速有效地探测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有效反映地质体分布[4]、断裂构造展布、岩浆岩发育[5-6]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信息[7],再结合电磁法开展联合反演解释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勘探效果[8-9]。

重磁勘探作为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目标地质体与围岩之间具有一定的密度或磁性差异为物理基础,在寻找金属矿产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等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0];在过去,重磁资料以定性、半定量解释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位场理论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能够成熟地进行定量反演与解释[11],通过延拓、化极、异常分离、方向导数等数据处理方法,能够从重磁异常中有效提取出丰富的地质信息,为油气资源的地质结构、圈闭条件、储层评价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12-18]。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0'00″—108°00'00″,北纬22°00'00″—22°40'00″的国内部分。从全球范围来看,地处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复合部位,早古生代时期处于华南加里东地槽和扬子江准地台的过渡带;晚古生代时期由于基底构造硬化程度低、基底断裂活动性大、地幔上隆等因素,裂隙与海底火山喷发活动频繁,继而苏皖运动和桂西运动相继发生,地壳性质不断由地台逐渐转化为地槽,与滇、黔邻省三叠系分布连成一片,属特提斯中生代地槽的东南边缘部分;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致使地槽回返、地层褶曲,形成了桂西右江印支褶皱带。

从国内范围来看,位于华南准地台西南部,包括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右江再生地槽中南部(有学者称之为右江裂谷或桂西裂谷)和钦州残余地槽西南端边缘(三级构造单元为十万大山断陷)(图1);在广西运动中未受过多影响,因而继承了早古生代的地槽沉积,志留系和泥盆系连续沉积;早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发生,使古生代地层强烈褶曲,并伴有岩浆活动、地槽封闭,形成NE向的华力西褶皱带;中新生代形成NE走向的大型断陷盆地;喜马拉雅旋回时期,区内宁明、上思一带发生EW向张性断裂活动,形成了古近纪小型断陷盆地。

图1 广西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1.1 地层

研究区地质构造古老、地层发育较全,除奥陶系以外,从上寒武统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尤以三叠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及古近系次之,而上寒武统及下志留统仅小面积出露。区内多以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为地质基层,岩性以石灰岩占优,页岩、砂岩次之,第四系酸性赤红壤土层为地表盖层;除下泥盆统上部至下二叠统主要为碳酸盐岩相,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相之外,其余地层均以碎屑岩相为主;此外,中泥盆统至上二叠统有少量中基性岩火山岩夹层,三叠系尚有中酸性火山岩沉积。

区域上具有中—新生代甚至古生代多套地层组合,其中二叠系、三叠系、中侏罗统及古近系均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生油岩主要为古近系邕宁群一、二段灰褐色泥质岩,在其下部夹有数十层砂岩,有致密的不透水层相隔,具有良好的储盖条件;当喜山运动进行时,对该地区的海相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油源进行重新分配,通过断裂或不整合面运移至邕宁群的下部储存起来,具有“古生新储”的成油条件。

1.2 构造

研究区的主要部分——右江再生地槽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主要为印支运动形成,构造线以NW向为主,NE向、EW向和SN向次之;凭祥—大黎断裂带是加里东旋回出现的NE向基底断裂,区内主要发育的凭祥断裂带为其西段之西南一小段,由一系列平行断裂组成,构造宽20~25 km,断面倾向SE、倾角45°~80°,与印支期褶皱密切伴生。

区内基底褶皱大部分形成了NE向紧密复式褶皱或倒转褶皱,盖层褶皱主要为印支运动所形成,再断槽凹地或盆地内上古生界及三叠系褶皱紧密,具复式、线状和倒转等特点;在中新生代形成的NEE向十万大山断陷盆地内,燕山期形成大型开阔向斜构造,局部发育次级褶皱,两翼不对称,西北翼较缓(8°~30°)、东南翼较陡(30°~70°);喜马拉雅旋回形成的古近纪断陷盆地包括宁明、上思一带近EW向断陷盆地,以及沿北西右江断裂带发育成的百色—田东断陷盆地,构造上呈宽展型向斜,地层倾角一般较平缓,断层附近倾角变陡,局部直立或倒转。

1.3 岩浆岩

研究区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以华力西—印支期基性岩类为主、分布广泛,既有侵入岩也有喷出岩,它们彼此相伴产出,主要沿富宁—那坡—靖西—凭祥一线和右江流域的百色、巴马一带呈断续带状分布,受控于富宁—那坡、右江等深大断裂;此外,在加里东晚期局部有酸性岩浆活动,形成钦甲等岩体。

2 区域岩(矿)石、地层物性特征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完成的《广西区域岩石物性调查报告》和《广西北纬24度线以南地区航磁异常的地质意义》等成果,共收集了研究区及邻近地区物性剖面139条,钻孔3个,总计3640件岩石标本密度、磁化率测定数据,经综合整理作为探讨桂西崇左地区岩石物性与区域重磁场特征的基础资料。

2.1 密度特征

研究区内沉积岩较为完整,但奥陶系出露极少,志留系在研究区东南角外围出露,按地层由新至老、自上而下划分:①第四系松散层、古近系沉积层密度值最低,在(2.01~2.34)×103kg/m3之间;主要分布于新生代盆地,范围很小。②白垩系、侏罗系碎屑岩层密度值较低,在(2.38~2.45)×103kg/m3之间;主要分布于中生代盆地,范围较小。③三叠系、上二叠统碎屑岩、灰岩层密度值稍低,在(2.46~2.63)×103kg/m3之间;分布较广,为较低密度层。④下二叠统、石炭系、泥盆系碳酸岩层密度值高,在(2.56~2.76)×103kg/m3之间;分布较广,为高密度层。⑤寒武系碎屑岩、灰岩层,碎屑岩层密度值较低(2.46×103kg/m3),该层仅分布于靖西—德保一线以东;而碳酸岩盐密度值较高(2.75×103kg/m3),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至云南省境内。

从上述密度层划分得出,研究区主要存在4个密度分界面(图2):①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密度界面,上为第四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低密度层,下为三叠系、二叠系较高密度层,密度差为0.12×103kg/m3;②上二叠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密度界面,上为三叠系、上二叠统较低密度层,下为下二叠统、石炭系、泥盆系较高密度层,密度差为0.11×103kg/m3;③靖西—德保一线以东、泥盆系与寒武系之间的密度界面,上为泥盆系、石炭系高密度层,下为寒武系碎屑岩较低密度层,密度差为0.20×103kg/m3;④靖西—德保一线以西,该界面上、下均为碳酸盐岩层,密度差较小为0.09×103kg/m3,密度界面不明显。

图2 桂西地区地层密度统计直方图

2.2 磁性特征

研究区的沉积盖层中的多数层位属于无磁性或极弱磁性,部分具有微弱磁性,个别层位具弱磁性。桂西地区主要磁性层位在中侏罗统那荡组(J2n)岩屑粗砂岩、细砂岩夹含砾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夹细砂岩,磁化率κ<3,剩余磁化强度Jr=10;另外,在中三叠统(T2)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质砂岩等碎屑岩(局部含灰岩团块)中也有微磁性显示,磁化率κ=10,剩余磁化强度Jr<3。根据前人统计资料,前寒武系可能构成广西的区域磁性基底(表1)。

表1 广西北纬24°以南地区区域岩石磁性参数统计

3 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研究区主要以重力低异常特征为背景(图3b),呈由南东向北西逐渐递减的趋势,变化范围在(-36~-70)×10-5m/s2之间,平均值约为-52×10-5m/s2,最高幅值位于南东角柳桥一带,最低幅值位于北西角的金龙以北。经异常分离之后,区域场宏观上呈扇形展布的重力梯级带,主要反映了基底的展布形态,分为较为明显的三段陡阶带(图3c):①近EW向展布的宁明—上思陡阶带;②NE向展布的金龙—雷平陡阶带;③福厚—扶绥弧形陡梯带。研究区重力场由南东向北西逐步变小的趋势,较好地反映了莫氏面的总体起伏变化特征;重力梯级带则反映了基底在此地带倾斜度的加大,并使基底在此呈现阶状特征。局部重力低值区多与深部巨大的花岗岩基活动和新生代盆地有关,而局部重力高值区多与基底的局部凸起以及基性岩的活动有关。

研究区航磁ΔT主要以负异常特征为背景,异常强度范围为-50~10 nT,宏观上为NEE向展布,以多个正负相伴磁异常成串珠状或环状排列为主要特征,局部相对磁力高,异常强度大、范围宽。剩余重力异常以相对重力低的串珠状异常为主要特征,经32 km×32 km窗口分离异常(图3d),以多个重力高、重力低相间展布为主;据重磁综合推断,两条串珠状重力低异常带(G70~G71和G72~G73)主要反映了研究区盆地构造及隐伏花岗岩体的展布规律,经重磁异常定量—半定量计算,隐伏岩体的埋深较大,大部分的隐伏岩体埋深均在2~4 km,局部环状磁异常则反映了高侵位基性岩的分布特征。从综合异常的展布特征来看,研究区带内线性异常特征最为明显,整个研究区处于NE向重力梯度带(中国东部大兴安岭—武陵山NNE向巨型重力梯度带南端之东侧);从深部构造特征来看,研究区处于NE向陡倾斜坡构造带上,区内以NE、NEE向展布的线性异常带上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区内构造局部为NE、NEE向为主,为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图3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析图

4 异常场与构造分区及地质意义

4.1 重磁异常分区原则

对重磁场的定性分区是研究地质构造分区的首要步骤和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主要根据重磁区域异常场的强度、范围及水平梯度等标志进行区域场分区。根据异常群的强度、形态、梯度、走向、多寡及展布特点等标志的组合特征进行Ⅰ级和Ⅱ级场的分区:Ⅰ级场的分区边界一般划在区域场连续而明显的梯度带或不同特征区域场的分区界线;Ⅱ级场的边界划一般在异常群体特征分区的边沿处,并以重、磁推断的深大断裂带展布位置为主。

4.2 研究区重磁异常分区

根据研究区重磁异常分区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信息可以看出(图3f),重磁异常分区充分反映了深部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用控制全区性的磁异常分布、重力梯级带、线性异常带等异常分区线,将区域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建造)和重大地质事件相同(或相似)的异常区划分为Ⅰ级构造区;以局部区域异常分区,划分为Ⅱ级构造区。分区情况如下:

1)水口—雷平重力异常变化平缓区(Ⅰ)。该区位于研究区北部,南西端延伸进入越南;重力梯级带走向北东,宽约40 km,是研究区重力场特征较为平缓的一个区域,平均梯度为0.5×10-5(m·s-2)/km;经异常分离后呈现NE向的双峰圈闭异常,剩余异常幅值较小,且受梯级带走向控制较为清晰。该区主要出露寒武系砂岩、粉砂岩、页岩和泥盆系页岩、泥岩、砂岩夹灰岩,与西大明山隆起轴部基本吻合,周边发育NE、EW、NW向三组断裂,断裂之间交汇、切割现象广泛,硅化蚀变较强,多地有中酸性岩脉出露;基底构造属西大明山—大瑶山大型复式背斜的一部分,核部出露寒武系近EW向褶皱。

2)龙州—崇左重力异常变化平缓区(Ⅱ)。该区位于研究区中部,是全区重力高值异常所在,重力场变化较为平缓。该区在NE向的西大明山重力梯级带和近EW向的宁明—上思重力梯级带的夹击下,形成了向西突出的舌状重力高异常。经异常分离后剩余异常较 低缓,一般小于2.0×10-5m/s2,其特征也以NE向的串珠状和近EW向重力高异常带为主,中间夹有幅值较小的NE向串珠状重力低异常。该区主要反映了地台型碳酸盐岩相及其NE向为主的地质特征,基底为相对隆起区,其东部沿基底隆起最高,向北西逐渐降深,中部为平缓状态。

3)宁明—上思重力低异常区(Ⅲ)。该区位于研究区南部,近EW向的宁明—上思重力密集带为该区与Ⅱ区的分界。区内镶嵌了EW向展布的宁明、海渊、上思三个明显重力低异常,三个重力低异常之间有隐隐若现的NW向线性特征,表现为剩余异常有规律错断。该区是一个NEE向的中生代大型断陷盆地,基底为上古生界和中三叠统碳酸盐岩、砂页岩、酸性火山岩和少量印支期花岗岩;喜马拉雅旋回盆地内宁明、海渊、上思一带发生EW向张裂,形成古近纪小型上叠断陷盆地。

4.3 研究区断裂构造划分

研究区内构造极为复杂(图3g),断裂构造从南东角向北西角移动的展布方向特征,从近EW向逐步往NE向再转成NW向,组成了扇形排列的放射状断裂构造网,表现了区内构造形成受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应力的复合作用而形成,可能是多个地块体的接触和多次板块碰撞作用形成了该区扇形特征构造格架,局部地区形成弧形构造特征。此外,宁明—上思重力梯级带推断为基底断裂引起,该断裂构造对Ⅱ、Ⅲ区的升降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致使Ⅲ区相对下降、Ⅱ区相对隆起;Ⅲ区侏罗系、白垩系的发育、古近系盆地的形成及Ⅱ区的地层剥蚀都与该断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4.3.1 近EW向断裂

宁明—上思断裂(F1)分布于研究区南部,由宁明经海渊至上思。航磁异常主要以正磁正异常为背景,局部有独立的正负异常相嵌,主要反映了沿带上的中酸性岩脉成串珠状展布;布格重力异常呈现明显梯度带,局部梯度大于2.0×10-6(m·s-2)/km,经异常分离后区域场呈宽缓梯级带,随着窗口半径的加大线性异常逐渐消失。该断裂是广西NE向断裂西段受多组构造应力作用发生偏转而成近EW向,对区内岩浆岩和沉积岩相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向东还有延伸的趋势,西段与基底断裂F5汇合并向西延伸;走向东西,倾向南,浅部断裂较陡(3 km以浅)80°~90°,深部较缓40°~50°(切割深度约10 km)。广西石油队位于上思那琴的钻井在3000 m深度钻遇寒武系,侏罗系底界至寒武系只有500多米,泥盆系与寒武系不整合接触。

4.3.2 NE向断裂组

龙州—中东断裂带(F2):由龙州经响水南侧至中东镇,横穿研究区,东段往NNE向偏转。航磁特征为正负异常分界线,南北两侧成明显的台阶,南正北负、局部镶嵌多个正负相伴异常,主要与岩浆岩关系密切,且具有等间距规律;重力异常为NEE向宽大的重力梯度带,东段异常带狭,西段宽缓,属南宁—信都NE向梯度带的南西段,局部偏转成近EW向的线性异常带。经异常分离后局部异常EW向展布的线性规律明显,区域场显NE向,说明浅层异常与深部异常差异较大,该带两侧重力异常差异明显,北侧异常低背景杂乱,异常轴向以NE、NW向为主;南侧为平缓高背景异常区,局部异常为近EW向和NEE向展布异常,反映了两侧构造不同特征。该断裂带控岩控相明显,主要是来自NW向和SE向两组不同的作用力的复合作用使构造形成了旋扭的产状特征;在扶绥、邕宁一带晚泥盆世—中石炭世出现台沟相硅质岩,两侧为台地相碳酸盐岩;沿断裂带上有隐伏、半隐伏岩体成带分布,主要有西大明山等隐伏岩带。

亭亮—龙头断裂(F5):由宁明亭亮经江洲至龙头镇。航磁特征为低异常为背景,区内叠加了系列串珠状正负相伴NE向展布的短轴状异常,主要与硅化蚀变带的关系密切;布格重力异常呈NE向展布的宽缓梯级带,北东段有与F2合并的趋势。经异常分离后剩余异常呈串珠状重力低异常带,北西侧为重力高值区,南东侧为重力低值区,两侧局部异常走向差异明显。该断裂带控制了十万大山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展布,破碎带宽数十米,沿破碎带有一硅化带长达数千米,凭祥地区可见石炭系、二叠系分别仰冲于中下三叠统及下侏罗统之上,断裂切割寒武系,断距数百米至千余米;该断裂控岩控相明显,早、中三叠系海底喷发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发育,断裂北侧为台地相碳酸盐岩,南侧为盆地相沉积,以此为界北西侧缺失晚三叠世—侏罗、白垩世的沉积。

4.3.3 NW向断裂

富宁—崇左断裂带(F7)自富宁经那坡、下雷至崇左一带。航磁特征为数个相对磁力高的串珠状异常,两侧异常展布规律差异明显,北东侧局部异常以NE向展布为主,南西侧以NW向展布为主,属异常分区界线。西段富宁附近以NW向排列的正负相伴异常为特征,主要反映了基性岩的磁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呈同步弯曲,局部切断异常成梯级带,西断异常特征较为明显,东段异常较弱,经异常分离区域场为宽大重力低的翼部,等值线呈同步弯曲,剩余异常为北西线性排列。该断裂控岩控相明显,沿带上广泛分布有晚古生代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岩脉;不同时代地层界线形成直线边界,断裂走向300°~310°,倾向SW45°~80°,两段倾角较陡,中段、东段倾角较缓。

5 盆地构造与油气远景分析

根据重磁异常特征,结合地、物、化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区内新生代盆地引起的异常主要有3处:G71宁明重力低、G72海渊重力低和G73上思县重力低。新生代古近系沉积盆地在本研究区内均为断陷盆地,盆地展布方向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盆地内主要出露古近系;根据物探资料,古近系与围岩地层密度差为(-0.20~-0.35)×103kg/m3,可引起较强的局部重力低异常。

5.1 宁明盆地

该盆地显示的布格重力异常为椭圆形负异常,长轴为东西走向,异常向西延伸出研究区外,南北两翼不对称,异常中心偏北。从宏观上判断为一歪斜锅底状盆地,盆地岩性由始新统—古近系邕宁群第一、二段的砂砾岩、砂泥岩组成,受北缘宁明—上思断裂活动的控制而属断陷盆地,也是研究区EW向构造的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盆地的产状及空间形态等特征,笔者根据重力异常值及地震资料对盆地基底的深度以及起伏形态作出了推断:①根据物性资料显示,选取古近系的平均密度值为2.21×103kg/m3,侏罗系的平均密度值为2.44×103kg/m3,两者之间的密度差为0.23×103kg/m3;②经过剩余异常中心,截取了一条SN向剖面,利用三度体人机结合选择法软件进行正演拟合计算(图4);③据地震资料,宁明盆地共获三组不同倾角、特征清晰的反射波组(图5、表2);④利用正演拟合结果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在盆地范围内确定已知点,再根据剩余异常图所显示的盆地形态,用特征点勾绘盆地基底所显示的盆地形态,绘制盆地基底等深图(图6)。

表2 宁明盆地地震反射波组特征

图4 宁明盆地地震、重力剖面位置示意图

图5 宁明盆地地震推断剖面图

由图6可见,盆地北面较深而且较陡,南西较浅而相对平缓,盆地中出现3处局部较深地段,最深部位位于宁明县北东约5 km处,最大深度为1650 m。应当指出,本解释主要是研究古近系的展布,反映的盆地中3处局部较深地段,由于目前尚缺钻探及其他有关资料,因而并不排除其他地质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如岩体的侵入等)。

图6 宁明盆地重力正演拟合剖面及推断基底等深图

5.2 上思盆地

上思盆地地层岩性主要由始新统—上古近系邕宁群第一段、第二段的砂泥岩组成,东部有小面积第三段沉积;盆地产状总趋势为由南向北增厚,受北侧的宁明—上思断裂活动的控制而属断陷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呈长轴状、东西走向的低异常,通过16 km×16 km窗口滑动平均剩余异常图上截取十字剖面作正演拟合计算,从拟合结果结合剩余异常特征勾绘出该盆地等深图(图7)。由图7可见,该盆地具有如下一些特征:①长轴状不对称盆地,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大;②盆地长轴方向排列两个局部较深中心,且从东向西盆地深度逐渐变浅,反映了盆地基底深度变化规律;③盆地最深处位于上思县正西向约9 km的龙活屯一带,最大深度为850 m。

图7 上思盆地重力正演拟合剖面图

5.3 海渊盆地

从布格重力异常图上可见,海渊盆地的重力异常形态呈近等轴状,异常等值线北面较密集、梯度较大,梯度最陡处达3.0×10-5(m·s-2)/km;南面较平缓,仅有1条等值线封闭,剩余异常与布格异常形态相似,前者圈闭较好,反映盆地轮廓更清晰。为了解盆地的范围和深度变化情况,通过剩余异常中心分别切取了1条SN向和EW向剖面,利用三度体人机结合选择法进行正演拟合计算;首先建立了地质初始模型,其中古近系的密度值取2.21×103kg/m3,侏罗系的密度值取2.44×103kg/m3,两者之间的密度差为-0.23×103kg/m3;从计算结果可见,盆地在剖面上的宽度:东西剖面约4.9 km,南北剖面约5 km,盆地底界面深度约440 m(图8)。

图8 海渊盆地重力正演拟合剖面图

5.4 油气资源远景分析

宁明、上思盆地主要沉积古近系上新统—始新统邕宁群,宁明盆地沉积不全;两盆地均是在燕山—喜山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的中—新生代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分别受NEE向的凭祥—东门深断裂和那街—百甲断裂以及NW向断裂所控制;两盆地轴向近EW,形如纺锤状,轴线偏北。重力异常在宁明、上思两个古近系沉积盆地南缘一线,形成1条EW向重力高值带,在东西两端各形成一个较大的重力高圈闭,推断该高值带为侏罗系基底起伏引起,由此形成两个较大的单一圈闭构造。宁明盆地基底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砂泥岩,北部局部可能有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盆地北缘重力梯度密集带明显,断面南倾,两盆地沉降中心位于中部或中东部偏北缘断裂一侧。

上思盆地与宁明盆地沉积特征相似,古近系沉积厚度达1030 m,生油岩主要为邕宁群一、二段(相当于那读组)灰、深灰、灰褐色泥岩,厚400~760 m,埋藏较浅,不利于有机质向石油的转化;经90口煤田钻井探测均未发现油气显示,生油岩虽厚,有机质含量亦高(2.9%),但从沉积环境及埋藏的深度、时间看,生油岩未达到成熟阶段,只利于向煤的方向转化。

据宁明县以东钻井资料说明邕宁群一、二段最厚的中部地区,以褐灰色泥质岩为主,厚度大于700 m,有利于生成油气。在邕宁群的下部夹有数十层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在0.5~1.0 m之间,砂岩孔隙度为20%~30%,最高达37.56%;渗透率100~1000 mD(毫达西),最高可达9752.9 mD,且有致密的不透水层相隔,说明其储、盖层均较理想。当喜山运动发生、发展时,对该区海相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油源进行重新分配,就有可能通过断裂或不整合面运移到邕宁群的下部储存起来,具有“古生新储”的成油条件。广西第四地质队于1984年在该盆地勘探古近系膨润土矿时,8口浅钻孔有气显示,喷气时间最短的有2 h,最长的达63 h。

综合地震、重力、地质等资料,宁明盆地具有中—新生代甚至古生代多套地层组合,而二叠系、三叠系、中侏罗统等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有多处在钻探邕宁群二段膨润土矿过程中已发现可燃性气体;二叠系在F2断裂北测已出露地表,而十万大山盆地北部斜坡带的侏罗系覆盖区覆盖条件及有效覆盖面积可观(具区域盖层),对油气富集是极其有利的,地震勘探和重力推断的侏罗系基底起伏的圈闭构造,认为是油气富集的重要远景区,对指导找油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证据充分说明在宁明盆地寻找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前景是不可忽视的。

6 结论

1)根据研究区重磁异常的分布特征规律,将研究区分为3个大的重力异常区,充分地反映了区内不同的构造(深部构造)展布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地壳盖层的岩相密度差异特征;由于各区所受的地质动力的方向不同,盖层构造的方向性较为明显,反映了地壳构造运动在各区内变化复杂。此外,局部异常反映了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存在着明显的横向密度差异。

2)根据重磁异常的线性特征,建立了研究区主要断裂构造格架,推断区内主要断裂构造7条,并对其控岩控矿作用进行了分析,对其活动性进行了探讨;弧形构造是区内较为重要的特征构造,建立了区内线性构造在时间上的秩序,为NNE向(或近SN)—NW向及NE向(同期)—近EW向—弧形构造。

3)根据重磁异常对桂西地壳结构、各界面构造关系及右江裂谷的成因与活动特征进行了相关探讨,认为桂西地区的壳层结构其特征和广西的其他地区相近,总的壳层厚度比其他地区厚,可能中间存在着明显的低密度层不同深度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在不同的构造层上均具有不同构造活动的方向特征,并保存了相关构造形迹;右江裂谷的形成主要反映了加里东期NW向构造应力对其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在桂西地区存在着从南西向北东方向推覆构造的可能性。

4)对研究区重磁数据进行了系统处理,综合地质资料对局部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对重点地区的盆地构造作了(半)定量研究,探讨了各盆地的形态、规模、基底起伏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认为上思盆地古近系沉积厚度达千余米,主要生油岩邕宁群厚度为400~760 m,生油岩厚度适中、埋藏较浅;宁明盆地古近系沉积厚度大于1575 m,盆地中心最大厚度大于700 m;两个沉积盆地南缘的东西向重力高值带反映了侏罗系基底隆起,在东西两端各形成一个较大的圈闭构造,形成了油气良好的富集地带。

5)通过对构造控岩控矿基本规律的分析和与重磁场关系的研究,总结了利用重磁资料研究盆地构造及寻找油气的标志,结合地质、石油地质资料,圈定了宁明盆地(宁明—亭亮)和海渊盆地—上思盆地等油气远景预测区2处。

6)在本次桂西崇左地区重磁资料的综合研究过程中,虽然广泛地收集到了已有的地、物、化、遥等资料,但区内开展的中大比例尺和深部地球物理工作较少,对区内深部地质、区域构造等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建议今后应开展一些深部地震、电磁测深剖面等工作,开展有针对性深部构造专题研究,对指导该地区今后油气资源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基底盆地重力
重力消失计划
基于谱元法的三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初步研究
震源深度对二维盆地放大的影响研究*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重力之谜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一张纸的承重力有多大?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
重力与质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