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后叶素、缩宫素及干预措施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探讨
2022-09-06王向云邱玉珍
王向云,邱玉珍,林 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作为妇科常见生殖器良性肿瘤,子宫肌瘤以平滑肌及结缔组织为主要成分单,其中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为重要诱因,常见临床症状包括腹部包块、子宫出血以及白带增多等,30~50岁育龄妇女为主要发病人群,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导致子宫肌瘤体积增大,增加不孕风险[1]。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优势明显,如微创及术后恢复快等,对患者性生活及内分泌影响较小,但是子宫血运丰富,因此,术中出血量较多,对手术视野清晰度可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手术操作,继而会影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缩宫素、垂体后叶素等均属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常用止血药物,围术期予以患者个体化的干预方式有助于推动患者手术过程以及术后康复过程顺利进行。本次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我院行接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72例,探讨患者采用垂体后叶素及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72例子宫肌瘤患者,纳入标准:①结合妇科B超检查结果、临床症状等确诊为子宫肌瘤;②存在手术指征;③患者对手术风险与研究方案均知情。排除标准:①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者;②存在麻醉禁忌症或者手术禁忌症者;③既往有子宫手术史者;④肝脑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⑤合并癌症等消耗性病变者;⑥中途转院者、自本次研究退出者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失访者。
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后通过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分别纳入样本量3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1~44岁,年龄平均值为(32.14±3.09)岁,浆膜下肌瘤8例、肌壁间肌瘤9例、黏膜下肌瘤9例、子宫颈肌瘤10例,肿瘤数量为1~5个,平均数量为(3.02±0.24)个,肿瘤直径为3~6cm,平均直径为(4.25±0.17)cm,病程范围为1~4年,平均病程为(2.06±0.24)年;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0~47岁,年龄平均值为(32.45±3.12)岁,浆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8例、黏膜下肌瘤10例、子宫颈肌瘤9例,肿瘤数量为1~5个,平均数量为(3.11±0.23)个,肿瘤直径为3~6cm,平均直径为(4.20±0.18)cm,病程范围为1~4年,平均病程为(2.09±0.22)年。两组患者肿瘤数量、直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予以虽有患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检查,通过阴道B超明确子宫肌瘤位置及数目。对照组患者术中注射缩宫素注射剂,围术期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中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剂,围术期应用舒适护理干预。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1)治疗方法
为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头低足高位,自脐孔部位进入气腹针,于脐孔上缘部位做切口为10mm切口并将Trocar置入其中,然后放置腹腔镜,在患者脐下腹两侧髂前上棘与脐中间部位做长度为5mm及10mm切口,分别置入Trocar及手术器械。以一次性无菌注射针于患者耻骨联合上方1~2横指部位垂直插入子宫体,将20U缩宫素与生理盐水10mL混合后注入患者子宫体前壁、后壁与子宫肌瘤表面肌层,待宫体变蓝或变紫后于腹腔镜下应用单极电钩将肌瘤包膜切开直至子宫肌瘤包膜,以大抓钳将肌瘤抓住,通过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旋转的方式将肌瘤剔除,操作过程中不可损伤子宫肌层,瘤体腔活动性出血减少或者子宫壁切口出血减少时通过可吸收缝线对创面实施间断或者连续缝合。
(2)护理方法
术前指导患者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禁食、禁水,术前进行清洁灌肠,术中与麻醉人员与手术人员密切配合,术后及时帮助调节体位至舒适状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体温、心率、呼吸、脉搏等)。患者进食情况需要严格参考其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初期进食流食,逐渐进食半流食及普食,同时为患者提供引流管、导尿管等护理。
1.2.2 观察组干预方法
(1)治疗方法 向患者子宫体内注入垂体后叶素,注射剂量为6U,其他操作方式同对照组。
(2)护理方法
①入院指导:向患者介绍医护人员、麻醉过程与手术过程,告知患者各种注意事项,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方式帮助患者熟悉手术室环境及仪器设备,减轻患者的陌生感与紧张感。为患者提供体位指导,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②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稳定患者情绪状态,防止出现术中血压升高等意外事件,为手术安全以及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③环境护理:可通过摆放绿植、播放音乐等方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④疼痛护理:残留二氧化碳、导管刺激以及手术操作等均可造成术后疼痛,应该与患者加强交流,对疼痛部位、程度以及性质等进行准确评估,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实施针对性护理。⑤生活指导:包括饮食合理、作息规律、适量运动,改善体质状况,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感染风险。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2)对比用药前、用药后10min、用药后20min及用药后30min两组患者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变化情况。
(3)统计两组术后尿潴留、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及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尿潴留例数+感染例数+胃肠功能紊乱例数+出血例数)/总例数*100%。
(4)调查方式为患者出院前向其通过分发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技能与水平、情感支持、服务态度、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等,以100分为总分,护理满意度包括不满意、满意及非常满意,总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2.2 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用药后患者DBP及SBP均较用药前升高,用药前及用药后30min两组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10min、用药后20min观察组患者DBP及SBP均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用药前后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分析(mmHg)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n(%)]
2.4 患者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显著更高(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n(%)]
3 讨论
子宫肌瘤患者普遍存在经量增加等症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可导致患者继发贫血等病症的风险增高,临床需根据患者年龄、子宫肌瘤数目与生长速度、实际临床表现、对生育的要求等各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手段。一般情况下存在以下情形患者需要接受手术:经量过多且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严重腹痛症状者或者由于有蒂肌瘤扭转、慢性腹痛等引发的急性腹痛者;合并直肠或者膀胱压迫者;子宫肌瘤导致不孕;肌瘤生长速度过快且怀疑恶变者[3]。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传统开放手术所不能比拟的优点,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不会对患者性生活以及生育等造成影响,患者接受度较高。但是子宫具有非常丰富的血运,子宫肌瘤剔除术所造成的创面容易引发出血现象,腹腔镜下止血难度较大,出血影响手术视野暴露,同时也会导致缝合难度增加,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4]。
缩宫素对孕期子宫平滑肌可发挥较强的收缩作用,止血效果理想,而针对非孕期子宫止血效果不佳[5-6]。垂体后叶素提取自牛等动物脑垂体后叶,内含血管加压素及缩宫素,其中,血管加压素属于神经垂体激素,主要由丘脑下部神经细胞合成并分泌,具有较好的利尿效果,血管加压素还可对V1受体发挥作用,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尤其针对小动脉与毛细血管可取得理想的收缩效果[7]。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注射入人体内后可促进注射部位血管收缩,短时间内局部血流可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而且能够迅速发挥作用,对循环系统干扰较小,半衰期较短且代谢速度快,体内维持时间为20~30min,安全高效[8]。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较对照组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DBP与S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后叶素可促进子宫强烈收缩,孕期子宫或者非孕期子宫均可取得理想的收缩效果,能够使术中出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手术视野模糊,便于临床进行手术操作。通过对比可知,与缩宫素相比,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更加理想,对于降低出血、子宫窦道形成等并发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围术期予以患者舒适护理有助于使患者的身心舒适度获得提高,可有效降低手术操作风险,同时还能够推动患者术后顺利康复。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及垂体后叶素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系数,可促进患者术后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