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金墓葬壁画“镣子”研究

2022-09-06高笑天南开大学天津30035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方形墓葬标本

高笑天(南开大学,天津 300350)

宋人饮茶流行点茶法,即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在汤瓶中煮水,再持汤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辽金时期,由于受到中原宋王朝茶文化的影响,北方牧猎民族在备茶活动中也常用点茶法。镣子作为加热汤瓶中水的炭盆,成为辽金少数民族备茶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茶具。由于关于辽金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的文献资料远不及宋代丰富,对这类图像资料的考古发掘和收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但考古出土的镣子实物较少,故对辽金时期的镣子进行深度探索和综合分析,还要借助墓葬壁画中相关的图像资料。

一、镣子的释名及界定

古人对茶的认识不晚于战国时期,饮茶方式也经历了多次变化。汉至南北朝时期,煮茶方式比较简单,与煮菜汤相近,但饮食器分化出了专门的茶具。唐代时茶才正式成为全国普及的大众饮品。陆羽的《茶经》也随之出现,此书是对饮茶活动的一次梳理总结。唐人饮茶多使用煎茶法,即将茶直接放在茶釜中用风炉烹煮;到晚唐又流行一种用汤瓶向茶盏中注水的“点茶法”。汤瓶煎水,多用“镣炉”,或称“镣子”,这是一种用来加热汤瓶中水的炭盆,多呈盆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睿谟殿曲宴诗》中提到“户牖、屏柱、茶床、镣炉,皆五色琉璃,……”将“镣炉”与“茶床”并用,证明其为一种烹茶之器。《东轩笔录》中“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归。’”文中的“镣子”在宋代指的是掌管茶水的人。元代在茶文化方面承上启下,不仅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煎茶、点茶法,还出现了直接用沸水泡茶的泡茶法。泡茶法发展至明清时期,成为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因此,镣子的流行时间大概为宋元时期。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镣子”这一名词及其具体的使用方式逐渐被人们遗忘。

二、镣子的渊源流变

(一)唐宋时期

唐人煎茶多用风炉,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凡三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套唐代晚期白釉瓷器中的风炉为圜底直筒形,下有三蹄足,腹中部有两个相连的风穴,风炉上放一茶鍑。此外,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中所绘风炉与陆羽所描述的风炉大致相像。从图中来看,推测煮茶采用的是唐代流行的煎茶法,风炉用来煮沸茶鍑或茶铫中的水,水中再放入茶末进行烹煮。

宋代点茶法流行,煮茶的器具发生了变化,煮茶时需要先将汤瓶放于镣子中加热。这一场景常见于宋代绘画、墓葬壁画及砖画。镣子多为方形,上面放有汤瓶。如南宋《春宴图》中的方形镣炉;《春游晚归图》末端挑担者一端挑着的燃着炭火的方形镣子,上面还放有两个汤瓶;偃师酒流沟宋墓砖雕备茶图中的方形镣炉。在宋代,虽然流行点茶法,煎茶法却并未完全消失,除镣炉外,风炉也常见于饮茶活动,如刘松年《碾茶图》中直筒形、下有三足的风炉。

(二)辽金时期

一般来说,镣子与长流汤瓶配套用于点茶,风炉上置茶釜用于煎茶。但在辽金时期,与镣子、风炉配套的还有一种短流的煎茶瓶。宣化辽代张匡正、张文藻等墓葬壁画中的风炉形制大多为下有莲花座,直筒形炉身,无足,上放一短流汤瓶。此时的煎茶器具由茶鍑变为短流汤瓶。此外,在大同东风里辽代壁画墓、山西陵川金墓以及敖汉旗羊山辽墓壁画备茶图中,短流汤瓶都是置于镣子中。此汤瓶为短流,不如长流汤瓶注水有力,其功能是将茶末直接放入汤瓶中煎煮,证明辽金时期仍存在煎茶法。镣子的作用不仅是加热汤瓶中的水,还能煎煮茶。

从总体来看,辽金时期使用镣子加热汤瓶占主流,风炉使用频次较少,推测是因为风炉一次只可加热一个汤瓶,不如镣子同时放置多个汤瓶方便高效。宣化张世卿、张世古墓等辽末期墓葬壁画中镣子上的汤瓶由短流变为长流,这可能是辽金受宋的影响,由煎茶法向点茶法过渡的产物。

(三)元代

元代茶的点泡方法包括冲点法、撮泡法、煎烹法。此时,风炉或镣炉仍见于人们的茶事活动,如刘贯道《消夏图》中正在煮水的莲花座风炉。内蒙古赤峰市沙子山元代墓中壁画也有镣炉的身影:桌上置有茶盏,桌前一女侍侧跪,左手持棍拨动镣炉中炭火,右手执汤瓶。这幅壁画表现的是点茶活动,其中镣炉形状模糊不清,似为方形。明清时期,茶的饮用方式几乎全部为“撮泡法”,镣子、风炉之类的煮茶器具完全不见踪影。

结合各种文献、绘画、壁画及考古资料考证,大概总结为下:风炉为镣子的前身,风炉最早在唐代出现,一般为圆筒形,腹部有风门,下有三足,用于煎茶。宋代时风炉并没有消失不见,此时新出现了镣子,一般为方形,形体与风炉相比更大,内置炭火与汤瓶。与宋并立的辽金时期,其风炉为莲花座形,一侧有出风口,上置短流煎茶瓶;镣子内一般置有长流汤瓶与炭火。到元代,随着撮泡法的出现,镣子和风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至明清时期完全消失。

三、辽金墓葬壁画中的镣子研究

(一)辽金墓葬壁画备茶图中的镣子

镣子作为茶具的一种,是墓葬壁画备茶图中的重要元素。据统计,辽金壁画墓中出现备茶图的墓葬共有18处,其中备茶图中出现镣子的墓葬共15处,占比约83%,肯定了镣子在备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辽代墓葬壁画中有镣子的墓葬共计13处,从地域上看,长城沿线桑干河流域居多,包括大同南关辽墓M2(无纪年,简报推测为辽代中后期)、大同东风里辽墓M1(无纪年,简报推测为辽代晚期)、朔州市政府工地辽墓、大同纸箱厂辽墓、宣化辽墓M2张恭诱墓、M10张匡正墓(辽大安九年,1093年)、M1张世卿墓(辽天庆六年,1116年)、M7张文藻墓、M6张姓墓(无纪年,简报推测为辽晚期)、宣化辽墓M5张世古墓(辽天庆七年,1117年)共计11处。北方草原地区包括内蒙古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下湾子5号墓、喇嘛沟辽墓,共计3处。金代墓葬壁画中有镣子的墓葬数量较少,包括北京石景山八角村金墓(金皇统三年,1143年)和山西陵川玉泉村金墓(金大定九年,1169年),共计两处。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镣子集中出现在辽墓壁画中,尤其是集中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金代甚少。

(二)辽金镣子的类型分析

辽金时期的镣子整体造型多为盆状,本研究参照相关壁画资料及出土考古资料,用类型学的方法对镣子的造型展开详细分类及综合分析。

A型:圆形镣子。

Aa型:直口折沿平底。Ⅰ式:三蹄状足。标本:宣化下八里辽墓M1张世卿墓所出(图一)。

图一 Aa 型Ⅰ式(宣化下八里辽墓M1 张世卿墓[4])

Ⅱ式:五蹄状足。标本:宣化下八里辽墓M5张世古墓所出。Ⅲ式:四扁平曲足。标本:赤峰市小刘仗子辽墓所出。

Ab型:敞口折沿圜底。Ⅰ式:三扁钩状足。标本: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所出。

B型:花口形镣子。

Ba型:折沿深腹平底。Ⅰ式:海棠形花口。标本:朔州市政府工地辽墓所出。Ⅱ式:多瓣花口。标本:大同东风里辽墓M1所出(图二)。

图二 Ba 型Ⅱ式(大同东风里辽墓M1[5])

Bb型:敞口浅腹平底。Ⅰ式:海棠形花口。标本:敖汉旗下湾子5号墓所出。

C型:方形镣子。

Ca型:高足型。Ⅰ式:壸门式直足。标本:偃师酒流沟宋墓所出。Ⅱ式:扁钩状曲足。标本:湖北襄阳檀溪宋墓所出。

Cb型:矮足型。Ⅰ式:壸门式足。标本:大同南关辽墓M2所出。Ⅱ式:须弥座形。标本:山西陵川玉泉村金墓所出(图三)。Ⅲ式:直口方体。标本:敖汉旗喇嘛沟辽墓所出。Ⅳ式:折沿方体,标本:河北承德平泉市小吉沟辽墓所出。

图三 Cb 型Ⅱ式(山西陵川玉泉村金墓[4])

宋、辽、金镣子可分为三型:圆形、花口形和方形。宋代镣子多为方形;辽代长城沿线镣子共6例,其中圆形2例、花口形2例、方形2例,草原地区镣子共4例,其中圆形2例、花口形1例、方形1例,说明辽代镣子在继承宋代造型的同时有新的发展;金代地区一部分在北宋中原故地,基本延续宋代方形造型。

(三)辽金墓葬壁画中镣子的使用空间

辽金墓葬壁画中,备茶、备酒是祭祀空间的两个仪式场景,一般分绘于主位两侧,即墓葬的东壁或西壁,少数墓葬壁画将备茶、备酒绘于同一图中,如陵川金墓。以宣化下八里M1张世卿墓(辽天庆六年,1116年)为例,备茶图位于墓室后西壁,旁有侍者图与启门图;镣子在桌下前方,呈圆形,侈口、折沿、方唇、直腹较浅,平底,五蹄状足,镣子内置碳与汤瓶。配套茶具有茶桌、汤瓶、茶盏、盏托、都篮和箸,另有酒器樽和杓。备茶者共两人,一人着黑色巾幞,黄色窄袖圆领袍,一手持盏托与盏,一手持箸调膏,另一人戴灰色巾幞,穿紫褐色圆领袍,一手撑桌面,一手持汤瓶作注汤状。在辽金墓葬中,备茶图多位于墓室西壁或西南壁;镣子多放置在茶桌下方;配合镣子使用的其他器具有茶桌、盛水的汤瓶、茶盏、盏托、茶碾、放置茶具的都篮和用于点茶击拂的茶筅、箸等;还有果盘,内置各种水果,食盒、温碗与注壶、酒器樽、梅瓶、胆瓶等;备茶者姿态各异,最大限度还原了当时的备茶过程。

四、结语

据考古出土实物资料,镣子一般为铁质,是饮茶活动中用于加热汤瓶中水的炭盆,辽金时期多为圆形多足状,还有花口形和方形。风炉为镣子的前身,镣子在晚唐出现,宋辽金时期得到广泛使用,镣子内一般置有长流或短流汤瓶与炭火。随着饮茶方式不断变化,至元代,镣子逐渐消失。镣子是墓葬壁画备茶图中重要的构图元素,辽金时期与镣子配套使用的茶具一般有茶桌、茶盏、盏托、茶碾、茶罗等,说明宋朝汉人的烹茶方式对契丹、女真民族有所浸染。

猜你喜欢

方形墓葬标本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我的方形创想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江苏常州孟河南杨村墓地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数图形
观书有感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方形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