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保障机制研究
2022-09-06张英贵张云丽刘家忱
张英贵,张云丽,刘家忱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向新时代轨道交通国际合作新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行业建设的新需求,急需提高轨道交通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目前,轨道交通学科为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留学生招生规模显著增长,生源地涵盖尼日利亚、老挝、巴西、蒙古、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巴拿马等轨道交通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国家,对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在提升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学院轨道交通学科培养体系涵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全学位层级,同时与商务部合作,承办了学历学位教育项目“交通运输工程(轨道交通装备方向)硕士”,具有完备的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教育资源。基于此,结合学院轨道交通学科办学经验及优势,立足轨道交通学科国际化办学和“双一流”建设需求,分析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明确其创新能力培养评价的基本原则、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培养创新型轨道交通高层次人才。
1 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
轨道交通学科作为学院的特色学科,旨在培养轨道交通专业基础扎实、知华爱华,具有运用交通、信息技术、数学与统计技术、工程技术解决轨道交通科学和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和良好中国文化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其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
(1)政治因素。作为从国家层面影响高校对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因素,相关政策的制定为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我国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提高来华教育质量”。相应政策的不断完善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轨道交通事业的政治经济需求,为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制度因素。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教育制度包括国际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国际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国际研究生学位及论文制度、合作交流制度、导师制度等。完善的国际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能够有效吸引优质生源,同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从课程学习、综合测评,到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通过闭环良性的管理机制结合完备的奖惩制度确保国际研究生始终以科研创新、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开展学习研究。
(3)导师因素。导师因素除了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还包括导师对国际研究生的管理方式、课题组的科研项目与经费以及学术氛围等。由于国际研究生的文化、语言以及教育背景等存在多元化、多层次的情况,故在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导师的参与及引导便尤为重要。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涉及到国际研究生所处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文化与教育环境等。在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牢牢把握其在营造良好文化与教育环境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鼓励国际研究生参加或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及讲座或轨道交通领域的学术竞赛及创新项目等方式,为培养国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和前提。
2 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
2.1 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原则
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是通过开发其独立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凭借科研创新活动获取创新性成果。在外界环境及学生内在因素的影响下,其创新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突破性、协作贯通性、发展连动性等特征。通过对国际研究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对方案评估并实践应用等能力进行评价,结合其科研训练、期刊论文、学术交流、专利、工程实践等创新成果,对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价。包括以下几项原则:
(1)趋同培养,兼顾差异的原则。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对于国际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朝着趋同化管理发展。在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中,要切实做到教学资源、考核制度的公平性,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其思想意识与风俗习惯,保障其在科研交流中能够更加自如地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2)可行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要尽量明确,能够深入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之中,保证可行性。同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国家和地区,联系当地轨道交通领域的企业或高校,通过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和师资输出等多种形式,有力推进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3)系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生和导师的参与以及国际教育学院、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的监督与考核缺一不可。同时各项评价标准应随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单位为学生提供的平台服务及科研实践不断发展的变化而进行改进,确保其创新能力培养规范有序,保障质量。
2.2 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基于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的基本原则,结合轨道交通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新需求,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1)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指国际研究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思维能力,来华的国际研究生不仅需要进行语言和专业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文化知识也要进行学习,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国际研究生对在华学到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回到生源国后能更加敏锐地探察自己国家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2)创新素养。国际研究生作为出国留学深造的国家储备人才,其在回国后也必将成为其国家相关领域建设的中坚力量。轨道交通学科以培养适合从事轨道交通行业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组织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需要具备包括领导能力、组织协同能力、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要素在内的创新素养,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组织调动并凝聚团队成员,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享资源,对科研创新中可能发生的事件与挑战有所预测并具备处理能力。
(3)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主要是指国际研究生在参加专业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采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主要体现为学术研讨和专业实践等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校内的学术讲座、学术竞赛以及课题组内的学术研讨等学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助研助教活动或轨道交通企业及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活动。
(4)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国际研究生锻炼创新能力、参加一切创新活动所得到的最直接的效果反馈,也是对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最直接的评价指标。在从创新成果的角度针对国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时,要避免“唯论文”的国际研究生毕业评估条件,对科研获奖、学术论文、学术交流经历、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进行一体化全方位考量,确保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以及运营管理等多层次培养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 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
从如何保证和提高来华国际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的视角出发,融入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打造基于培养过程、组织机构、科研平台和奖惩机制的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
(1)培养过程。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作为国际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在国际研究生招生选拔、课程考核、论文撰写、科研训练、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加以渗透。结合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招生标准及企业人才需求,邀请驻外企业参与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选拔面试工作,重点考察其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知识结构等,选拔轨道交通学科优秀国际生源。注重发展轨道交通学科英文课程教学,确保能够兼顾国际标准及学科前沿的同时,打造具有中国标准的轨道交通学科英文课程体系,鼓励引进、学习并改造国外先进课程,开创具有创新性和高阶性的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教学新局面。
(2)组织机构。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结合国际研究生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立各职能部门。高校研究生院及国际教育学院主管国际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负责国际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导师及教学资源分配、课程及教材建设等,同时设立专门面向国际研究生的后勤保障部门和法律与心理咨询部门。各部门明确责任、完善分工,从日常的科研学习、生活工作中保障国际研究生的创新学习与实践有序进行,构建全面系统的国际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组织工作体系。
(3)科研平台。由于生活习惯以及学习环境的陌生性,缺乏自主探索学习意识的情况在国际研究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一方面要多组织国际研究生参加轨道交通方向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使国际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到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同行,帮助其开拓学术视野,了解轨道交通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培养其创新素质和学术精神。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国际研究生建立实践基地,鼓励国际研究生利用校内的轨道交通各类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同时联系轨道交通相关企业为国际研究生提供工程实践场所,以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4)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国际研究生奖惩机制,通过奖助学金以及优秀留学生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在国际研究生群体中树立科研创新的榜样典型,激发国际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热情,弥补其普遍存在的学习后劲不足的问题,从课程成绩、学术论文、科研获奖、专利及专业实践情况等方面对国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行综合考核,对于不合格者取消其参评奖助学金资格,以制度化的形式提高国际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其创新能力培养规范有序进行。
4 结束语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结合轨道交通学科发展规划、属地化人才培养需求,设计了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保障机制,为破解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生性、次生性和再生性难点,提高轨道交通学科国际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推动轨道交通学科国际化办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