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9-06李鹏祥杨贺绪巩云鹏
李鹏祥 杨贺绪 巩云鹏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石嘴山市 753000
1 引言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新阶段,急需大批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现代应用技术人才。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承担起服务地方产业的责任,培养适应新时代智能制造需要的特色人才成为重点和难点。现代产业学院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优化产物,有着学校、企业两大稳定资源的先天优势和物质基础,对实现校企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需求,推动应用型院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宁夏理工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与宁夏九大支柱产业紧密对接,谋划前沿学科专业增长点、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内涵,进行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发展,为智能制造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以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策略为研究对象,为后续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策略。
2 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 年7 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各地区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应运而生,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校企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较低层次方面的合作,二级学院深层次合作较少且不成熟,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主体作用。
(2)教师研发面向地方区域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力不强,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转化率低,制约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两张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度仍较低。
(3)政策和制度等顶层设计目前还不是很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不足。
(4)地方政府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影响了产业和学校的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仍然存在“两张皮”的问题,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推进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高校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立足学校特色,深化“引企入教”,企业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等举措,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2020 年7 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全面启动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打造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因此,产业学院建设被视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转型的创新型做法。通过对体制机制、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教师管理、协同发展、教研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深度革新,改善转型发展中的治理结构,提升办学综合实力。
3 宁夏理工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形成背景
2018 年,为响应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大量高素质智能制造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宁夏理工学院依托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专业,围绕“能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系统规划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经过校内论证与评审,在机械工程专业方向增加智能制造方向。
2019 年7 月,宁夏理工学院正式向教育部提交了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的设置申请材料,经过教育部审核与公示、专家审核以及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最终同意宁夏理工学院设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2020 年宁夏理工学院与中船重工南京鹏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新材料产业学院协议,同时与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意向签署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协议。
2021 年5 月正式挂牌成立中船重工智能制造学院、长晶科技智能制造学院两个产业学院,建立实质性的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机制,做到“六个共同”,即“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建设实验室、共同建 设教师队伍、共同建设就业机制、共同建设新型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
目前,机械工程学院已连续两年开设智能制造产业班,2021 版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通过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专业负责人以及中船重工、长晶科技等行业专家评审。下一步,学校将抢抓新专业发展契机,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及相关支撑专业学科优势,整合教学和行业资源,努力将智能制造工程打造为区内新兴特色专业!
4 宁夏理工学院发展产业学院举措
4.1 共建专业
根据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公司和学校共同确定专业领域,共同注册并整合人力资源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的智能生产标准,将与工业企业的就业标准相联系,制定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课程是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设的。公司和学校共同制定课程,将企业文化理念、绿色标准化生产、先进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内容融入教学,开发实用易用的教学工具。依托专业群体利益,搭建课程整合共享平台,专业特色课程对接核心岗位,打造丰富多彩的专业发展,满足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本文设计的驱动主要为音频采集模块。系统设计中,DM368通过SPI接口与ADS131A04连接,驱动程序应完成对其初始化和相关寄存器配置。系统通过spi_register_driver()函数加载 ADS131A04;设计Ads131a04_probe()函数实现对ADS131A04的初始化;ads131a04_set_para()函数实现配置功能,包括时钟分频与采样频率、参考电压值、CRC校验等;exit_ads131a04()函数卸载ADS131A04。
4.2 共建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企业院校的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根据智能制造产业群业务发展需求,共建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学校企业开发共建十多门课程,如低碳经济概论、人工智能概论、新材料与新技术导论、新材料发展前沿、半导体技术创新导论、管理与沟通、团队建设与管理、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企业文化与创新、公司产品生产与工艺、精益生产与安全管理、机器操作规程、TPM 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封装专业与科技英语、企业供应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学校校和企业师资团队共同进行研究与交流,开发出满足企业需求并能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色课程,撰写相应的教材。提升教师的科研实力、教学培训能力,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让课程开发做得有价值,做到实处。
4.3 共建实验室
依托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院校专业群优势,与企业共同创建校内半导体封装生产线、纸吸管智能制造生产线及校内实验室。根据资格要求,开发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制作实践教材。在学校创建商业文化,在公司创建科研文化,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研究真实的问题。学习过程是工作技术积累的过程。将初级资格与高级专业资格相结合,通过简单到深入的项目任务实现低到高的技术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练习系统和识字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4 共建师资团队
贯彻创业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理念,在“产业模式”指导下,构建大学教师、商业专家、产业专家、研究专家的混合团队。在企业中建立兼职学徒制,招聘企业主要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并为商业工程师参与企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以及大学教师制定激励政策和评估制度。实施联合培训计划,通过企业临时培训和参与企业研究项目,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术讨论、资格认证、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家的资格和学徒水平。注重人文关怀与欣赏,营造和谐、进取、激情的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社会、企业和高校创造更高的价值。
4.5 共建就业基地
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产业学院工作室、产业学院生产线、模拟仿真工作室推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施弹性学习时间和学年学分制管理。结合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为学校建立固定的实践、就业基地,利用企业的工程化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学校对产业学院刚入校的学生进行入职教育,第一年基础教学由学校承担,课程设置中融入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管理与沟通等企业课程,第二年、第三年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团队带教,指导学员由浅入深分析认识问题,慢慢积累实践能力,经过三年的培训,他们将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核心能力和扩展技能来完成更复杂的工作、独立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带领他人工作或帮助培训学生。第四年去公司实习。运营工程师按照导师制进行培训,为经过培训的学生提供持续的建议,使他们能够成为公司的骨干。
4.6 共建新型管理与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建设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在管理过程中产权应清晰、权责应明确、权益风险应共享。为了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的长久性,高效性,从产业学院的受益群体出发,建立“政校企”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在多方见证下,校企双方签订责权协议,明确责、权,严格按照协议开展工作。组建由企业代表承担院长、学校代表承担副院长、企业工程师与学校老师共同承担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弥补校企合作中政府和市场作用的不足,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保人才供给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实际发展需求。
5 结语
本文以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为重要主体,讨论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我校发展产业学院的思路,实现六个共建: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建师资团队、共建就业基地、共建新型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出一些建议,供同类院校借鉴参考。
(1)在实施主体上,从学校、企业推动转变为政府、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多方联动,从行业主管部门推动转变为政府领导下多个部门协同推进;
(2)在内涵上,从单纯的教学实训转变为人才培养、项目对接、共同研发等全方位的融合发展;
(3)在政策上,从单独的教育培训政策转变为教育、人才、产业、经济组合政策。我校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校地对接项目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多维成才视角下的精准育人、建一流专业服务社会的运行机制、运行模式,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产教融合制度创新,使学校的产教融合实现上述三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