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2-09-06张军
张军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405
1 创新型人才内涵
1.1 创新型的定义
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
国外关于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研究从 20 世纪70 年代——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开始。之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创新杂志》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是: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取得新成果的人。
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1.2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图1 为江苏省企业技术改造协会给出的智能制造“四维”人才的培养方案总体构架。不难看出“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素质修养”“创新创造”这四项能力为智能制造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列出了清单,更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齐严教授一文《基于扎根理论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分析》,通过分析提炼可以得到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主要素质特征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创新和实践能力、乐观积极的态度、关心帮助别人、灵活敏捷的思维、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及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六个方面。
图1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架构
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支持,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同时要求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
2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2.1 专业开设情况
以江阴市域内高职院校为例,目前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 所。2021 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1432 人,在校生5870 人,毕业生1138 人,开设专业数39 个;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关联性进行归属,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及服装设计、药品生产和物联网技术等相关产专业,都悉数开设。
2.2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由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增多,传统一线操作工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的操作、编程、维护和调试等方面的人才。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将新设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朝着智能设备安装、编程调试等方面倾斜。因此,鉴于适应产业发展需要,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从事智能制造产业装备的使用与维修保养;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在课程体系的配置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获取中级甚至高级等职业技能证书。
2.3 师资与实验条件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地方政府也相应对职业教育也进行了很大的扶持,在师资配备上,都能满足教学与科研要求;另外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逐年上升,相应的实验实训条件都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地方的企事业单位也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以江阴某学院装备制造大类所含专业为例,其拥有数控维修实训室、柔性制造实训室、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机制工艺实训室、CAD 培训中心、数控仿真实训室等十多个校内实训室以及机加工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拥有价值数百万的五轴加工中心、3D 打印机、三维数字扫描仪、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设备,总资产近3000 万元。
伴随硬件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软件条件还需要逐步加强;企业的高新设备、尖端技术、进口装备都急需相应的人才对接,这都需要一线的专业教师传道授业。所以,专业教师队伍务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掌握培人育人的方式方法。
3 高职创新型人才的问题
2022年有上千万本专科毕业生步入社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要从一线甚至学徒干起,经过若干年的徒弟生涯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或创新人才,那么缘何高新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无法在职业院校内直接无缝对接到企业,我想总的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吧!
3.1 育人思想相对保守传统
按以前的传统教育观念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考取相应资格证书,顺利毕业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按部就班的培育模式过程可谓说并无错误,但产品生产线式的培养同时也断送或忽视了很多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思维的养成。单线追求毕业率就业率导致我们以学业为主线,而非以学生为主线。所以在重视专业同时,一定要因材施教,差异教学,让学生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具备甘为儒子牛的爱岗敬业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上有创新,能力上有钻研的热爱劲头。
3.2 教育环境软实力还有所欠缺
首先师资队伍中具备创新型实力的教师占比太少,同时多数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受各种考核限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束缓了教师教学的初心,减少了教师对教育的热枕之情。
其次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实践磨练,导致学生对爱岗敬业、文明生产、钻研精神等素养认知不足,如合作共事、对企业的管理、沟通、科学分析、自主学习等许多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力都有待提高;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创新课程学习机制,缺乏实训与创新的深度合作,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爱,教师授课依然采用纸上谈兵,学生学习停留在理论接受吸收,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度不够高。
4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纲领的提出,展现了企业发展需要人才引领,体现了人才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内驱力,而创新型人才无疑是为企业发展增添了翅膀。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鉴于上文各方原因的存在,我认为高职院校在其培养对策上要寻找一条可行之路需做好以下几方面。
4.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思维创新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也要升级,岗位设置不但要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操作性要求,同时也要能服务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升级的需求,与时俱进,制定适应现阶段产业结构性人才目标。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要举措之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重视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2 构建课程体系,深挖专业内容
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效的课程体系和具体的专业课程来践行,这样才能培养出需要的人才。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方案的制订,一定要结合产业结构需要的人才素养与能力设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首先围绕“知”“行”“心”三维创新人才的潜能模型(如图2),开展包含“科学人文”的知识与能力、“发明创造”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个核心要素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以此构建创新型人才课程框架。另外落实专业课程,深耕专业内容,以此来完善课程体系。
图2 三维创新人才潜能模型
4.3 搭建创新型人才实践平台
《江苏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中有关建设高质量科技人才队伍提到,利用园区与院校分管负责人角色互换,推行科教、产业部门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发挥高校院所“身份”优势和地方服务优势,大力推进落户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双落户”制度。建立经常性的技术对话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定期邀请科技企业家参与科研规划、成果论证、学生培养等相关工作,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可见,政府为人才实践平台的搭建在产业和院校之间架起了互通互帮的桥梁。而作为产业结构人才生力军的高职院校更要走出去,把学生输送到生产一线熟悉前沿技术,掌握专业技能;也要请进来,把企业能工巧匠、行业领头人请到课堂、实验室为学生现身说法、耳提面命、亲手指导。通过竞赛、职业体验、创业孵化等各种形式的实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途径,构建实践性高、操作性强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4.4 借助兴趣,发展专长,助攻钻研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学生在岗位上、在职业生涯上持续不断的创新,不但需要老师情境激励,营造创新氛围,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探究性地学习,让学生爱上钻研,喜欢创新。
图3 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在其一系列关于人格与职业关系的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证实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霍兰德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并划分出六大兴趣主题。本测评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开发,并对职业兴趣主题进行了细分,每个兴趣主题对应着更精细的若干兴趣单元,形成六大主题28 个单元的理论模型;不难看出有智能制造背景的众多职业都与兴趣有着紧密联系。
图3 以兴趣划分的评测模型
5 结语
未来,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工业化生产依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投入到生产开发和研究中去,据人社局数据统计,到2025 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900 万人,人才缺口将达到450 万人,承担人才输送的高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为此高职教育要与时俱进,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完善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途径,全方位搭建实践平台;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能动性,提高创新兴趣,倡导学生养成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智能制造业提供优秀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