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过程化考核机制改革与实践
2022-09-06贾文静
贾文静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5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该方案明确指出,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方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挥棒,直接影响这一个学校的办学导向,教育部负责人指出,改革学生评价,就是要着力破除分数至上,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然而用一场考试评判一个学生整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这种现象在高校中仍比比皆是,目前很多高校还在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形式,通常一门课程往往采用平时分+期末试卷考试成绩评定一个同学是否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较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这种考核制度下,造成日常学习不认真的同学,期末考试时也可以运用死记硬背方式短时间突击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出现了平时不认真但记忆力较好的同学比平时认真听讲的同学分数还高的现象,这样的考核显然违背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
因此,对课程进行过程化考核,制定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将更多的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态度的评价因素纳入平时成绩考核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校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改革的必经环节。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方法,了解整机综合性能和实际工作过程及各种使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性能试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动力机械的管理、使用、维修、改进、设计等专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必须遵循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业工作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大多以卷面分数为准,而《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单纯的理论考核难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因此,对《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方面,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依托课程提出具体实施方法论著与文章比较少,针对《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研究几乎没有,在中国知网“数字出版物超市——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文献检索栏中输入“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过程性考核”关键词后,通过模糊搜索,没有相关研究成果。
在对其他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一方面通过从课前预习考核评价与管理、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几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内容和考核管理体系来解决单一考核模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分组讲课、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单元测试、课外学习、网络交流等方式达到采取灵活多变的过程性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但这些也都是就理论研究理论,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可行策略及横向、纵向考核方式,借鉴价值不高。
国外方面,随着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考核管理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考核模式。实践证明,过程考核管理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 改革思路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是车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完成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未来从事设计、研发等行业的必备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都起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本课程的考核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掌握的程度,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知识来评判学生学习的优劣。《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过程性考核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 选择适当的过程性考核方法,完善考核制度
选择适当的考核方法是保障考核顺利实施的关键。传统的考核方法以阶段性或一次性笔试为主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不等于出勤、笔记、项目作业成绩的简单相加,而是必须要保证考核的完整性,不仅要对单一课程单元的课点进行横向考核,还需要在每个项目结束后进行综合性的纵向考核。而纵向考核需要在牢固的横向考核基础上建立起来,环环相扣。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通过读书报告、文献整理、课前分享、阶段性测试等方式横向对单一课点考察学生“记忆”能力,完成本门课程的第一阶段“是什么”的目标。纵向又通过本课程每个项目结束后发布一个综合性考核任务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完成课程第二阶段“怎么学好”的目标。
例如在项目二发动机的换气效果提升方案设计下,要求学生撰写充气效率提升措施报告:要求报告中涵盖充气效率影响因素知识点,采用提升充气效率的具体方法。对充气效率影响因素(知识点)描述准确率90%以上,提升充气效率的措施可行,有理论依据。
2.2 围绕“三五能力”明确过程性考核指标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共有十个项目,本学期计划为每一个项目设计一个考核重心,例如项目一发动机的循环过程性能提升方案设计下,学生刚接触课程,比较陌生,通过布置课前调研、课前分享、课上汇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五种素质能力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五项通用能力中的“调查研究能力”及五会做事能力的“学会陈述报告”,而随着课程的进行及深入,学生具备基本基础后,再融入其他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项目项目七汽车的动力性性能提升方案设计下,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调查研究等能力的基础上,下发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汽车动力性能提升措施报告的任务及汽车动力性试验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汉语能力”“学会开发项目”。
二是考核指标应当具体明确。考核指标应明确到底要考核什么,具体而不抽象,并能够开展考核,具有可操作性,否则考核主体将无所适从。《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以每一个课点进行横向考核如课点“四冲程发动机的排气过程”下,通过学习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要求学生能根据任意一款发动机分析其排气过程,并准确的绘制出配气相位图,表明每个排气过程所占的曲轴转角,错误点不超过5 个,利用这种方式考核学生对发动机排气过程的掌握程度,学生可操作。
2.3 快节奏的多元化考核反馈
学生在课程考核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什么是过程性考核,考核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地实施考核等问题认识模糊,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考核过程中积累了多少分数,不能正确地把握考核的指标和标准,从而影响考核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每一次学生考核时,都应该及时给予点评,并且设计相应的评分细则,评价方式不仅要包含全班匿名投票、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还应设置仲裁组,对教师、学生平评价过程中出现标准不统一的情况提出异议,在考核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监督和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指标和标准,对考核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记录与整理,收集必要的信息,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通过自评了解自己的成长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反思中学会学习、提升自我。
3 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程首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指标点1-3:掌握能够用于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设计与计算的车辆构造、车辆理论、车辆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
指标点2-3:能够借助文献研究分析的方法,应用车辆构造、车辆理论、车辆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识别、表达车辆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3-1:能够依据汽车整车、总成、零部件的特定需求,针对车辆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指标点4-3:能够综合运用车辆工程相关基础与专业理论,采用科学方法收集、分析处理与解释试验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将课程划分成发动机的循环性能提升方案设计、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提升方案设计、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提升方案设计、发动机的进气增压性能提升方案设计、发动机的排放性能提升方案设计等10 个项目,并将每个项目进行划分,划分成以知识点、技能点、态度点组合形成的课点,而考核以课点形式进行,评价需做到可量化,具体列表如表1。
表1 项目一发动机的循环过程性能提升方案设计矩阵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考核分为课上考核及期末考核,具体要求如如表2。
表2 总成绩为百分制的 其中课堂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1)关于课堂表现:共20 分,包括课上提问(采用学习通或课堂提问方式,每次提问答对加1 分,答错、未作答扣1 分)、出勤情况(无故旷课扣5 分,迟到扣1 分)、学习态度(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扣1 分)。
(2)关于团队pk:共20 分,以团队形式进行pk 汇报,本学期设置10 个pk 项目,两轮对抗综合排名,前两名记为优秀(组内成员二次分配优秀记20 分,良好记19 分,中等记18 分,及格记为17 分),最后一名记为中等,(组内成员二次分配优秀记16 分,良好记15 分,中等记14 分,及格记为13 分)。其余记为良好(组内成员二次分配优秀记18分,良好记17 分,中等记16 分,及格记为15 分),两轮pk 成绩的平均值记为最终成绩。
(3)关于课点测试:共30 分,每个课点结束,进行一次课点测试,共64 次,取64次考试分数平均值乘0.3系数,得出最终分数。无故不参加测验的,按不及格处理,如因事假病假无法参加测验,可以申请单独考试。
(4)关于实验报告:共10分。一学期4次,实验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时的态度、实践动手能力、故障排除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报告成绩为优秀的记100 分;成绩为良记80 分;成绩为中记70;成绩及格记60 分;不及格或未上交记为0 分。4 次平均分乘以系数0.1 为实验报告分。
(5)关于项目开发报告:共20 分,每个项目结束后上交一个项目开发报告,共10个项目,优秀的记100 分;成绩为良记80 分;成绩为中记70;成绩及格记60 分;不及格或未上交记为0 分。10 次平均分乘以系数0.2为项目开发报告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