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舌尖上咀嚼千年悠香
2022-09-06孟宪春
孟宪春
思念一座千年古都,记忆古城墙里羊肉泡馍的味道是情怀,没有这种情怀和念想就不算作悠香。悠香,是西安人的一种向往,咥一顿粗瓷老碗里盛的羊肉泡馍,释放一下陕西冷娃的粗犷豪迈,生活在古城墙里的人会蹦出三个字——嘹咋咧。悠香本是个形容词,却飘逸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历经千年,美在舌尖。
半年前,在西安参加了一期文学创作研修班,我时常和外地的文友从永宁门登上高高的城墙,看到那些在二虎守长安和日本飞机轰炸战火中磨砺的城墙砖仍流光溢彩,仍劣迹斑驳地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残酷年代,仍在追寻着那个沧桑年代的岁月余光。有时也陪同省外文友逛碑林、看大雁塔音乐喷泉,自然少不了咥一顿羊肉泡馍及三秦套餐。当听到“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羊肉泡馍”这首歌时,感到或许这便是一种幸福的味道。但在我心里,幸福的味道在时间煮雨的过程中融入情感、融入思考、融入记忆、融入希望,便成了情怀。情怀,是自己的一种心境,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深藏于心的情感。情怀是骨子里的东西,亦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或一种美食的味道,在平凡的岁月中飘荡成一曲温馨的旋律。赫尔德林说:“人当诗意地栖居。”诗意,大概就是人间最美的情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吃羊肉泡馍要用粗瓷老碗,老碗比较笨重,碗底加厚加高,碗口成喇叭状,端在手里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咥一顿盛在粗瓷老碗里的羊肉泡馍,那种“热腾腾、浓烈烈、火辣辣”的感觉,在老陕的舌尖上飘逸着,收获着,经历着,成长着,便是萦绕在舌尖上的英雄情怀。但在牛年岁尾寒冬,西安,一座跨越几千年历史、见证十三朝兴衰的古城,一座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古都长安,这座美丽、英雄的城市却生病了。新冠疫情新增病例每天攀升,管控区域不断增加,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相继驰援西安,“羊肉泡馍,不哭,兰州拉面来了”“羊肉泡馍,加油,武汉热干面来了”,每每看到这些字眼,我感动得泪流满面。西安,这座千年悠香羊肉泡馍煮出的英雄城市,我们愿意和她一起前行,每一个身处西安的兄弟姐妹都会做好防护,积极配合党和政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疫情。
古时候人们从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都是为了更多的物质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吃。生活中如果发生了不开心的事,就去吃一顿好的,一顿不行就两顿。吃饭,吃的何止是饭,每一顿饭,都是对心灵的慰藉。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所需无非四个字“衣食住行”,而对于吃又显得比其它几项更多了几份执着,吃是“天大”的事情,所以用中国人的老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是朴素地用“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来表现生活中简单的幸福,还是对让中国人自己都眼花缭乱的各色美食追求,吃无疑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国人眼里,吃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见面寒喧的都是“吃了吗”,这等于问生活得怎么样,因为生活富足的一个黄金标准就是能吃。吃是中国人的社会活动,想想看,我们的舌尖上美妙的体验也是“吃”出来的。在吃的过程中,那些烦恼也被人渐渐忘记了,美食可以治愈一切。在岁月的长河里,吃可以指代几乎生命中各个领域,谋生叫“找个饭碗”,没了工作叫“炒鱿鱼”,没有饭碗就只能喝“西北风”;感情生活里有“吃醋”,礼仪交往讲究“食不言、寝不语”;有文化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没有文化的“茹毛饮血、狼吞虎咽”;问鼎江山,鼎是什么,鼎是用来煮肉的锅,江山都是围着煮肉的锅转。在我们老祖先的饮食文化中,跟朋友吃,跟陌生人吃,可以吃成自己人;跟自己人吃,可以吃成一家人;跟家人吃,就可以无话不谈了。吃得不投机,就不欢而散,大事小事都可以放在吃的餐桌上解决。赵匡胤就曾经把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哥们请来吃饭,吃着吃着就“杯酒释兵权”,黄袍加身了,而项羽请刘邦来一顿刀光剑影的“鸿门宴”,结果刘邦吃到中途感觉不对劲,就“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成就了西汉霸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之一就是美食文化,中国人在饮食方面非常注重健康、营养养生。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秦岭雄伟巍峨,黄河水奔腾不息,这里的冷娃、妹子爱美食。在我的家乡陕西,羊肉泡馍与兵马俑、秦腔并列为陕西的三大特色,有一句口头禅让人念念不忘,“不咥一碗羊肉泡馍,不算到过八百里秦川”。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一碗羊肉泡馍越千年,西安经历了汉唐雄风与安史之乱的沧桑,而在这历史的一场场风吹雨打的蝶变中,民族交替融合带来的特色美食文化也随之镶嵌入了西安的每一个角落。风云变幻千年,我们已看不到当年盛世长安的印迹,却仍能从历史长河的深处发现埋藏着的美食文化。它们在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中,在蒸腾着的氤氲香气中,在舌尖飘逸的悠香中把我们带回那遥远的长安。在三秦大地流传着一句俗话:“西安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在西安腰缠万贯,不如咥一顿羊肉泡馍。”徜徉在西安的街道上,食在西安,随手一指,便是一场羊肉泡馍的味蕾盛宴。它独特的风味,解锁了舌尖上的密码,就像一块磁铁,将陕西人的情感牢牢地定位在大街小巷。无论是城中村的小饭馆,还是闹市区的大饭店,全都塞满了能咥的吃货,各行各业的人士皆好此美食。常常看到三五人一起,六七人一伙,叫瓶冰峰,先吸酌几口,要来几块五六成熟的饦饦馍,将其掰成黄豆大小放入粗瓷老碗中,大师傅用鲜美羊肉汤煮之,佐以八角、茴香等料,加上翠绿的葱花、蒜苗、香菜,血红色的辣子酱,甜丝丝的糖蒜,金黄色的金针菜,映衬着洁白晶莹的粉丝、黝黑的木耳,端上来后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人们品尝后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羊肉泡馍独到的口味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底蕴,羊肉泡馍作为陕西地道的风味美食能够延展至今,千百年来以它独特的口感与风味流行于黄河流域,历来就是陕西历史和文学作品的主角,它的悠香在大雁塔上空飘过,被秦腔唱过,更有“天下第一碗”的美誉。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妙体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时代的变迁,早已成为陕西名吃的“总代表”、陕西文化的名片符号。
去年,西安的第一场雪来得特别早。中午一点多,天空零星飘舞着雪花,冷风呼呼地吹着扎在身上。走在古城西安的街上,很多要填饱肚子的人都涌向一种地方——羊肉泡馍馆。这个时候,无论在古都哪个角落,店内都是人满为患。往往你坐在那儿,正在有滋有味的吃着,旁边就站着一个等座位的人。这都是为了烧一把冬天里的火,吃上一碗驰名中外的陕西美食——羊肉泡馍。
回民街是西安的小吃街区,在钟鼓楼后,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当地人也称其为“回坊”,是外地游客初到西安旅游的必去之处。街道两旁有琳琅满目的小吃店铺,肉夹馍、羊肉串、羊肉泡馍、凉皮等近百种特色风味小吃均能在回民街品尝到,让人流连忘返。在鼓楼后面的北广济街回民街,我们来到了一家清真羊肉泡馍馆。号称美食文化学者的同伴买了六个羊肉泡馍领饭的牌子,又买了一篮死面饼。一个羊肉牌子代表一份羊肉泡馍,上面有编好的顺序号。羊肉泡馍的灵魂是那碗汤。头天下午把骨头下进锅里加上调料熬上,傍晚时分投进肉,肉煮熟以后不取出来,而是在大锅里焖上一个晚上,直到次日黎明,这么做是为了达到肉烂酥香、浓汁汤酽的效果。而做汤的调味材料更是多达好几十种,其中包括小香、花椒、桂皮、八角等。泡馍的掰法讲究。泡馍是特制的,西安人称饦饦馍,一个二两,据说是九份死面一份发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发面,就泡不成了。买好馍,先坐下来,慢慢地把馍掰成碎块,馍掰得越碎越好。所以掰馍是个耐心的活儿,有的羊肉泡馍馆直接把馍用机器打碎完事,少了很多乐趣。在掰馍的过程中,有的吃货行家会说掰出的馍要像蜜蜂头,越小越好,其实不然,如上所述,馍大小是和煮法统一的,干拔、口汤、水围城,馍的大小依次如黄豆、花生、蚕豆即可。馍掰好后,放进碗里,和羊肉牌子一起交给厨师。常常是交给厨师一碗掰碎的馍进去,会出来两碗煮好的泡馍,那是因为人们饭量大,掰碎的馍太多,煮完后一碗就装不下了。掌勺大厨加羊肉汤大火快煮,加羊肉、粉丝、葱花、蒜苗、香菜,高级一点的(西安都称之为“优质的”)还有木耳、黄花菜和香干等。稍等一会儿,便会听到厨师的叫号声。吃时左手拿勺,右手执筷,泡馍上桌后,把辣子酱铺在上面,切忌搅动,讲究从一边“蚕食”,以保持鲜味。糖蒜用否,个人自愿。一碗汤,再配刚出炉的特色死面饼,色泽金黄,膨胀圆润,层层面皮清晰可见,咬起来咯嘣响。饼子掰成小块泡入汤中,故曰“羊肉泡馍”。死面饼和羊汤,二者那是绝配。饼子大小均匀,它的精制,不光在于它的层次和香脆,更在于它泡在汤里软而不囊,吃起来还有嚼头。
盛羊肉泡馍的大老碗,大多是耀州窑烧出的粗瓷碗。耀州窑历史悠久,曾为朝廷烧造过“贡瓷”,是黄河流域青瓷的代表。其烧制的青花大瓷碗,碗体特别深大,并且在外壁上有两圈突出的棱,便于人们一只手端稳抓牢,关中人称之为“沿沿把老碗”。无论是吃像裤带一样的biangbiang面,还是羊肉泡馍,都喜欢端“沿沿老碗”,一碗就咥饱了。在陕西关中,人们习惯把大碗叫作“老碗”。大老碗有多大,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其一篇文章中曾经写到,山里人吃饭蹲在门口,端一只“碗比头大”的饭碗,吃的时候“碗也摇,头也摇”。贾平凹说“碗比头大”,是他在作品中进行了艺术夸张。但碗口直径17-20公分、深13-16公分的大老碗在过去关中农村的家家户户都能找到。碗把儿也很厚实,放下稳当,端起来不烫手。
羊肉泡馍的做法、吃法也是有讲究的,在掰馍的间隙,同伴津津有味地谝起了闲传,羊肉泡的传统做法有四种:单走、干拔、口汤、水围城。所谓“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把馍(饼)掰到汤中吃,食后单喝一碗鲜汤,曰“各是各味”。“干拔”有人称“干泡”的,煮好碗中不见汤,能戳住筷子。另一种叫“口汤”,泡馍吃完以后,就剩一口汤。“水围城”顾名思义,宽汤,像大水围城。您掰完馍,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伙计便会明白,这是“干拔”。吃“口汤”和“水围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为掰馍大小是和煮法统一的,原则是汤宽馍块大,反之则小,有经验的厨师看到你掰馍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汤了。羊肉泡馍的咥法西安人有三种:干巴儿,要求煮成的馍,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后碗内无汤无馍无肉;一口汤,要求煮成的馍,吃后碗内仅剩一口汤;水围城,馍块在中间,汤汁在周围,汤、汁、馍全要吃光。掰馍有掰、撕、掐、揉、搓等十二种手法不一(其实隔夜馍馍比新鲜的更好),掰好后要告诉伙计你的口味要求,口重——口味偏重,口轻、干拌——汤较少,口汤——吃完馍碗底剩的汤刚好一口,水围城——汤较多。泡馍端上吃的时候,讲究蚕食,忌使劲搅和,为的是从头到尾,口味始终如一。搭配糖蒜和辣酱,真正的吃家开始是不吃这些的,影响口味,吃到一半,感觉有些腻的时候,吃一颗糖蒜,挑一点辣酱拌在馍中(拌的量以一两口吃完为宜),然后用送的汤清清口,然后继续吃,这样才不影响口味。
我边听着同伴滔滔不绝的讲解,环顾四周,静观食客,不论男女老少,吃得都是那么豪爽,看着一碗羊肉泡馍,就像一件完美而又杰出的艺术品。红红的辣子油漂浮在汤上,灰蒙蒙的羊肉、翠绿的香菜和葱末、晶莹剔透的粉丝、雪白的馍,真令人赏心悦目。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羊肉汤变成了大海,粉条就像层层波浪,馍块的肉片就像星罗棋布的小岛,而翠绿的葱末就像点缀在小岛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吃货们大口大口无所顾忌地边嚼着饼子,边喝汤边就肉,没有矫揉造作的扭捏,酣畅淋漓,吃到一种境界,不吃饱不罢休。在冬天,吃一碗羊肉泡馍真是既驱寒又取暖,把羊肉泡馍比喻成“冬天里的一把火”十分恰当,形象生动。在西安,我才知道了有一种味道叫羊肉泡馍,羊肉泡馍作为西安的一种美食,它来自十三朝古都的悠久历史,依然被现代人享受和推崇,它的口感厚重香美,它的内涵是兼容并蓄,它与西安人一样恪守传统,同时又是开拓、守正创新的典范。
一种美食,一种情怀,用一种味道记住一段历史,留下一座城市。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可以说是制作精细,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料重味醇,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穷,又有暖胃之功能。由于有暖胃耐饥作用,素为西安和西北五省区人民舌尖上的美味。作为陕西人酷爱的传统饮食,羊肉泡馍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它由馍和羊肉汤两个部分组成,无论这馍,还是这羊汤,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痕迹。而她俩的见面,煮成一碗羊肉泡馍,却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轻翻典籍,羊肉泡馍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最早为西周礼馔,据史料记载,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羊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古代许多文献,如《礼记》以及先秦诸子,都曾提及羊肉羹。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宫廷御筵。西周时曾将羊肉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早在夏商周,牛、羊、猪所组成的“太牢”就成为祭祀的主要食物,而就王公贵族的饮食而言,牛羊肉也是比较高档的食材。我们熟知的“鼎”,就是用来煮食肉类的主要厨具。相比于牛羊肉,猪肉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是主要食用肉类,而牛在农耕时代常常是禁杀禁吃的家畜,而肉食普遍被认为是高于素食的美食,所以羊肉常常成为美食的代表。当时,人们最喜欢吃的是羊肉,和鱼搭配在一起就是“鲜”,单吃为“羞”,也是珍馐,十二生肖里“午马未羊”,所以口加羊就是“味”,羊的味道好,寓意也好,可以“美”“善”“祥”。《战国策》记载中山国君,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马子期,怒而走楚,说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国的命运。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虏修之为太官史,后又高升为尚书光禄大夫。到了隋朝,出现了“细供没忽羊羹”(谢讽《食经》)。此当为最初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烹调形式。据文献记载,唐代宫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长制羹汤。“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汤,即当今羊肉泡馍的鼻祖。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也最开放的都市之一,大量的“胡人”“胡商”生活在长安。为了表明他们的伊斯兰特性,这些“大食”兵经常用他们在军营里的“腰牌”向周围的人说明他们的饮食禁忌。久而久之,有些“胡人”和当地商人专做“大食”兵的生意。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军队与借来的“大食”军队从凉鄯而收两京,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乱”。在唐王朝天子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被获准驻兵长安。“大食”兵行军打仗时常携带一种叫“饦尔木”的类似“馕”的食品,行军打仗旷日持久,士兵携带的“饦尔木”常变干变硬难以下咽,他们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汤食用,这就是“泡馍”的雏形。随着“大食”兵和当地人的交往日甚,“饦尔木”的制作方法也从军营传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众的主食之一“饦饦馍”。此后,很多的“大食”兵和胡商乐不思蜀,久居长安,他们的饮食习惯也慢慢溶入市井百姓之中。在和平时期大食兵和胡商的饮食习惯又追求色、香、味、形等,在当时泡馍方法很多,泡馍要求肉烂、馍筋,小炒要求肉、加醋以利消化。为避免泡馍中的牛羊肉脂肪腻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战。餐后饮一碗精制的高汤,更觉浓香溢口,神清气爽。为了让泡馍看起来有层次,又加入了粉丝和大葱或蒜苗,我们今天习惯见到的泡馍形式就这样形成了。
北宋开国皇帝,军事家、政治家赵匡胤和羊肉泡馍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据传,五代末年,赵匡胤当时在街头流浪,身无分文的他饥寒交迫,不得不沿街乞讨,流落长安,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在一家饼铺前,向掌柜讨饼吃。那饼又干又硬,怎么都咬不动,实在没法吃。这时,他闻到一股肉香味。抬头看去,前面不远处正好有家羊肉铺在煮肉。他便上前,想求得一碗肉汤来泡饼吃。店主是位好心人,见他可怜,就让他先把饼掰成几块,然后给碗里浇上了一勺滚烫的羊肉汤。赵匡胤接过碗,狼吞虎咽,吃了一个酣畅淋漓。后来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山珍海味都吃腻了,都觉得索然无味。他巡察到了长安,路过当年那个羊肉铺,又闻到了煮肉的香味,顿觉食欲大开,停下车来,命店主再做一碗羊肉泡馍。店主见街上的饼铺早已关门,情急之中,便让妻子马上烙了几张面饼。当时发好的面只剩一点,就掺着死面烙成。把饼掰得碎碎的,佐上粉丝、豆腐和葱花、蒜苗,放上几片卤好的牛肉,再浇上羊肉汤煮了煮,淋上几滴明油,呈给皇上。赵匡胤吃罢,大加赞赏,当即赏赐店主,羊肉泡馍由此在长安传扬开来,这事不胫而走,传遍长安,于是来店吃羊肉汤泡馍的人越来越多,形成长安的独特风味食品。
后来,经过五代十国、宋、元等朝岁月的洗礼,西北各族人民陆续迁入陕西,加上西安地处西北要冲,接近牧区,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场。西安现在的西羊市、东羊市等古老历史街巷名称,就是当时的羊市。这些都为羊肉泡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及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西安专营牛羊肉泡馍的“天赐楼”在桥梓口开业。回族名厨马建行掌勺,食客盈门,生意兴隆,誉满古城。清末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居西安,曾慕名来此品尝,慈禧赞道:“肉软不糜、滋味甜美!”当时在华协助邮政工作的英籍侨民也常来进餐。
1936年,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在发动西安事变前在西安用羊肉泡馍宴请蒋介石。1947年,在南京陕西籍国大代表侯选人竞选国民党国大代表时,曾用羊肉泡馍拉选票。当时《中央日报》报纸标题有:“君欲竞选国大代,请客先吃羊肉泡。”以一碗羊肉泡馍换取一张选票。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李达将军,曾分别在西安以羊肉泡馍宴请过尼泊尔前国王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品尝后高兴地说:“我又一次享受了中国的饮食文明。”时任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曾用羊肉泡馍宴请贺龙元帅。后来,西安羊肉泡馍在首都北京落户。北京的民族文化宫和新街口西安饭馆,均经营羊肉泡馍。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元帅多次慕名前往品尝西安的羊肉泡馍。自西安“天赐楼”羊肉泡馍开业三百多年来,又先后涌现出“老孙 家 ”“ 同 盛 堂 ”“ 义 祥 楼 ”“ 一 间 楼 ”“ 老 童 家 ”“鼎兴春”和“老刘家”等十余家泡馍餐馆,竞相钻研,各具特色,使泡馍技术日臻完善。
西安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被誉为陕西一绝,1986年被列入国宴,2008年6月,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大师黄胄曾为同盛祥泡馍写下“天下第一碗”。现在,在西安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羊羹美味尝,唯属同盛祥。”“西大街,长又长,东头有个同盛祥,牛羊肉泡馍真个香,咥了半夜敢撵狼。”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西安小吃小识录》有24篇,开篇便说羊肉泡馍,说得形神兼备、有滋有味,说得叫人口水直流。想象陕西碎女娃翘起兰花指,斯斯文文地慢慢把馍掰碎,然后在弥漫着羊膻味的热气当中,捧着羊肉泡馍的老碗,全情投入到口腹之欲的满足陶醉感中,赛过活神仙,羊肉泡馍汤中流淌着陕西冷娃的血液,深藏着外人难以企及的精神文化内涵,一碗羊肉泡馍,飘逸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悠香滋味。
一天天,一日日,一晃一千多年,经过三秦儿女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羊肉泡馍”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一道黄河流域人民喜食不厌的绝佳美食,成为西安当地人的“金”字招牌。“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是对陕西人的生动写照。在广阔的三秦大地,常常看到人们把羊肉泡馍捧在粗瓷老碗里,满碗都是美味的享受,满碗都是浓浓的千年乡愁和英雄家国情怀。羊肉泡馍味道厚重,回味无穷,外观豪放简单,内在却精致复杂,充分体现了陕西人既保守又开放,既粗犷豪迈又心灵手巧,既诚实又豪放,既吃苦耐劳又懂得享受的生活态度,吃羊肉泡馍也是在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当你迈进店里在桌子旁坐定后,就得按时钟一秒一秒来,慢下来,漫不经心地把馍掰碎,最好边掰馍边谝闲传。掰馍的过程很像喝茶,若是几人同席,正好聊天解闷,若是一人独坐,则可以静静地参悟点什么,心要静下来,放空,富贵贫贱、欲望名利皆成过眼浮云。
在历史长河中,不少中国文人借助美食来抒发情怀,古今如是。“吃”能饱口腹之欲,而“吃的艺术”能丰富精神世界,寻求灵魂抚慰。在文人骚客的眼里,“以食为艺”是中国文人对“雅”的追求,探索美食一是为了满足口腹,二是为了健康养生,三是为了愉悦身心,四是为了直抒胸臆,表达对世间大大小小事物的看法。这正是人间滋味,不可谓不“雅”。吃羊肉泡馍这种美食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苏轼是个大诗人,能吃、敢吃、会吃,走过很多地方,尝过很多口味,是一个地道的食客。吃了羊肉泡馍,留下了“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的赞美诗句。同时,吃羊肉泡馍的仪式就是体验感受人生的过程。当你掰着馍的时候,你就像一个农民在收获、劳动,意识到你的手和身体,意识到面粉而不只是食物的名称,你重新意识到粮食,以及那些大地上的耕作者,因为吃到嘴是这么慢、这么费力,你会珍惜和敬畏,你就真正读懂了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真谛,你就会读懂黄巢那种“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英雄豪迈气概。
羊肉泡馍的味道,秦人的性格,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旷达。中华民族是“美食文化”最悠久的民族,很早我们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而且,我们的民族饮食囊括了技艺、营养、礼仪等多方面文化,仅仅在菜肴上便形成了“观色、品香、尝味、赏形”的美食文化。羊肉泡馍从煮汤到掰馍,吃的过程都是一个享受文化大餐的慢活,整个掰馍的过程就是一个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细活,既可以在旅途中权作休息,又可以浏览市井风貌,这其实是一种实用的雅俗共用的文化礼仪休闲餐,羊肉泡馍吃起来实惠,场面上相对节俭而不失礼节。从劳动人民的角度讲,牛羊肉泡馍最适宜填饱肚子,最早是贩夫走卒垂涎欲滴的美食,而且很耐饿。从招待朋友的礼仪角度讲,西安人总要对外乡客人招待一回引以为豪的牛羊肉泡馍,这再合适不过了,享用“天下第一碗”足矣。从西安的每一条美食街、每一个城区餐饮业的兴衰到中华美食变迁史,落脚到对故乡美食的记忆,羊肉泡馍里满溢热乎乎的人间烟火气,记录着陕西人民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羊肉泡馍悠悠走过千年之后,呈给现代人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和美食的享受,更有着营养价值方面的思考。在这个选择食物更趋于理智冷静的社会,都无一例外地被置于膳食评价的天平上被反复称量,唯我所需。品尝羊肉泡馍,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演绎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养生文化。民以食为天,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吃羊肉泡馍还是在陕西,在西安,因为喜欢、熟悉、消费它的人都在这儿,在这里,有一种味道叫羊肉泡馍,羊肉泡馍作为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缩影同肉夹馍凉皮和西安城墙、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起,成为来西安旅游的黄金体验。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馍泡喜气洋洋”,这是对陕西人豪迈性格的生动写照,也充分表明了陕西人对“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的依赖。牛羊肉泡馍不仅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相互交流、汉回民族饮食文化融合的产物,而且是西安地域饮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成为西安这座城市的地理标志之一,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骄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超出了饮食文化,而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羊肉泡馍是中华民族碰撞融合的产物,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精神的一道美食。
羊肉是西域游牧民族的主食,食肉者喜驰骋畋猎,杀伐征战,性格勇猛刚强、粗犷有血性。馍饼是八百里秦川农耕文明的主食,代表着汉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历史上伴随着匈奴人的铁骑弯刀旋风般的南下劫掠,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不断增强反抗侵略的战斗力,尚武骑射之风盛行,行侠仗义之辈涌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些杰出人物不断学习匈奴人的优点,来提高武备国防。汉武大帝任用熟悉匈奴骑兵战术的卫青、霍去病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唐王李世民最喜爱的有突厥民风的宫廷乐舞《秦王破阵曲》,从苏武牧羊北海到张骞出使西域,从凄凉昭君出塞到盛唐公主远嫁,从血泪屈辱的和亲之路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盛世强音都昭显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碰撞、融合产生的西安人那种特有的勤劳勇敢、智慧刚强的特有气质。历史赋予西安共克坚难、刚柔并济、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羊肉泡馍这一文化符号上。
几个月前西安城墙外的车水马龙,又让我的思绪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要正确地面对自然的规律,就像我们人生的沉浮与沧桑,虽历经了几番艰辛和磨难,羊肉泡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勇敢、胸怀远大的三秦儿女,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当下的西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无数人在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同时还继续努力抗击疫情,希望早点再见古都繁华,现在的西安已经不单单是我曾经心系的一座城了,他有我的亲人、朋友和同学,在经历过疫情之后,我们深切感受到抗击疫情的路上不仅有汗水奉献和困难,还有一个个暖心的瞬间与众志成城。疫情过后,西安交大校园的樱花烂漫时,如果我们来到西安,徜徉在蓝天白云下,站在西安城墙上仰望,仰望大雁塔,眺望西安这座人杰地灵英雄的现代化大都市,这古老的城墙见证了一座城池的衰败和兴旺,见证了一座城池被洗礼的艰辛历程,也见证着西安人民和谐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在西安,品尝一下牛羊肉泡馍这象征中华民族性格的美食,回味一下先辈们的文治武功,感受一下历史赋予新时代的重任,这不仅仅是舌尖上美妙的体验,更是欣赏、了解、品味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英雄文化和饮食特色。
牛羊肉泡馍之味,发于陕西人的舌尖,终留心间,对纯朴豪放的陕西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一种滋味,更是镌刻在生活和岁月中的那一抹回忆,一种英雄的家国情怀。每位陕西人在吃牛羊肉泡馍的千年悠香情怀中慢慢长大,慢慢成长,吃始终伴随着我们。世界上有一种味道叫羊肉泡馍,想想就开心,为了吃也应该好好生活。给人味蕾上带来一种独特的味道,一种生活的味道,就像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发出的感慨,活着真好。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